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展,该如何打开?

  

  这个春天,博物馆圈最值得奔走相告的大事,莫过于国内最大规模的犍陀罗艺术展“譬若香山”在故宫文华殿开幕。

  耳熟能详的早期佛菩萨造像、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佛塔建筑构件等犍陀罗石雕艺术,金银器物和首饰……近日,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在故宫博物院的“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中亮相,充分展示了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多样性及其艺术魅力,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原貌。

  

  酒神金盘碗? 公元前1世纪??图源:@故宫博物院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犍陀罗一直为不同的王朝政权所掌控,文化面貌丰富多样,地区间文化类型互相混杂。本次展览包括“芳香国:多元文化下犍陀罗文明的诞生”“犍陀罗艺术的辉煌”和“犍陀罗艺术的余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用不同的色调进行展现,从古代犍陀罗文明发展的角度,为观众展示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影响。

  

  斜倚河神像? 公元前2-前1世纪??图源:@故宫博物院

  这个展,好看是真好看,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起来恐怕也真是太费劲了。

  且不说其他,就是这些汉字吧,想读正确就不容易:犍(jiān)陀罗、般阇(dū)迦(jiā),诃(hē)利帝、嚈(yàn)哒 (dā)……

  其次,犍陀罗艺术的核心地带,在白沙瓦、塔克西拉、斯瓦特,还有巴米扬,这些地区基本上在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南边,这里有印度河和喀布尔河。大多数人对这些地理概念,可能茫然无知……

  更要命的是,犍陀罗国家的历史,是大多数人的知识盲区。犍陀罗地区历经伊朗系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腊系的马其顿王朝、印度孔雀王朝、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朝、帕提亚王朝、贵霜王朝、寄多罗贵霜王朝、嚈哒人统治时期、突厥系王朝,犍陀罗的统治者就是这些不同语言、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民族。所以,其历史的原貌到底是什么?

  

  

  犍陀罗艺术展内景

  更不要说这些犍陀罗石刻里不厌其烦地讲到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虽然释迦牟尼本人并没有到过犍陀罗地区,但很多本生故事发生的地点,明确记载就在犍陀罗。不将这些故事一一闹明白,就无法好好欣赏犍陀罗艺术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

  为此,在今年明媚春光里,我们特别邀约了本次艺术大展的策展人,通过线下深度讲授和现场导览的方式,为读者朋友们带来别具一格的美学体验。同时,我们还将带领大家参观即将开幕的“嘉德国际艺术书展”,饱览古今中外数千种珍稀艺术图书;同时徜徉西山公园八大处,体验中国佛教艺术的魅力。欢迎同行。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主要行程

  犍陀罗艺术专题介绍

  地点:中山公园来今雨轩

  犍陀罗艺术展策展人导览

  地点:故宫博物院文华殿

  佛教艺术探访

  地点:西山风景区八大处公园

  嘉德国际艺术书展观展

  地点:嘉德艺术中心

  在来今雨轩喝茶

  去八大处踏青

  在故宫博物院观展

  去嘉德艺术中心饱览古今中外艺术图书

  欢迎同行,咨询报名,敬请垂询

  ▽

  了解犍陀罗艺术

  从这些参考书开始

  

  △

  孙英刚、何平:《犍陀罗文明史》,三联书店,2018

  本书是第一本有关犍陀罗历史、艺术的综合性中文图书,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勾勒出这个曾经在中外贸易、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明的轮廓和发展脉络。

  孙英刚、何平:《图说犍陀罗文明》,三联书店,2019

  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渊源的读本。

  

  △

  宫治昭:《犍陀罗美术寻踪》,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通过精炼的选材、缜密的阐述、科学的分析,从纷繁的印度、犍陀罗美术作品中理清出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阐明了佛教美术、佛像、大乘佛教美术起源和发展序列。同时,不单纯是作品的记述,而是试图从某个视角来考察;笔者所说的某个视角亦即“起源”“起始”,换言之,笔者试图从“起源”这一视解来进行研究。

  宫治昭:《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文物出版社,2009

  《涅磐和弥勒的图像学》接受了先行者各种研究的刺激和启迪,以涅槃和弥勒图像为基轴,试图运用图像解释学的方法,探索佛教美术从印度到中亚的传播及变化。涅槃和弥勒,乍一看两种意义不同的主题相组合也许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但以这两者为基轴是有原因的。因为生死——涅槃的问题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涅檗和弥勒的图像与此关系深厚。以佛教的根本概念涅槃为基础,以与其相关的“死”与“生(再生)”相联系的图像为主题,从结构上窥探佛教美术横跨印度、中亚的传播和发展变化的真实面貌。

  

  △

  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犍陀罗-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作者是巴基斯坦著名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他根据长期犍陀罗地区的工作经历和实地考察,对犍陀罗的地理,历史兴衰,社会变迁,以及各种宗教和建筑艺术作了详细介绍。阅读此书,读者将对犍陀罗有更多,更全面了解。此书应为犍陀罗艺术学习的必读书。

  

  △

  卡列宁等:《犍陀罗艺术探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犍陀罗艺术探源》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遗址。斯瓦特地区是犍陀罗艺术起源的重要地域,多为学者对此有深入研究。此次中文译本,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新的成果。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中国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同时力求信达雅的表达。文后还保留了考古队的英文论著书目和《犍陀罗艺术探源》的参考书目,以便读者对外文资料进行查引和研究。另外,《犍陀罗艺术探源》还选用了大量精美图片,以求图文并茂。

  栗田功:《大美之佛像:犍陀罗艺术》,文物出版社,2017

  《大美之佛像:犍陀罗艺术》分为13个章节,通过犍陀罗美术的名品,简明并系统地介绍了犍陀罗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特点以及有关佛陀生平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用优美的雕刻艺术形式,描写了释迦摩尼传奇的一生,使读者即学习到了犍陀罗艺术发展的历史,又欣赏到了优美的犍陀罗佛像艺术。

  部分展品欣赏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微信

  

  △

  公元1-2世纪? 佛立像

  

  △

  公元2-3世纪? 菩萨像

  

  公元3世纪? 太子诞生与七步行

  

  △

  7-8世纪? 思惟莲花手观音

  

  △

  10世纪? 释迦牟尼佛组像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在来今雨轩喝茶

  去八大处踏青

  在故宫博物院观展

  去嘉德艺术中心饱览古今中外艺术图书

  欢迎同行,咨询报名,敬请垂询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

  《两性》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

  《东课楼经变》

  |

  《旧影新说明孝陵》

  |

  《光与真的旅途》

  |

  《悲伤的力量》

  |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

  《单向度的人》

  |

  《陪京首善》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