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极恶非道》三部曲:破局者,向死而死

  出生于东京都足立区的北野武,周围长辈基本都是混黑社会的。其父虽为制器匠人,但也纹了身,“做的事和黑社会没什么两样”。想从足立区走出去混出人样,或者学门手艺,或者加入黑社会,除此之外几无他路。当时北野武身边的朋友几乎尽入帮派,但无人爬到高位,半数的当年伙伴已经死掉了。幸而其母坚信“教育斩断贫困”,子女均接受高等教育,脱离出身阶层的桎梏。

  日后的北野武无论是辍学去浅草当漫才艺人,做综艺节目主持人,还是42岁开始当导演拍黑帮片,黑帮经历都是他最信手拈来的题材。

  从北野武的童年时代,到他凭黑帮片享誉国际,再到今日,日本黑帮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

  

  2

  日本黑帮最早源自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的削藩政策导致武士阶层衰落,浪人和游侠散落民间,成为日本现代黑帮的基本因子。

  极道(日语:極道/ごくどう Gokudō),俗称ヤクザ Yakuza,指的是是日本社会里从事暴力或有组织犯罪活动的人士或团体。“ヤクザ”这一俗称一说是来自日本纸牌游戏花札(玩法一说是“おいちょかぶ”)的一个最坏组合“八九三”(ヤクザ)。或指由乡里仲裁纠纷的单位“役座”(ヤクザ)而来,因为江湖人士总是处于纠纷之中。还有人说是黑道人士作风高调,就像歌舞伎的演员“役者”(やくしゃ)一样,转音而成。

  江户时代,神社庙会周边的摊商被称为“的屋”(奉祀神农大帝、天照大神);经营赌场的叫“博徒”(奉祀春日权现、八幡大菩萨),奉祀的神各不相同。以此为雏形的黑道组织,仪式活动仍有过去“的屋”与“博徒”的影子。

  他们自命“任侠团体”,日本政府和警方则称他们为“暴力团”。 二战后政府部门的无力致使黑帮组织势力迅速做大。他们部分相当于民间的秩序维护者,有些团体早年甚至担任赈灾救济的义职。

  虽对暴力团有种种限制(如银行不能给其贷款,上市公司不能与其有任何资本和业务往来等),但日本仍然成为全世界唯一黑帮合法化的国家。根据1991年《暴力团对策法》的界定,暴力团是指“以暴力为背景、以金钱利益为目的进行反社会活动的集团”。合法暴力团必须向政府申请成立,称为“指定暴力团”。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些黑道组织通过争夺地盘、组织卖淫、赛马赛车、经营航运和艺能公司等手段不断扩张,以“侠道”为核心精神的日本黑道,逐渐演变成逐利的暴力团体。

  进入1970年代后,1960年代盛行的“任侠片”(内容多以太刀和手枪的抗衡来突出传统道德观和工业现代化的矛盾)衰落。崛起的黑帮之血腥惨斗终结了古典任侠片的浪漫幻想,以高度写实的方式表现日本黑帮争斗的“实录黑帮片”成为70年代黑帮片的主流。既有旧时忠义,又兼残暴贪鄙,深作欣二以1960年代著名的“广岛抗争”为素材终于拍成《无仁义战争》系列。

  北野武的《极恶非道》系列,即明确说明是向《无仁义战争》的致敬。

  再到今日,维系黑帮的道义被商业运作的规则替代,头目上交的金额数目是决定位置的关键。老资格头目若交不出规定数额,也一样会被清退。

  

  3

  《极恶非道》三部曲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北野武饰演的大友,第一部中是忠心不二的老派“雅库扎”(yakuza),第二部在放逐后以复仇者的面目杀回,第三部他选择自我放逐,却仍按捺不住复仇和破坏的冲动再次搅局,最后以自杀谢恩人。

  除了背景的不同,《极恶非道》与北野武黑帮前作的另一处差异在于它环环相扣,情节非常复杂,而且几乎没有了往常童稚笨拙的气息。

  三部曲完全遵循成人世界的铁血规则。第一部描述山王会会长关内(北村总一郎饰)挑拨直系手下池元(国村隼饰)挑战拜把兄弟村濑(石桥莲司饰)侵吞其地盘,实则欲两派俱损的阴谋。大友作为三级干部沦为棋子,全部人马遭团灭。第二部中大友狱中“复活”,与上一集中的仇敌木村联手花菱会对抗山王会,灭“下克上”的旧部石原,杀弑主的原若头加藤(三浦友和饰)。第三部中大友已在友人张先生(金田时男饰)的庇护下散淡在济州岛,却因为部属被花菱会的新星花田(泷正则饰)所杀而怒奔日本,重创花菱会。

  三部影片角色众多,情节发展迅速缜密,肢体暴力和语言暴力充塞留白,令观众一分钟都不愿挪开视线。

  黑帮的浪漫主义情怀被金钱至上的现代主义精神清洗殆尽,大友这样的老派“雅库扎”,在系统里已无立足之地。

  《大佬》《奏鸣曲》等前作中的儿童游戏精神和兄弟情在《极恶非道》中下沉为细线,在“斗争”的硝烟里若隐若现。

  北野武用这三部曲,向观众展示了之前那些影片中酷烈的“北野武”是从何而来。一个恪守规则的老派“雅库扎”的蜕变之路。

  影片中大友的态度,从《大佬》中白濑(加藤雅也饰)“如果必须要死,那就死吧”出发,在一次次的事件中反弹愈发强烈。当他逐渐看清旧时的规则不再,那么不必留恋极道世界,甚至不必留恋这条命,砰砰砰大肆破坏掉就可以了。

  到了第三部,大友的复仇因由甚小——只是死掉一个小小部属,他却让复仇对象付出最大的代价。死在大友手下的人,有一位并没有被描写成恶棍,而是一位好不容易熬出狱,感恩戴德地誓要继续为组织效忠的小人物。他和曾经的大友也相差不远,都是仍秉持传统极道精神的人物。但是大友端起枪无差别杀戮,等于把曾经的自己也干掉了。

  北野武的生死观是什么呢?他在近年的采访里讲过:“为什么我们要活着?为什么我们要死去?死是什么概念?用什么来定义死亡?对我们来说,仍然有很多未知的世界。”

  让兄弟丧生,自己亦不苟活,从前影片中北野武向死而死的态度,在《极恶非道》三部曲中继续贯彻。既然参不透生死,那就无所谓地死吧。即使对美好东西的毁灭也不会大肆悲伤,因为知道最后大家不免同归于尽。

  这种态度,在从前是“道”,放在如今是不合时宜。但“亡命之徒”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约而同地对良民有恒久的吸引力。

  相较杜琪峰影片中反复讴歌的“士为知己者死”,北野武对“知己”的定义更倾向于非志趣、非志向、非精神的契合,需要符合的仅仅是孩童般的性灵相和。

  北野武所饰演的角色,也往往处于无目的生存的状态。生不知为何而生,死不知为何而死,遭遇的虽是无妄之灾,不遭遇的话却也干不成什么好事。所以最后角色破局而死,不会有中国传统中“壮志未酬”的悲哀,只会有玉碎的纯粹悲哀投射到自己心上。

  北野武喜欢用钟摆比喻自己的创作,一部是喜剧,就要有一部悲剧,以此做平衡。钟摆没有自由,但是能够像大友一样,以死全道义,就是电影能给予的最大自由。

  

  声明:我们是澎湃新闻文化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栏目官方微博为“澎湃有戏”,唯一的APP叫“澎湃新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有戏”栏目,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发朋友圈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