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笑得像花儿一样!

  

  我以前说过,

  如果有机会,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纪录片,

  很多时候,源自真实的纪录片比虚构的故事片更真诚更动人。

  比如本周上映的这部纪录片《落地生根》。

  

  本片真实记录了一群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人,他们这一路走的艰难又辛苦,

  但穿过盘山公路,我却看见他们笑得像花一样!

  先插入时长3分58秒的“蛋蛋秀”

  今天视频关于《落地生根》十句话影评,请查收:

  1.即使现在,我们依旧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这样的标语:要致富,先修路!说明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小时候我不太理解,致富跟修路有什么关系,但长大明白了,只有路通了,闭塞地方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才能可能走出去,摆脱贫困和落后,而《落地生根》就是这样一部“一步跨越千年”的脱贫纪录片。

  

  2.《落地生根》由柴红芳执导,影片将镜头对准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一个叫沙瓦村的小山村,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村里能通行的只有一条小山路,肩背人扛是唯一的交通方式。。。影片主创扎根在沙瓦村长达4年,用1000多个日夜真实记录了村民们的变化,他们究竟变得多富裕我不知道,我只看到影片最后,每个人都笑得幸福又灿烂。

  

  3.如果有人给我推荐一部关于脱贫攻坚的纪录片,我会质疑这部纪录片是否真诚,但《落地生根》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本片主角是沙瓦村的村民,而非扶贫攻坚干部。看着农民对农作物的心疼、对祖祖辈辈生活村庄的不舍以及后来路通之后真切感受到方便后的笑脸,那种淳朴又真实的情感是最打动人的。

  

  4.我作为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深切的知道农民对土地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就好像电影里村民阿邓言,一个常年挂着笑脸的农民,勤劳和善,可是当他跟扶贫干部对地里农作物的种植意见产生分歧时,他生气了,光着脚转身就走。。。纪录片里真实还原了这样的场景,也从侧面表明这部纪录片的真实和原生态。

  

  5.电影里有一幕,沙瓦村村名坡罗家的冰箱坏了,他给维修人员打电话,想让对方上门维修,可是对方断然拒绝了,原因只有一个:去沙瓦村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山路,交通不便。于是坡罗只好自己背着冰箱下山维修。。。这一幕里面无表情的坡罗跟后来盘山公路通车后开着三轮车畅通无阻笑容满面的坡罗形成鲜明对比,路通了,心情才能开阔。

  

  6.沙瓦村的位置太过特殊,即使通了盘山公路依旧很难解决贫困和生计问题,于是扶贫办提出举家搬迁的措施。从闭塞的山顶到开阔的平原,交通便利,生活舒适,我们作为局外人只会分析利弊,但身处其中的人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村民的纠结和不舍里,有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

  

  7.这部纪录片并非一味平铺直叙,导演赋予了很多有趣且童真的儿童视角,让整部电影充满天真和活力,就以出镜次数最多的小男孩腊八为例,导演通过腊八的态度变化非常完整的呈现出村里通路对村民的影响。一开始腊八站在路旁大哭,路变宽了,可是他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后来熟悉了,他跟小伙伴们肆无忌惮的在土里奔跑打滚。。。小孩不会骗人,面对改变,他会有短暂的不适应,随之而来的便是积极拥抱新生活。

  

  8.还是腊八,后来有机会到北京参加央视一档节目的录制,他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酒店,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只是后来,在酒店吃早餐的时候,腊八把地毯上弄得一片狼藉。。。妈妈在收拾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这是全片让我最心疼的地方,对于腊八和妈妈来说,他们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当然更多是积极的影响,腊八看到了外面的繁华世界,以后他会飞得更高!

  

  9.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是本片的加分项,影片里穿插了近十首怒族山歌,这山歌里有村民一起修路时的喜悦,有盘山公路通车时的激动。。。当电影配乐里加入大量怒族当地原生态民谣,让整部影片既充满异域风情,又展现了当地村民们奋进向上的精神面貌,悦耳动听更动人!

  

  10.《落地生根》是一部朴素的纪录片,没有大制作,没有强特效,有的是清新质朴的乡村生活和努力向好的沙瓦村农民。这里没有假大空的刻意煽情,只有村民发自内心的笑脸,尤其是盘山公路通车后,他们笑得像花儿一样美丽。

  以上就是个人对《落地生根》的观影感受,

  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质朴真诚的纪录片。

  今天视频木有彩蛋,祝大家早日富可敌国,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