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划粥断齑刻苦读书,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块美玉只有勤凿才能成器,一根铁棒只有勤磨才能成针,一个人只有勤学才能成才。

  范仲淹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困,母亲谢氏吃了很多苦,才把范仲淹抚养长大,后来才改嫁到了朱家。谢氏饱尝过世间的人情冷暖与心酸,明白只有读书能改变贫穷困苦的命运,所以她以孟母作为榜样,悉心教导范仲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范仲淹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非常刻苦,他明白: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严苛自律,自强不息。

  

  他在醴泉寺读书期间,家里条件比较窘迫,范仲淹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每次都只带少量的粮食,母亲怕他吃不饱劝他多带,他总是说:“不少,孩儿足够吃的。”

  但是,范仲淹一读起书来从早到晚,常常沉浸在思考中,忘记吃饭。在寺庙大家都是听钟声响起一道用饭,所以范仲淹常常错过时辰。

  

  寺庙的厨僧见他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也被他好学的精神打动,常常给他主动送饭,范仲淹过意不去,便自己准备了小锅小灶,自己做饭。

  每天晚上他准备一口锅,里面放好米和水,坐在锅边,一边看书,一边添柴煮粥。煮完之后就衣服也不脱便上床西休息。等第二天清早,米粥早已凉透,变成了一团,范仲淹用刀把它均匀切成四块。这样一天的饭食就够了,范仲淹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看书,不想浪费一分一秒,可见他刻苦的程度,这就是“划粥而食”。

  

  除了白粥,范仲淹还会在山上采点野菜,切成碎末放入粥里,美名其曰:蔬菜佐餐。这样的清苦自律的生活,范仲淹一直坚持到醴泉寺读书结束。不过随着之后他在北宋朝堂上展现的才华和能力,“划粥断齑”也就成了刻苦读书的代表词。

  俗话说的好:“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思考、探索。古今凡是成功有建树的大人物,都拥有勤奋的优秀品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