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故事」三尺讲台连站45年,85岁依旧义务维护水井

  在吴堡县城,提起居住在宋家川派出所北面的退休教师宋书轲,周围干部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好人。1954年,他参加教学工作,在三尺讲台上连站45个年头。1986年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2013年被评为首届榆林好人、当代活雷锋和优秀志愿者,2014年被榆林市委评为“五好老干部”,2019年被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授予“宋书轲家庭教育世家”。

  

  三尺讲台上连站45个年头

  宋书轲,男,85岁,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退休教师。

  1998年,吴堡县城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根本满足不了幼儿全部入学,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入学幼儿园,费尽周折仍不如愿。宋书轲见此情景,心里非常难受。于是,心中有人民的他,决定开办一所私立幼儿园。首先和老伴商量,并请示吴堡县教育局。结果得到了老伴和吴堡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便迅速准备房间、购置桌凳,仅五天时间就在他家办起了育才幼儿园并招收幼儿30多名,他精心设计教学,得到了儿童家长和政府的好评,更重要的是为适龄幼儿解决了没学上的困境。

  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逐步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宋书轲退休回家后在群众过往的十字大路口、古水井侧旁各泥置了一块水泥黑板报,从黑板报的泥置、供稿、书写、维护都是由他一人完成的。他的板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于内容精炼、书写工整,大大吸引了过往群众驻足观看,达到了润物细无声效果。据统计,从退休至今20多年来,他不畏严寒酷暑、始终坚持办黑板报,现已刊载了400多期,2000多篇短文。85岁高龄的他一再表示:只要身体硬朗一定会坚持办下去。、

  

  85岁依旧义务维护水井

  宋家川镇井沟口处,有一口石块建的古水井,数十米深,水质很好,但是多年来,有人吃水、无人维护。水井周围野草丛生、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更有一些人在水井旁边大小便,每逢遇到刮风、下雨,手纸废物随风入井,脏乱、恶臭程度不堪入目。面对此事,宋书轲急居民所急,主动联系附近两名居民—孔奶柱、宋如芳作帮手,他们义务对水井周围的垃圾进行彻底清理,三人专门走街串户动员一部分经济较富裕的居民筹资1000元,他将这些钱精打细算买了水泥、石沙、砖块、水泥盖板、铁门等,只请了一名手艺高的大工(要付报酬的),小工由他们三人义务承担。经过几天紧张的劳作,给水井四周砌筑了围墙,封闭了房顶,安装了大铁门,淘洗了水井。三人约法三章,日后要定期淘井,轮流负责维护。当然,宋书轲是发起人,又是退休教师,维护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身上。目前,他义务维护水井已20多年,85岁的他还继续坚持着(原参与维护的两人,早已离世)。

  宋书轲家附近,有个石鼓巷全长约400多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沙横流,给行人带来不便。他便多次义务给吴堡县城建局打报告,并向机关部门反映。吴堡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石鼓巷进行了彻底硬化,吴堡县环卫所专门给石鼓巷配备了清洁工。现在的石鼓巷一路平坦、干净卫生,路过的行人都很舒服,心里默念他的好。

  

  帮扶邻里,解决群众的揪心事

  2000年,生病在家输液的宋书轲听说:邻居家宋某某的儿子与儿媳妇同时一氧化碳中毒,便不顾身体情况立刻拔掉正在输液的吊瓶、跑到邻居家亲自参与抢救两小时多,直到邻居送往医院才回到家。他把邻居家的事情当成自家事,好多人都说:和他做邻居也是一种福气。

  每逢春节,80多岁的宋书轲不畏严寒,为群众义务书写对联达数千副;为了匡扶正义,为百姓写请求书,计数百篇;为搞好环卫工作经常书写巨幅宣传标语;宋家川宋氏家谱编写难度大,能早日出版问世与他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时刻把群众急难愁盼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就是宋书轲。

  华商报记者 郝锦龙 编辑 李快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