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馆子”:一顿饭一个月工钱,当时的顾客可不是“上帝”

  70年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当时的人们虽然生活水平不高,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其中,下馆子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在70年代,下馆子成为许多人的一个重要娱乐方式,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是却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同时也是一种展示个人阶级地位的方式。

  

  70年代下馆子的主流人群是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因为工资相对较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会选择下馆子来寻求各种娱乐。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下馆子则是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一个重要方式。70年代的下馆子与现在的下馆子不同,在那个年代,下馆子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是为了一个社交、娱乐的场所,是一种能够展现个人阶级地位的方式。因此,当时的“下馆子”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

  

  当时下馆子的价格相对比较昂贵,一顿饭甚至可以抵得上一个月的工资。因此,下馆子成了当时的奢侈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下馆子远不是现在的那样,下馆子分普通和特别两种。普通下馆子主要是提供饭菜,而特别下馆子则经常会邀请一些艺人演出。可以说,当时的下馆子既是一个用餐的场所,也是一个娱乐的地方。

  

  在70年代的下馆子中,顾客并不是上帝。相比现在,当时的下馆子对顾客的要求更加谨慎,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非常特殊,商家不能够随意招待顾客。因此,当时的下馆子对于客人的要求比较高。首先,客人必须提前预订,并且要向商家说明个人身份和用途。其次,商家必须在客人到达前进行准备,以保证服务质量。因此,当时的下馆子服务比较精细,在客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各种需要的物品,比如红毛丹、清凉油等等。同时,下馆子的服务人员也会提前了解客人的需求,以便更好地为客人服务。

  

  当时的下馆子在服务上也极为重视眼缘和口感的匹配。客人在点餐的时候,商家和服务员会极力推荐一些菜品,并且制造各种不同口味的餐品以满足客人的口味需求。这种服务体系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展示店家实力的方式。商家和服务员的职业意识更加强烈,他们都非常珍视自己的职业形象,以及商家的形象。

  

  70年代的下馆子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个升级换代的方式,也是一个社交和娱乐场所。虽然在价格和服务上相较现在会更昂贵和有限,但是当时下馆子的文化氛围以及珍视职业形象的服务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对于现在的下馆子而言,我们可以借鉴70年代下馆子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及服务理念,在不断追求高品质、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将文化渗透到下馆子的点滴。这样的服务理念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