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华工远涉重洋奔赴欧州始末

  文丨涅槃说史

  编辑丨涅槃说史

  

  这是1917 年 3 月中旬的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西 25 里的潘村,一条外国招募华工去欧洲的消息不胫而走,让这个小村忽然沸腾了起来,因为一个华工每月可挣20多块大洋,要知道那个年代,一块大洋可以买30斤的上等大米或者10斤的猪肉,一个壮实的劳动力,拼死拼活的干上一个月,能有5块大洋的收入,那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对于这些长年累月吃不饱饭,甚至有些家里都揭不开锅的山东穷苦农家人来说,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了。

  刘继孟从法国里昂寄回家的照片,时年28岁

  所以消息一经得到证实,几乎所有人家的壮劳力都报了名,刘继孟就是其中之一。刘继孟除了需要养家糊口,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他的两个儿子都能念上书,彻底改变家里的命运。

  

  就在那年夏天,刘继孟和同村通过了体检的年轻人们被乡亲们送到了村口,他三岁的儿子刘兆吉光着屁股也跟在大人身后,得知父亲马上就要出远门,他紧紧拽住刘继孟的衣角不舍得父亲离开,想着这些年轻人马上就要远涉重洋,去往异国他乡,大家见此情景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怎么让儿子回去呢?他抬头看见道旁有棵大榆树,这种树的叶子是可以吃的,家里揭不开锅时,常常采摘来吃。

  于是刘继孟放下行李,爬上大榆树,折下一大枝榆树叶,叫儿子刘兆吉扛回去,让娘蒸榆叶馍吃。刘兆吉才含着眼泪,恋恋不舍扛着那枝榆树叶回去了。

  

  后来刘继孟说,他到了欧洲后,经常想起小儿子光着屁股扛着一枝榆树叶,含着眼泪,一步三回头的情景。每想到此,他就泪流满面,暗下决心,不管多苦多累多危险,也要为孩子多挣点钱,让他们能吃饱饭,能上学读书。

  

  公元1914年,所谓“大战争”(Great War)在欧洲爆发。这场在刚开始被亚洲人称为“欧战”的战争,在亚洲国家的积极介入下,让所谓的“大战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

  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人,包括中国人自己,觉得那场战争与中国无关。然而事实是那场战争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和日本联军对驻守在中国青岛的德军发起了进攻

  实际上,早在1914年一战伊始,英国和日本即在青岛与德国军队激战,青岛在1914年11月落入日本之手。1915年日本利用列强身陷一战,无法分心,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意欲浑水摸鱼,置中国于日本控制之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中国既是一次危机,同样也是一个机会,一战爆发后,西方国家被迫将注意力转回欧洲,而在当时的中国,也正面临着各种思潮的碰撞,对我们不利的旧的国际体制正在崩溃,而新的国际秩序又尚未形成,这时,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人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奋力一搏,希望在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北洋政府总统顾问 莫理循

  1914 年,时任北洋政府总统顾问的莫理循力劝中国加入协约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列举了参战的十二种好处。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在这个特殊时期提升中国的国家地位,以期待在和会上要求废除与战败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同时,可以借助这次机会振兴中国的经济。

  

  中国自 18 世纪中期进入自然灾害多发期,20 世纪上半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华北地区一直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区。除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人为的原因亦加剧了农民的破产。

  

  民国初期,各地军阀混战,各方军阀为了扩张实力,扩充军备,不断增加军费,并通过抢占土地,增加税收等方式加紧对农民的剥削。持续的军阀混战给战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将广大的农民推向贫穷和破产的境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调上前线,英、法、俄这 3 个协约国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出现人手严重短缺的情况,急需从国外输入大量劳动力,以维持战争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梁士诒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国一代政治家梁士诒于1915年提出一个极其精明的外交策略:以工代兵。

  梁士诒“以工代兵”方略既能让协约国接受,又暗含大智慧。他指出:“中国财力兵备,不足以遣兵赴欧,如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反得列国所给工资,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

  虽然他的设想有些理想化色彩,如中国政府在战后可享有与英法列强同等之权利,但从实践过程来看,以工代兵的谋略在当时不失为中国外交的最佳选择。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中国15 万劳工奔赴西欧战场,还有约5万劳工在东线战场协助俄罗斯,在一战史上写下了华工光彩照人的一页。

  

  在威海卫,刘继孟和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华工们被集中进行军事化编队培训。编队按照英军的军事编制,有班、排、连、营四级,约500 人组成一个劳工营,他们的手腕上钉上一个带上了刻有本人中、外文姓名和编号的铜圈。

  

  英法军官们告诉他们,这个铜圈就是华工们在欧洲的身份凭证,也是他们工资发放、任务分配、住宿安排等等的凭据。这个铜圈任何时候都得箍在手腕上,只有在回国解散时才用机器将其拆开取下来。

  

  然后,刘继孟们从威海卫出发,登上了前往欧洲的海轮。为了躲避德军的飞机轰炸和潜艇的偷袭,他们乘坐的海轮,要经太平洋,抵达加拿大温哥华,再乘火车横跨加拿大,在大西洋海岸再登船,最后抵达法国,行程长达三个月以上。

  

  刘继孟永远都忘不了那段三个月的经历,他们住在黑暗潮湿,满是汗臭味的底舱,像他们这些来自山东中部山区的庄稼人,从未见过大海,更没有坐过海船,每当遇到风暴的时候,孤叶一般的海船在海中颠簸起伏,几乎人人都晕船呕吐,生不如死。

  

  当海轮终于在法国北海岸登陆,几乎每个人都像大病了一场,还没有调整过来的他们很快就被安排了去处。除少数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外,大多被送往法、比等国,并有约1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

  

  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随着战争逐渐白热化,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

  

  从1917年初,英国派遣了65个师120万人的远征军抵达欧洲大陆,加上法国和比利时的270万军队,协约国在西线战场集结了近400万兵力。

  

  而德国方面在西线战场也投入了250万的兵力,双方鏖战厮杀,战争进行得相当激烈而残酷。

  

  无论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讯、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制造军火、森林伐木、开采矿山。。。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所不往、无所不为。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劳动、恶劣的战时生活供应、疫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年劳动力的生命,

  

  刘继孟和其他华工们在英法军官的监管下每天工作达到10小时以上,特别是到了欧洲寒冷多雨的冬天,他们不得不淋着雨,赤脚浸泡在冰冷的泥浆中干活,不少华工的腿脚因为冻伤感染,不得不截肢。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 福熙

  但是华工的勤劳勇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协约国军队的一致好评。1917 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说:“华工是世界一流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完成各种任务。”

  英国陆军大臣、首相 劳合.乔治

  而当时英国陆军大臣、首相劳合.乔治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也大赞华工 :“华工个个强壮如牛,你会吃惊地发现,有的华工夹起重达三四百磅的一大块木材或一捆卷铁板健步如飞,好像这些重物轻如普通石块一般。”

  修理坦克的华工

  一战期间,坦克是尖端武器。起初英国国防部不允许外国人接近英国军队的坦克。但后来发现,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就有了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

  

  虽然这些华工不懂英文法文,但他们非常心灵手巧。一战是战壕的战争,而华工是挖战壕的绝对好手。英国外交部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把一个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工人挖战壕的效率是印度人的两倍,比英国人还高。

  华工的参战加速了协约国方面取得胜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派遣大量华工赴欧作战,在劳动力调配方面有效地弥补了协约国人力不足的短板。

  

  当时英军对华工的行动限制极多,与军事管理无异。英国当局从来不认为华工与英国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坚持强硬政策,禁止华工与欧洲军人或平民往来。

  

  但是华工在法国生活久了后,逐渐开始熟悉法语和当地风土人情,和当地人交往也日益频繁,相对于英国人高高在上的种族主义,法国人对华工歧视相对较少,法军官对手下的华工态度比较民主,于华工的生活习惯也颇为关切。

  

  在遇到法国节假日的时候,享有和法国工人一样的休假待遇,而且会在中华民国国庆日的那天放假一天。

  

  欧战期间,法国国内青年男子纷纷调往前线参军,且丧亡极多,国内劳动力匮乏。相较之下,法国妇女数目众多,不得不代替男子,从事后方生产工作。

  

  因此亦有较多法国妇女与华工同处一工厂作工,于是彼此沟通渐多。华工于辛勤工作之余,也能得到一丝精神调剂,可谓美事。其中有不少华工为人正直善良,工作表现颇为突出,处事勤勉得体,因此易获法国女子好感,由此日渐生情,更有进一步而结为伉俪之事。

  

  民国的外交家蒋廷黻当时为华工工作,一天,一个法国女士跑到他的办公室 ,对他说 ,蒋先生 ,有一位华工很快会被送回中国。你能不能不要让他回去。蒋廷黻就问她为什么要帮这位男士,她说我已经和这个中国人同居两年了,我很爱他,将来要和他结婚 。蒋廷黻说 ,你可能不了解中国,如果你和这个男人结婚 ,你将来就要去中国生活。

  

  这位法国女士说这个中国人从来不打我 ,我如果不跟他结婚 ,将来也很难找到法国人结婚。因为一战期间法军的死亡率极高 ,就算最后她想要跟法国人结婚 ,要么对方是个酒鬼 ,要么是个断胳膊少腿或是心智不全的人。所以她就觉得 ,倒不如就跟这个人结婚 。

  

  战争结束后留在法国的3000名华工 ,都是有法国老婆的。他们在巴黎里昂火车站附近形成了最早的华人聚居区,也成了法国最早的华侨华人群体之一。

  

  1918 年 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多数华工还是得以在战火中幸存下来,并且在战后于1919 年秋相继被遣返回国。

  

  大约有11 万服务于英法的华工历经磨难,最终回国与家人团聚。在未回国的3万人中,有近两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其中有名有姓的1874 名华工的尸骸,埋葬在欧洲的69 座公墓中。

  

  法国政府宣布:“凡参加这次战争的华工,每人发给奖金,并由法国政府安全护送返国,如果愿意留在法国,政府将无条件协助辅助就学就业。

  

  法国政府的这一公告对华工来说,诱惑力很大。欧洲虽饱受战争创伤,但生活水平毕竟比当时的中国要好得多,特别是比起山东农村更要好得多。这时的欧洲因战争伤亡惨重,劳动力奇缺,要在欧洲找个工作安个家并不是难事,何况还有法国政府声称要“协助辅助”华工们“就学就业”呢。

  

  1919年的夏天,刘继孟和同村的华工们终于回到了家乡。当一行人回到潘村时,全村老小都涌到村口迎接,鞭炮声响彻云霄。刘继孟在父母跟前长跪不起,泪流满面。同村的华工们也对着自己的长辈纷纷跪下来,有的嚎啕大哭起来,只有他们才心里明白,能从遥远的欧洲战场归来,是多么不容易。

  据说,那天整个潘村的人没有不哭的,哭声震天动地,仿佛要把小小的潘村掀翻一样。

  令人欣慰的是,刘继孟用当华工积攒下的钱供两个儿子上学读书的心愿总算是部分实现了 :两个儿子都上了小学。但当两人小学毕业时,剩下的钱只够一人继续升学。刘继孟决定让大儿子刘人山到益都县城一家药房当学徒,而让小儿子,即刘兆吉继续读初中。

  位于比利时西佛兰德省波普林格市近郊的华工雕像园

  总体观之,漂洋过海奔赴欧洲战场的华工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或贬低的,他们对一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9年 巴黎和会的中方代表

  他们既充当了北洋政府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载体,又为中国后来参战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战后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提供了良机,华工成为百年前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实现国际化战略以及国家认同理念的重要环节。

  

  华工在参战之余,接触到了欧洲先进的文明及科学技术,也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法制思想的熏陶,他们开始自珍自爱、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回国后,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华工爱国自强、勇于献身的情操,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后来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知识精英,如周恩来、邓小平等,均在留法期间确立了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

  

  1919 年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新式工人运动,皆同一战赴欧华工有密切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我的爷爷是华工——兼述一战赴欧参战的14万华工血泪史 刘重来

  2 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王平贞 赵俊杰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赴法华工研究 李祥

  4 一战赴法华工的婚姻问题 李志学 易训芳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法 王家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