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本质》逃避现实,沉迷虚幻

  

  游戏一定会带来快乐吗?不一定,也有可能是,痛苦就由它的盈利模式所决定。

  比如内购型网络游戏,它的盈利逻辑就是不断刺激你的多巴胺分泌,想办法为你制造痛苦,然后迫使你不断花钱来缓解这种痛苦。

  很多人会疑惑,多巴胺分泌难道不是因为快乐吗?还真不是,一个人被丧尸追杀,也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来提高求生欲,但被丧尸追杀这件事儿一点儿也不快乐。

  多巴胺既不是快乐的因,也不是快乐的果,它跟快乐毫无关系,它只是欲望被满足时的一种强烈饥渴感。

  

  西直的观点认为,欲望被满足的是空虚,不被满足是痛苦,多班胺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在这点上,东西方文化出奇的融合,东方哲学讲究色即是空,这个色不是你们想的那种色,而是泛指一切欲望。

  禁欲和修行都是为了摆脱多巴胺的控制,剔除人性中的贪嗔痴,获得内心的平静。

  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都指向了同一个答案,也就是节制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内购游戏为什么非要制造痛苦?不愿意制造快乐,因为相。

  

  你获取快乐,人们更愿意花钱缓解痛苦。只有当你被欲望奴役,得不到满足,充满了痛苦,才会大把大把的充值。

  就像一头被拴了绳索的驴,只有吃不到挂在前面的胡萝卜,才会拼命拉磨。

  其实这种痛苦用户是心知肚明的。一款网游的贴吧里经常充斥着对游戏策划的恨,他们咒骂、调侃、抱怨,却无法离开,因为他们切不断社交捆绑,放不下沉默成本,这是游戏出现在玩家身上的绳索。

  相反,一款单机游戏的贴吧里往往充满了对制作团队的感激和致敬,因为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除了多叫游戏以外,没有任何的共同点,它的盈利逻辑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快乐,获得更好的口碑,促使更多的人来购买游戏。

  

  优秀的单机游戏就像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次全新的人生体验。

  我从小就爱玩单机游戏,仙剑就是一部荡气回家的爱情小说,金庸群侠传就是人心和江湖。

  为了集齐飞雪连天射白露,笑出神仙倚碧渊,我读完了金老的14天书。

  三国志系列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三国志一直读到资治空鉴模拟人生系列,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了解了稀哲,认识了尼采和康德。

  

  总的来说,单机游戏使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良师益友,他既没有社交捆绑,也没有沉默成本。

  而网游就不一样了,我曾有段时间沉迷于手游,不但花费巨大,每天还要准时准点上线抽卡和团战,生活节奏完全被游戏掌控,反而到最后跟朋友家人聊天的时候,你会无法克制的掏出手机。

  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欲望掌控,必须做出改变。

  

  然后我做了两件事,一是拉黑所有游戏里的朋友的联系方式,彻底切断社交捆绑,二是注销账号,删除游戏,放弃沉默成本,连号都懒得买,因为我不想再跟他有任何交集,哪怕是一名。

  做完这一切,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快乐。世界豁然开朗,就是内啡肽的快乐。

  远离多巴胺,追求内啡肽是人生必要的修行。这两种感觉其实很好区分,如果一件事儿做完之后,你感到空虚、后悔、失落、自责,那就是多半胺陷阱,如果一件事做完之后,让你的内心充实平静。

  充满信心也是内啡肽的快乐。多巴胺只是基因用来操控人体的一种手段。他说,需要的时候,我们未必真的需要。

  

  你真的需要高热量食物吗?不需要,但你看到高热量食物就会分泌多巴胺,让你误认为自己需要,这只是基因储存质量的习惯。

  男人真的对性感的异性有欲望吗?并不是,但你看到性感的异性就会分泌多巴胺,让你误以为自己需要,这只是基因为了繁衍的把戏。

  有人说,照你这样分析下去,不如就地圆寂。其实看破一切不是为了放弃一切,反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就像西游降魔里玄奘的师傅说,我心中没有鹅腿,吃了也无妨。

  你嘴上说着不想吃,但心里想吃,就差这么一点点出世才能更好的入食。无为而为,不争而生。

  当你真正明白了自己并不需要高热量食物,才能更好的克制,才会拥有好身材,当你明白了自己并不需要无限的繁衍下去,才能从欲望中抽离,才能懂得什么是爱情,当你彻底看穿基因的把戏不被他掌控,就能战无不胜,这就是夫唯不争,顾天下莫能忍。

  余生,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只有剥离掉所有虚妄,才能找到信念,不负此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