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白鹿原》:第二章还蛮重要的,交代了重要人物朱先生的背景

  第二章其实是白嘉轩命运的转折点,如果按照风水学上讲的话——因为他无意中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

  这一段在张嘉译版本的电视剧里被删去了,我觉得还蛮重要的,我们一起看这篇的故事线和人物。

  

  第六房女人依旧亡故,白家母子经过商讨,决定去找阴阳先生看看。白嘉轩无意中发现一株白色“仙草”,不知道为何物,于是最终寻找本书近乎于圣人的朱先生去帮忙。由此引出本书的另一重要人物——朱先生。然后是交代朱先生的简单几件事来说明朱先生的“神奇”:南游归来、创办白鹿书院、预测天气、帮助寻牛。

  朱先生告知嘉轩,那是一只白鹿。由此,嘉轩心生换地计谋。

  

  此章节其实故事相当简单,就两件:白嘉轩发现仙草,打算换地;为朱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做铺垫,并且是重点。

  朱先生在书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我觉得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白鹿原上的“完人”、圣人。此章交代的几件小事,只是“开胃菜”,真正体现朱先生胸怀和胆魄的是后面的劝退方昇和赈济灾民,以及编修县志。

  这几件小事里,我的感悟:

  

  一是朱先生被南方学子讥笑时,他的懊恼:

  南国多才子,南国没学问。

  这是什么意思?南方出很多才子,但是南方却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并不完全指才学。而是指的学识精神,文人家国天下的气节。也许正如当下,人们需要才学、需要科技,但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柱,浩气长存。不然也就沦为只会凭借才学寻花问柳、吃喝玩乐,于国于民,无用。所以,朱先生的一首诗,放在了交代了他为人的最前面,作为他的精神支撑:

  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这是年轻的朱先生的气魄和理想:大气排山,砥柱人间。多么雄伟豪气!

  书中有很多隐秘的细节,比如写朱先生的,开篇是这首。最后朱先生去世,也用了一句:自问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还有,写到鹿家和白家孩子送去白鹿书院当朱先生的弟子时,黑娃没去。但我们知道,巧合的是,最后得了朱先生真传的人,不是兆鹏兆海,也不是孝文孝武,恰恰就是黑娃……

  二是朱先生看到民工不敢动神像,朱先生却亲自动手推到,说:

  不读圣贤书,只知道点蜡烧香,怕是越磕头越昏了!

  我忽然想到如今烧香拜神竟然在大学生群体里也蔓延开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真出了问题?倘如朱先生看到,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三是朱先生名言之一:

  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

  人们用自家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许多银钱催命的事例反复论证圣人的圣言,却没有一个人能身体力行……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成不了圣人的缘故。

  妥妥的真理!经典,凡人做不到却亲见耳闻,并愿意相信。如今,怕是连信也一点不信了。

  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朱先生,并且在关键的点都用了“白鹿”。比如嘉轩发现的这株像白鹿的“仙草”、比如白鹿原的传说、比如白灵的死去、比如朱先生的死去……

  

  小说的书名之所以叫《白鹿原》,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地方就叫白鹿原。好的——就是白鹿,“仙草”白吴氏是白鹿、白灵是一只白鹿,朱先生也是一只白鹿。白鹿,其实也是寄托了作者和陕西原上人们的美好希望啊。

  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整部白鹿原没有一个好人,你能体会这本小说为什么叫白鹿原了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