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说《祝福》相关的链接

  1、春天的故事

  作者把祥林嫂命运的几个转折点都安排在春天,是另有深意的:

  丽春之时:祥林嫂没了丈夫

  孟春之时:祥林嫂被逼再嫁

  暮春之时:祥林嫂失去爱子

  迎春之时:祥林嫂寂然归天

  据此,我们可以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在黑暗的旧中国,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命运中是没有春天的。

  

  2、想做奴隶而不得

  自以为罪行深重的祥林嫂花了所有的积蓄捐了一条门槛后,仍然被鲁四老爷一家拒之门外,祝福过程中连简单的动手机会都不给,这正如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所说的,祥林嫂真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3、杜甫的名句

  在鲁四老爷家毕毕剥剥的祝福鞭炮声中,孤寂的祥林嫂倒毙在冰冷的雪地里。由此可见,富人的享乐是以穷人的死亡为基础的。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死亡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正如杜甫的名句所言:“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半副对联

  鲁四老爷的书房里只剩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可是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他既不通达,也不和平,这对鲁四真是绝妙的讽刺。同时也反映出鲁四的为人是何等的虚伪。该副对联的另一半是“品节祥明德行坚定”。

  5、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祥林嫂最终在绝望中走向了死亡,带着疑惑与恐惧。谁是真正的凶手呢?她受政权的迫害,受族权的践踏,受神权的愚弄,受夫权的鄙视。可以说,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紧紧地捆绑在旧社会最底层的祥林嫂们的身上,使她们难逃厄运。

  

  6、三纲、三从

  祥林嫂之所以受到鲁镇人的厌弃,那是因为她的再嫁再寡违背封建宗法思想中的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封建礼教宣扬的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实际上,整个鲁镇人都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透过一个人的眼睛能发掘出其内心的情感。学过美术的鲁迅先生深谙此理。他也说过,要极简省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征,最好是写他的眼睛。在文中,鲁迅先生先后三次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描写:“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只有眼珠间或一轮”,恰恰是祥林嫂命运的三次重大转折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