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蚂蚁看世界之龙门石窟游览秘籍

  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主要洞窟合集

  龙门石窟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那么,游览龙门石窟需要多久呢?接下来带您一起揭秘!

  

  龙门石窟进售票厅之前,两排龙门古街,从停车场到售票处预计不行5-10分钟。

  售票处购票后步行5-8分钟至检票口,检票口进入后步行5分钟至龙门大桥处。

  

  过龙门大桥步行1-2分钟,有卫生间。继续向前可看到上图标识。

  禹王池就在前方。是为纪念大禹治水,凿开龙门东西两山。

  后需拾阶而上,前往潜溪寺(参观时长5-8分钟)。

  潜溪寺

  别称:斋祓堂

  位置: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

  开凿时间:唐高宗年间(650-683)

  规模: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

  功能: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

  结构: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后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

  布局: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并称"西方三圣"。

  特点: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

  后继续迈步台阶,到达宾阳三洞。(参观时间15-25分钟)

  别称:宾阳三洞

  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阳

  开凿者: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工程状况: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人。后因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北洞

  主佛:"剪刀手"佛像(阿弥陀佛)

  手印考证: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

  

  宾阳中洞

  地位: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

  内部构造: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

  雕刻手法:北魏的平直刀法。

  特点: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佛像:主佛释迦牟尼,其侧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皆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浮雕:位于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共四层。

  第一层: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维摩变"

  第二层:两则佛本生故事。

  第三层:帝后礼佛图。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第四层:"十神王"浮雕像。

  宾阳南洞

  开凿时间:北魏开凿洞窟,初唐完成主佛

  开凿者: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主佛: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后继续拾阶而上,到达磨牙三佛龛(参观时长10-15分钟,对面隔河向往是香山寺)

  摩崖三佛龛

  别称:龙门石窟最丑的佛像造像

  开凿时间:北周时期(武则天时期)

  开凿者:武则天时期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而开凿,属半成品,未完工。

  摩崖三佛龛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

  自台阶下来,步行大约5-7分钟,抵达万佛洞(参观时间10-15分钟)。

  万佛洞

  得名: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特别备注:本洞左侧有龙门石窟最美造像之-观音菩萨(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之美态)

  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开凿者:唐代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

  完工时间: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

  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结构:前后室。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窟顶有朵精美莲花。

  佛像: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施手印"无畏印"(表示在天地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五十二代表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

  龙门石窟最美菩萨造像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以其婀娜的身姿、高贵的气质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网红观世音。 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万佛洞下来一侧两个并在一起的洞窟,被称为“双窟”。

  北洞南洞

  又名“双洞”,因南北并列的两座石窟共用一个窟沿覆盖而得名。北洞又称“八仙洞”。南面的窟龛因洞内两壁密列许多二寸小佛于小方格内,所以又称“千佛洞”。

  南洞与北洞的洞窟风格

  南洞:南北两壁各雕千佛,正壁五尊造像,本尊弥勒佛。

  北洞:正壁造像一佛二弟子,本尊为释迦牟尼。南壁和北壁一样雕凿一佛二菩萨一天王。

  这双窑的内室里,南北两个洞窟分别以弥勒佛以及释迦牟尼为本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佛教题材,龙门石窟的“双窑”,大致开凿于唐高宗龙朔、乾封年间(公元661-668年),正是武则天辅佐朝政时期。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因高宗风眩头痛,武则天代为处理政事,在《旧唐书·则天本纪》中曾记载:“文武百官上表陈奏,皆由天后详阅批奏,在武则天辅政的数十年间,威望与帝无异,并称为‘二圣’”。双窑北洞的造像主尊为“三世佛”中的现在佛释迦牟尼,南洞主尊为未来佛弥勒佛。由此可知双窑的营造旨在将释迦与弥勒信仰相提并论,进而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以及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双窑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造像题材,玄妙就在于此了。

  前行1分钟,抵达-惠简洞(参观时长约5分钟)。

  

  惠简洞

  位置:万佛洞南侧

  特点:敞口似龛的中型洞窟

  造像风格: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主尊:弥勒佛

  建设历史: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

  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造像,高3.10米。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据说,惠简洞是由惠简禅师用自己化缘得来的钱财修建的该洞窟。

  价值:惠简洞的弥勒造像丰满圆润、面露慈祥之意,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造像的中国化、世俗化的特点,为佛教造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步行5分钟,即可达到莲花洞(参观时长约5-10分钟)。

  莲花洞

  特别备注:洞内有直径2cm的小佛像,人称龙门石窟最小佛像。

  名称由来: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

  开凿时间:约北魏年间洞名考义: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

  特点: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价值影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洞内构造: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

  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莲花洞之后,需要步行3分钟&台阶最高处至奉先寺(参观时长约25-45分钟)。

  奉先寺奉先寺帅气的天王和力士

  佛像:共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 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 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开凿时间: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断臂的维纳斯”。 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相关考证:卢舍那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

  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

  地位: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卢舍那大佛

  价值影响: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年),圣武天皇依照龙门卢舍那模样,在国都奈良东大寺铸造了一尊重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

  意义:大卢舍那像龛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继续沿着台阶向下走2分钟,可抵达古阳洞(参观时长约5-7分钟)。

  古阳洞

  位置:龙门山的南段

  别称:火烧洞

  特别备注:此洞书法爱好者必去之地,书法精品之“龙门二十品”所在地。

  开凿时间:公元493年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特点:规模宏伟、气势壮观。

  后续: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合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古阳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

  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沿着台阶下去,可到药方洞(参观时长约5分钟)。

  

  名称由来: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

  开凿历史: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

  佛像: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

  药方: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地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药方洞下来,旁边就是龙门石窟研究所,可选购关于龙门的那些历史书籍,旅游纪念品,购买水之类的。

  对面就是龙门石窟的大游船,可乘船返程,也可乘船至对面龙门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游览区等。

  由于篇幅太长,暂且解密到期,至于龙门西山石窟和香山寺白园游览区,下次继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