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7-柏拉图:理念世界、理想国、辩证法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的30多篇《对话录》思想体系庞大,涉及到的概念很多,因此罗素的老师怀海德说:“欧洲的哲学传统最保守的一般描述,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组成的。”也就是说,要读懂柏拉图《对话录》里的那些概念,本身就需要很深的哲学基础。柏拉图的《对话录》里的主角都是苏格拉底,人们普遍认为,早期的对话录是柏拉图在转述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晚期的对话录如《理想国》《蒂迈欧篇》《法律篇》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自己的思想。

  柏拉图是个贵族青年,他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20岁就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是苏格拉底的嫡传弟子。28岁那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处死,柏拉图也离开了雅典,到西西里岛一个叫叙拉古的王国推行他的政治思想,但是没有获得采纳,还差点成了奴隶。公元前387年,40岁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政治上受挫的柏拉图在哲学教育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开办了一所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一直延续到古罗马时期,前后长达900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再到后来漫长的中世纪时期(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自然哲学家的思想基本都被禁止学习,但是由于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高峰,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那么,柏拉图的思想到底说了什么内容,又是怎么样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呢?

  一、理念世界

  什么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就是超越可见世界、超越具象的、万事万物背后的各种抽象概念、判断、推理的总和。

  我们回顾一下古希腊形而上学这条线发展的历程,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的本质是数,赫拉克利特说万物背后运行的规律叫逻各斯,巴门尼德用存在和非存在区分了真理和意见,智者和原子论者把存在的“一”拍成了“多”,苏格拉底通过归纳论证寻求事物背后的一般定义,而到了柏拉图这里,这些模糊的概念被定义为“理念(idea)”。

  巴门尼德说,你看到的各种各样的“马”都是非存在的,只有“马”这个概念在我们脑子里是存在的;与巴门尼德不同,面对一和多、流变与不变、普遍与个别,柏拉图不是简单的否定,他提出分有说,各种各样的马“分有”马这个概念,马在理念世界是存在的,在可见世界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可见世界的马是意见,是不可靠的,只有概念的马是知识,是可靠的,而在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下面,还有一层混混沌沌的原始物质,那才是非存在。

  为了进一步解释理念世界(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之间的区别,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六和第七篇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的隐喻”和“线的隐喻”。洞穴的隐喻写的非常精彩,建议大家读一下原文,故事大概的意思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被绑在洞穴里的一群囚徒,我们的背后点了一团火,这团火很刺眼,因此大多数人不愿意回头,只愿意看着洞壁上的影子,这些影子指的就是我们的可见世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盯着洞壁上的影子,并相信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就像颜色、感情、欲望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很多人信以为真,认为这就是世界的一切,只有极少数人不害怕刺眼的火光,发起了“转向”,回过头看到了影子背后的东西,原来是一群人利用火光在操纵提线木偶,把这些木偶的影子投影到洞壁上,影响他人心智。如果这时候这个发起转向的人不畏惧刺眼的光线,他会发现除了火光之外,还有一个更刺眼的光,那就是洞口,这次如果他再次发起转向,走出洞口,他就超越了可见世界,进入了理念世界,由于外面的光线过于强烈,他还看不见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他只能看到万事万物的影子或者水里的倒影,这些影子和倒影就像数学和几何用抽象的概念在模仿万物的形状,这是知识的初级状态,叫理智。而如果这个人能够坚持到底,他就可以逐渐适应洞穴外面的光线,他终于能看清楚真正的万事万物了,这才是世界的本质,到达理性的阶段,最重要的,是他终于看到了万事万物都被太阳照亮,太阳是最高的善,这也叫“太阳的隐喻”。最后,这个看到了万事万物、看到太阳的人返回洞穴,去操纵提线木偶告诉大家世界的本质,帮助更多的人“回忆”知识,这个人就叫做“哲人王”。“洞穴的隐喻”在哲学史上非常著名,我很喜欢这种“转向”的感觉,人类的每一次思想进步都伴随着“转向”,往微观了说,每个人的每一次认知提升都伴随着“转向”,“转向”是一种对自己的否定和反思,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害怕光亮而不敢回头的话,他的人生一定是很悲哀的。

  再说说“线的隐喻”,如果我们把一条线分成两段,一段是意见,一段是知识,显然我们可见世界说的都是意见,而可知世界(理念世界)才是知识。我们再把意见分成两段,一段叫想象,一段叫信念,刚才说的洞壁上的投影就是想象,火光和木偶就是信念,虽然投影是我们直接能看到的,但是所见非实,这离本质隔着十万八千里,火光和木偶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伪知识,就像艺术品,它们是影子的影子,他们也不是本质。只有知识的部份是靠得住的,他是靠我们自己不惧光亮、不被干扰,用自己的逻辑推导出来的部份,知识也可以分为两段,一段叫理智,最高级的一段叫理性。理智就是洞穴外面真实世界的影子或水里的倒影,就像数学几何。在此之上,最高级层次的知识是理性,理性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好,通过这两个隐喻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理念世界了,那么理念世界包含那些内容?前面我们说过,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最早通过归纳论证寻求事物的一般定义,但是苏格拉底的论证大部份局限于精神层面,比如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等,而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把这种一般定义扩大到万事万物,比如自然物、人造物、数学概念、哲学范畴等等。柏拉图总结出了理念世界的6个等级,它们分别是:1、自然物的理念:比如牛、马、河流、树木等。2、人造物的理念:比如桌子、房子、街道等。3、数学意义上的理念:比如圆形、长方形、大于、小于等。4、哲学范畴的理念:比如一和多、静止和运动、存在和非存在等等。5、道德和审美的理念:比如智慧、勇气、节制、正义、美等等。6、“善”的理念,这是最高的理念,低层次的理念趋向于高层次的理念,所有的理念最后趋向于最高的理念“善”,构成了世界运行背后的本体论体系。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正是在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形式、质料、动力、目的等概念。

  讲到这里我们就大概能感受到2000多年前的柏拉图理念论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了,现代科学都是建立在高度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的,我们没有肉眼见过原子,也没有肉眼见过广义相对论,但这些知识是真实存在的,正是柏拉图把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区分开来,用理性来战胜感官,用抽象来超越具象,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数学,才有了在语言和数学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大厦,也因此,柏拉图被誉为西方思想的原点。

  二、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美国大学生读书排行榜的第一名,为什么一个看似共产主义乌托邦式的政治哲学文章在一个自由主义国家这么受欢迎?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理想国》里面记载了柏拉图的“洞穴的隐喻”、“太阳的隐喻”、“线的隐喻”;另一方面是因为《理想国》里面阐述了柏拉图对于知识应该领导军队和民众的一种美好愿望。

  柏拉图认为,美德应该分为四种,关于知识的美德叫理性,它对应着统治者阶层;保护理性的行为叫勇敢,它对应着保卫者阶层;关于欲望的美德叫节制,它对应着劳动者阶层。如果统治者能用知识和理性来治理国家,保护者能用勇敢来保卫国家,劳动者能用节制来辛勤工作,这就叫“正义”。

  柏拉图的这个思维框架成为了很多政治结构的蓝本,比如美国用参议院6年改选和大法官终身制来预防“多数人的暴政”,比如共产主义国家希望“优选”出知识阶层来领导军队和民众。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国家的体制确实有理想国的影子。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很多细节是不符合现代政治学和经济学原理的,比如他认为统治者阶层和保卫者阶层应该采取公有制,共有财产、妻子、孩子。我们都知道政治、文化、艺术、科学的前提是经济,而经济的前提是保护私有制,公有制显然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底层驱动力问题。

  三、辩证法

  柏拉图的第三个重大贡献是辩证法,在他的《巴门尼德篇》里,他借用巴门尼德之口,和芝诺进行辩论,对芝诺的“一”和“多”的悖论进行了反驳:我们在考察“一”时,必须同时假设同一个“一”不存在,否则“一”就是“多”。因为我们在说“一”是什么的时候,一定另一个东西等同于“一”,因此“一”就不是唯一的了,“一”就是“多”。柏拉图用芝诺的方法来反驳芝诺,但是他当时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到了《智者篇》中,柏拉图给出了答案,提出了“通种论”,意思是说,我们只有提出一个比一对矛盾的概念更高一级的概念,才能把对立的概念统一起来,比如说,“上”和“下”是对立的,但是他们可以相互转化,这取决于观察者的相对位置,但是在“高度”这个概念中,“上”和“下”是可以被统一起来的;同理,“动”和“静”在“存在”这个概念中是可以被统一起来的,“一”和“多”在“有”这个理念之下是可以被统一起来的。基于这个发现,柏拉图大大超出了爱利亚学派和智者派诡辩的消极辩证法,把辩证法提高到黑格尔说的“积极辩证法”的高度。

  总结

  1、柏拉图学院延绵900多年,柏拉图主义即便在黑暗的中世纪也依然被当作工具使用,因此他的思想基本上得以完整保存。

  2、柏拉图的理念论第一次系统的区分了可见世界和理念世界,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抽象的概念,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打下重要基础,进而影响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3、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漏洞百出,但是他提倡知识阶层领导国家的理念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

  4、柏拉图将辩证法推到“积极辩证法”的高度,对辩证法大牛黑格尔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