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殇:叶利钦7小时终结苏联生命,戈尔巴乔夫5分钟提个人事

  1991年,对于苏联来说,是最后的年月,因为就在这一年的年底,12月8号,叶利钦带队俄罗斯高层用7个小时,和白俄罗斯元首以及乌克兰总统,在白俄罗斯境内的别洛韦日别墅,制定了终结苏联生命的协议——别洛韦日协议。

  并在第一时间,将协议结果通报给了美国总统布什,然后才推三阻四的选定由白俄罗斯来打电话告诉时任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而戈尔巴乔夫接到电话时,却要求和叶利钦对话,时间持续了5分钟,这5分钟里只谈了一件事:戈尔巴乔夫的退休待遇。

  意不意外?

  这是大国之殇:终结者7个小时决定了苏联解体,当权者5分钟只谈个人待遇!

  

  列宁从发动十月革命开始,用了5年时间才完成了苏联政权的建立,但是,他只有7年政治生涯,就病逝了。

  斯大林用了5年时间,力战群雄,从列宁留下的七人团队中脱颖而出,完成了苏联政权第一次继承。也开始了苏联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清洗。仅仅1937年到1938年期间,苏联就有超过68万人因为政治清洗被处决,包括列宁留下的政治团队。

  1953年,斯大林病丧,政局再次混乱。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在高层争权中获得胜利,完成了苏联政权的第二次继承。

  

  然而,仅仅5年时间,勃列日涅夫抓住赫鲁晓夫外交政策失误引发的古巴导弹危机,筹划其在国内的政变。赫鲁晓夫未经筹谋在国内的改革失败,其政治生涯也因此而告终。1964年,勃列日涅夫成了苏联政权的第四位继承人。

  前车之鉴,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病逝后,决定启用年龄大的老年人来担任领袖,指定由安德波罗夫完成苏联政权的第四次继承。这一次,确实没有发生血腥清洗,但是,这位继承人还来不及做任何政绩,便撒手人寰,在位仅仅15个月。

  下一位继承人契尔年科,13个月后,也离开了人世。同样,没有任何政绩。

  

  从1982年到1985年,3年时间,苏联死去了3位领导人。领导层的老人们,用最后的精力,筛选出来一位他们的继承者,时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履历很简单,只做过边疆区第一书记。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也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更没有高超出众的政治团队。而恰恰是他的平庸,成了他当权的资历,因为这样就不会发生血腥清洗,而54岁的年龄,也不会发生“短期死亡”的可能。

  当然,戈尔巴乔夫的上任,也不简单。这其中离不开英美德等国家的操作。

  1984年,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戈尔巴乔夫率团访问英国,凭借一份标有密级的军事地图,承诺亲自处理那些对准英国军事基地的导弹,获得了英国的运作支持!

  

  而美国此时也非常看好戈尔巴乔夫,不断提出要私下会见他,并公开宣扬: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第七任领袖候选人。甚至,在戈尔巴乔夫上任当天,其传记就在美国问世。而一直在活跃反对苏联的犹太人联盟,也从此后偃旗息鼓,一片太平。

  戈尔巴乔夫上任之初,苏联处于继承人轮换的“停滞期”。急于获得认同感的领袖,将三年来的停滞期归于前辈们的政治失误。全盘否定了他的前任、前前任、前前前任,从而否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苏联政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整顿。

  经济、科技改革之后,受美国及欧洲国家影响,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也进行了改革,多党制和民主自由、言论公开等获得了极端的发展。1986年,贝尔切利诺核电站发生爆炸,让戈尔巴乔夫对军事、对核工业也展开了改革。

  

  受益于欧洲国家的支持,戈尔巴乔夫桃来李答。1987年,默许和支持西德人鲁斯特私自驾驶飞机“访问苏联”,并且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红场。这让全世界瞠目结舌,也让苏联威风扫地。事后,国防部长索科洛夫被革职,也为戈尔巴乔夫军事改革清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众所周知,美苏一直都是军事争霸大国。当戈尔巴乔夫的军事改革不是加强国力,而是要削减军备、削减核能力的时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获利的西方国家。

  确实,解散华约和销毁中、短程导弹的一系列事件顺利得就像是一顿家常便饭。

  

  1986年的美苏高层在雷克雅未克会晤,戈尔巴乔夫和里根进行了非常深远的私密商榷。

  在这次谈判中,明面上是没有取得任一进展,但实际上,戈尔巴乔夫心胸宽广地将苏联的未来交给了美国,以此来换取美国及其盟友的“不制造事端”。三年后在马耳他,美苏高层再次“一对一”探讨。

  美国再次干涉他国内政,宣称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必定会脱离苏联,而苏联不得动用武力来干涉各共和国独立。

  

  如果说,这时候戈尔巴乔夫采取补救措施,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苏联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但是,“平庸”上任的戈尔巴乔夫,迷恋“全人类价值观”,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没有更多的经验和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混乱局面。

  他的理念更多的停留在只要“自己过得好”的层面上,对老布什的公然干涉内政只做了简单的解释,唯恐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国际声望。

  这是其深入骨髓的利己主义思维,只求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也只有这样思想的人,才会在被告知苏联解体时,却只谈了5分钟的个人待遇。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的上任,是美英德及欧洲国家的运作支持,那几年之后,美国又瞄准了谁?

  答案是:叶利钦!

  早在1989年,作为建筑师的叶利钦,就接到了美国某艾滋病研究组织的讲学邀请。也许,建筑师确实不懂艾滋病研究。所以,在美国的9天时间里,叶利钦每天都神思疲乏,精神惶惶。美国为这位外行的几次讲学演说,开出了每一场25000美元的高额报酬。

  

  而负责苏联建筑师叶利钦生活和安全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事后跟美国总统老布什汇报工作时,评价这次的讲学演说事件:“比起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能给更多。”

  1991年,对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来说,暴风疾雨城欲摧,但是对于叶利钦来说,却是即将破浪乘风去远航!

  一月初,戈尔巴乔夫亲自前往立陶宛劝说其不要独立,但并没有效果。常驻该区域的卫戍区部队和克格勃出动,造成了14个立陶宛民众和1个克格勃军人死亡。

  在坦克部队开往议会大楼时,遭遇民众阻止。苏联各加盟国在叶利钦的撺掇下,纷纷以游行罢工来声援立陶宛。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亲美国家都纷纷指责苏联当局,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一方面抹黑苏联政权,一方面为独立派挽救形象。

  

  叶利钦在这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飞抵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一起,讨论如何解决眼前困境,如何达成独立目的,如何合作共赢,如何相互支持。

  并且呼吁各加盟共和国一起抵制苏联政权的军事行动,还呼吁联合国秘书长为立陶宛事件发声,支援立陶宛。

  回到莫斯科的叶利钦,也没有闲着。在莫斯科,每个月都有各种游行示威队伍,均要求苏联总统和内阁辞职。而叶利钦本人,更是多次在公共场合、公开演说中,明确要求戈尔巴乔夫辞职。完全表明了其反对当局的立场,并为此上窜下跳,游走于各个共和国独立派之中。

  3月中旬,俄罗斯全民公决。在公决中,叶利钦为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利,提出了增设总统职位的问题,并且以多半票数获得公决通过。

  

  6月12日,通过选举,叶利钦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一上位,立即跟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联系,表明独自行使外交权限,并声明不会再听从苏联政权的命令和调遣。

  成为了总统,叶利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将戈尔巴乔夫完全踢出政治中心,将苏联完全终结。他先是假意缓和和戈尔巴乔夫的关系,同意苏联政权要求签订“新的联盟协议”,然后又利用乌克兰的缺席,提出等乌克兰一起来商谈。双方商定等8月20日一起签署。

  8月19日,莫斯科发生事变。苏联政权二把手携克格勃主席等人组成紧急状态委员会,以戈尔巴乔夫健康出现问题,无法处理政务为由,接管了政权,意图挽救濒临解体的苏联。大批部队、坦克等开进莫斯科,正在郊外别墅度假的戈尔巴乔夫被软禁。

  

  叶利钦及其团队紧急召开商讨会,决定就此发动反击。他们分头行事,部分人去往别墅解救戈尔巴乔夫,而叶利钦则亲自前往白宫。

  在那里,叶利钦发表了针对事变的《告俄罗斯人民书》。呼吁民众和军队理智对待事件的发生,要求戈尔巴乔夫亲自解释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知情者揭露紧急状态委员会的篡权行径,并呼吁全国罢工罢课,召开非常状态下的人民代表大会,等等。

  不得不说,叶利钦的政治团队在这次事件中,反应及时,处理得当,完全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和依赖。

  接受国防命令前来围捕叶利钦的军队,从最初的枪口向内,到后来的枪口对外,从围捕变成了保护,完全就是叶利钦演讲口才的魅力。当然,利益切入点非常符合民众心理,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819事变之后,叶利钦的俄罗斯政权支持率获得了大幅提升,而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政权更快的走向了衰落。各共和国纷纷独立。为叶利钦最后仅用了7个小时终结苏联提供了政治土壤。

  

  引发苏联7小时终结的819事变,是因为原定于8月20日要签署的“新的联盟协议”。这是一份怎样的协议?居然引发了苏联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甚至不惜动用军队。

  这份协议是戈尔巴乔夫在面对改革的失败、各共和国要求独立、苏联法律不起作用、宪法被摒弃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隐瞒苏联保守派而制定的“各联盟共和国平等权利”的新联盟协议。

  签署新协议之后,就会面临苏联政权不断削弱,各共和国可以自由处置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苏联就将陷入名存实亡的局面。但却可以很好的保留总统位置,可以为戈尔巴乔夫本人的未来提供更好的利益——既不用承担责任,又能享受权利带来的好处。

  

  戈尔巴乔夫坚持不动用武力,这是贯彻美苏高层会晤时的承诺;而让苏联名存实亡,则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如果继续维护苏联苏维埃政权,那么等待戈尔巴乔夫的可能是严重的刑事责任,甚至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成为苏联的罪人,这绝对是戈尔巴乔夫不能承受的结果。

  要杜绝这个问题,唯有让苏联政权没有了发言权,才能保全自己,甚至还有可能在新的权利结构中谋取新的利益和地位。

  然而,819事变,彻底改变了这份协议的可行性。8月20日开始,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率先宣布独立,废除1940年加入苏联之后的所有制度,恢复之前的宪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随后宣布承认其三国的独立。

  8月24日,乌克兰也宣布自己是独立主权国家,并在12月1日总统选举后举行公投。自此,拉开了独立的序幕。

  

  苏联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但是无论是地域还是人口,都是以俄罗斯为主要构成。可以说,俄罗斯地域是苏联地域的80%,其人口占比52%。只要俄罗斯不独立,那么苏联就不会解体。

  然而,叶利钦从美国回来之后,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是为了让俄罗斯独立,为了让自己当上总统,站在权利的巅峰。对于苏联的存在,那就是叶利钦的绊脚石。

  到1991年下半年,莫斯科的两位总统,在政治上取得了高度一致,频频会面,共商国家大事。

  

  1991年12月7日,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秘密会谈4个小时,然后带着他的亲信团队,前往白俄罗斯首都附近的别洛韦日丛林,在苏联政府的别墅中,约见了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元首舒什科维奇。

  12月8日,叶利钦的团队用7个小时时间起草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政治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已停止存在”,并在别墅客厅的临时搭建桌子上,三国首脑共同签字,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自此,苏联正式解体。曾经的超级大国,彻底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弗拉季斯拉夫.施韦德,马维先《别洛韦日协议与戈尔巴乔夫》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马维先《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

  环球网:2016.7.8《叶利钦决定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只问退休金》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左凤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

  文化纵横:房宁《失败的政治继承--苏联解体三十年祭》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墨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