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极速成长系列

  

  大家好,我是Tina。

  这是21天极速成长系列的第八天。

  这个系列的每篇文章都会很长,一期一个主题,会掰开揉碎讲清楚。

  今天咱们开始讲第八天的干货——如何变身沟通高手。

  

  工作上总得为一件事反复沟通,浪费时间效率又低;

  想跟上司谈加薪,可总是绕来绕去,开不了口;

  想和家人深度沟通一下,一开口却又引发了一场家庭战争;

  遇到杠精朋友,根本无力招架,每次聊天都感觉身体被掏空;

  ······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吃过这种不会沟通的苦。

  毕竟,人是社会动物。

  不管愿不愿意,沟通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可是,沟通真的太难了!

  

  别着急,今天这篇文章就给大家讲讲如何高效沟通。

  因为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文章会比较长,大家可以码住慢慢看。

  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1、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2、沟通中的常见误区及原因

  3、三个超好用的沟通技巧

  

  说到沟通的目的,不知道大家有怎样的看法?

  是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别人按在地上摩擦?

  还是跟所有人battle,让所有人都觉得你说得对?

  或者把生活变成辩论赛,你就非得做那个最佳辩手?

  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抱着这样的目的去沟通,得到的评价很有可能是——

  你可真能犟。

  或者好一点的——

  你这个人可真有主见。

  

  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或者说,这是我们沟通的初衷吗?

  听到别人这样评价你,你会开心吗?

  其实啊,沟通的目的很简单——

  它是一项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双方或多方有效的信息交换。

  

  明确了沟通的目的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沟通中的常见误区以及原因。

  误区 1 总是在争论对错,并且总认为错在对方,而不在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人在聊天的时候已经把立场定死了,他根本不是来跟你交换信息的,而是来求认同的。

  如果我们想跟他们讨论交流,提出一点不一样的意见,很有可能被他们杠死,就感觉这样的沟通往哪走都是死路,对话当然就进行不下去。

  如果你和这样的人聊过天,肯定感受过这种痛苦。

  

  这种痛苦其实也给我们自己提了个醒——

  在沟通时,千万别固执地认为“我是对的”,我们要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想法,格局大一点,这样也能为有效的信息交换打下基础。

  误区 2 总是认为我们了解对方的意图,可事实并非如此

  刚刚的原因属于我们预设了自己的立场,这一点则是我们预设了他人的立场。

  比如你要给你妈买一份商业保险,需要她提供身份信息,你会下意识觉得老人都不认可这种东西,她肯定会拒绝,觉得你瞎花钱。

  

  如果你带着这种想法去聊,那她可能只是正常了解了解,都会被你理解成抬杠,你就会觉得她不能理解你的苦心,一次破坏母女关系的谈话就达成了。

  这就是我们觉得自己了解对方意图的坏处,我们会错误地指责他人的意图,这样就会激起我们双方的防御心理,让沟通变得很难。

  误区 3 总是被情绪控制,而非控制情绪

  简单说就是上头了。

  已经顾不上什么交换信息了,发泄就完事了。

  其实,沟通中出现情绪问题是很正常的,最常见的就是生气、愤怒。

  但我们需要做的其实是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

  我们需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通发泄,如果只顾着发泄,对方不仅get不到你的愤怒点,还会被传染着也愤怒了。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沟通时渴望的就是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和被看见、我们的声音和意见被听见被尊重,

  但如果在这个时候的声嘶力竭,可能会起到反效果,让别人觉得你无理取闹。

  误区 4 一些错误的沟通方式

  比如进行比较,就是现在说的拉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家的老公”,这种沟通方式对人的自尊心伤害很大。

  

  还有强人所难,就是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

  这一点在亲子关心中非常常见,家长提出强硬的要求,而孩子如果做不到就会受到惩罚,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比如,如果写不完作业,就去小黑屋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道德评判,给人贴标签、回避责任等等,这些错误的方式常常成为我们沟通路上的绊脚石。

  

  讲完上面的内容,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膝盖中箭了。

  其实我们很容易在沟通中走进这些误区,于是就造成了各种尴尬场面,甚至因此害怕沟通,社交恐惧。

  但没事,现在我们发现了问题,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3个非常实用也非常有必要的沟通技巧。

  如果你在日常沟通场景中熟练应用,一定可以变身高效沟通达人。

  技巧 1 一个沟通万能公式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万能沟通公式:

  良好的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咱们一块一块来看。

  【1】观察

  还记得我们刚刚提到的沟通误区中的前两条吗?

  背后原因都是我们过于主观,而忽略了事实。

  所以这个公式的第一步就是:我们要观察客观事实,不要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和猜想。

  

  看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实操的时候却很容易把观察和评价弄混。

  举几个例子:

  “小张是个恋爱脑”——这是评价。

  “小张为了给女朋友买礼物,连续30天只吃一顿饭”——这是观察

  “小王花钱大手大脚”——这是评价。

  “小王上周买书花了1000块钱”——这是观察。

  评价带有主观色彩,而观察则只是事情本身,但把评论当成观察的错误,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在犯。

  【2】感受

  沟通需要满足的是各方当事人的需求,当然也包括你的需求。

  如果咱们在沟通时都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更不会。

  实际上只要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但我们表达感受时也总会犯一个常见错误,那就是把想法当成感受。

  

  比如恋人吵架时,常会说“你不爱我了”——这其实是想法而不是感受。

  表达感受可以这样说——“你刚才的行为,让我很伤心。”

  而我们在沟通时要做的,就是通过精准、真实、不夸张的表达,像对方精准传递我们的感受。

  其实这挺难的,因为感受本来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所以我们可以刻意做一些练习,来强化自己真实表达感受的能力。

  比如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将一些精确形容感受的词汇汇集起来,经常回顾。

  【3】需要

  在表达完成感受后,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需要。

  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人可能自己还没摸清楚自己的需要,也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讨好型人格等等。

  如果还没摸清楚自己的需要,那就需要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5why模型吗?这里依旧适用。

  

  如果因为性格原因,比如总是怕别人生气、总想让所有人开心,所以不敢表达,那你可能需要时刻告诉自己:我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但无法对他人负责。

  【4】请求

  关于请求很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不具体,比如说我希望你多爱我一点,我希望你能更在乎我的感受,我希望你能更体谅妈妈的辛苦。

  这是我们经常会说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这难道还不够具体吗?

  是的,不够具体。

  请求想要得到积极的回应,越具体越好。

  

  比如,我希望你可以在晚上7点之前回家,我希望你在周三可以上交这份报告。

  很多人会说,我明明只是提出请求,可对方总觉得我在命令他,这是为啥呢?

  请求和命令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区别。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没有人喜欢被命令,听到命令时,人只能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

  不论选哪个,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开心,这种沟通就很容易出问题。

  

  接下来用一个例子,让大家摸透这个公式到底怎么用。

  伴侣这段时间经常加班,你感觉被忽略了。如果套用这个公式你该怎么做?

  首先观察——

  “你这段时间一周大约有三四天都是要加班的,等你回家基本都10点钟了。”

  这是观察,观察的是客观事实,没有主观臆想和猜测。

  然后感受——

  “我感到有些孤单,有些难受。”

  这是我的感受、真实、不夸张。

  

  第三步需要——

  “我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真诚表达自己的需要。

  第四步,请求——

  “以后回家后,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们可不可以有个15分钟的亲密对话?周末抽出一天陪伴我和孩子。”

  你看,要求的内容非常具体,这样就不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无理取闹。

  我相信,如果你用这样的方式去沟通,对方一定会理解并体谅你。

  技巧 2 学会倾听,让沟通更顺畅

  好,讲完了沟通的万能公式,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搞定沟通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倾听。

  毕竟,沟通时双方或多方的事情,如果我们只说不听,有效信息同样没法交换。

  所以,想要有效沟通,有效的倾听必不可少。

  

  和刚刚的沟通公式一样,当我们去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要去听的也是别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所有的批评、攻击、谩骂或嘲讽就会消失。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就曾举过一个例子:

  儿子和父亲抱怨:“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很多父母一听孩子说这话估计直接暴走了,会反驳他我花大钱供你读书,你怎么还觉得无聊呢?

  但书中的父亲没有,他只是作为一个倾听者,没给结论,而是顺着儿子说:“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你看,他通过倾听get到了儿子的感受。

  

  儿子感觉到自己被共情了,就会继续说:“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不实用”。

  然后父亲又用同样的技巧,复述儿子的感受,一步一步引导他,说出来真正让儿子困扰的难题——

  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他只有小学程度,可是他已经高二了,阅读程度不如别人,这才是他烦恼的根源。

  一轮轮倾诉和倾听,爸爸都在关注儿子的感受,并最终得到了儿子的真实需要和请求,获得了真正有效的信息,这样,之后他才能对症下药,帮孩子解决问题。

  但回想一下,我们的很多日常沟通,是不是在第一步就卡死了呢?

  所以,无论是表达还是倾听,都不能忘记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最重要的4要素,搞定这4要素,你就能顺利完成一场能够交换有效信息的沟通。

  技巧 3 强大的兼容能力,让别人爱上和你聊天

  除了这个公式,还有一个能够提高沟通效率的能力必须要和大家分享。

  那就是兼容能力。

  之前有句话很火——

  如果一个人和你聊天,你觉得特别舒服,那并不意味着他是你的知己,很有可能他只是在向下兼容你。

  

  如果你也想成为这种别人跟你沟通起来觉得很舒服的人,强大的兼容能力必不可少。

  那么这种能力要如何拥有呢?

  首先当然是去掌握我们刚刚提到的沟通公式。

  其次,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讲同一件事时,可以运用自己聪明的脑袋找一些符合他们的人生情景的例子。

  

  比如,你跟你10岁的女儿聊刘德华,和跟你妈妈聊刘德华,聊法肯定就不一样。

  跟女儿聊可能就会说刘德华就是演流浪地球2的主演,以前跟现在的某某流量一样火。

  那跟妈妈聊肯定直接聊他的歌、聊他的电影就行。

  所以,如果你想要拥有高效沟通能力,就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兼容能力。

  

  沟通是一项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双方或多方有效的信息交换。

  在沟通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争论对错,并且总认为错在对方,而不在自己;或者总是认为我们了解对方的意图,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同时,我们还很容易被情绪牵着走以及错误地使用一些沟通方式。

  为了避免走入这些误区,我们可以记住并使用下面这个万能的沟通公式——

  良好的沟通=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让它帮助我们应对各种需要沟通的场合。

  

  同时,在倾听时,这4个要素同样必不可少,它们能帮我们顺利完成一场能够交换有效信息的沟通。

  我们也要学会修炼自己的兼容能力,成为那个谁跟你交流都很舒服的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提沟通你怎么都没提逻辑思维能力啊,它是不重要吗?

  当然不是,逻辑思维能力实在太重要了,而且它的应用相当广泛,不止于沟通、表达。

  所以我们会有单独的视频来对它进行讲解,所以大家一定要持续关注我们的21天极速成长系列!

  下期预告:

  年入百万的人,到底都在干些啥?

  别人我不了解,不过我本人的经验还是很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毕竟,几年前按部就班上班打工的我,也没想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能来得如此之快。

  过程不容易,但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

  其中的经验和心得更是很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明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到底怎样赚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