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古偶剧都向刘亦菲看齐

  作者 | 敬月光

  热播仙侠剧《长月烬明》,即将迎来了大结局。

  500万人预约开播,约27万人豆瓣标注,这部近两年来可视作“现象级”的古偶剧,热度之下,男女主角有没有“长嘴”,却成为了观众讨论的热门话题。

  一对彼此倾心的佳偶,因第三人的言语挑拨,不等与心上人辩白,便各自做出了看似“为双方都好”的决定。

  但因为来不及解释,没把话说开,两人互相误解,亲密关系中有了隔阂,他们被迫将余生都用于拉扯、修补和悔恨。

  《长月烬明》中,上清战神冥夜和蚌族公主桑酒的感情,终成遗憾:桑酒堕入魔道而香消玉殒,冥夜怀抱破烂蚌壳长眠于深河。

  《长月烬明》剧照《长月烬明》剧照

  因为“没长嘴”,两人的误会铸就了长久的遗憾。愿爱人,却不信爱人,这也是国产言情剧多年来被观众诟病的要素之一。

  上至神仙帝相,下至妖魔凡胎,他们可以撼天动地,叱咤权谋,可以一己之力挽救苍生覆灭,或背负家族命运绝地反击,却独独做不到“把话说清楚”,三两句言语引发的误会,却耗尽七八集剧情也说不开。

  看到这里,身为观众的你,是不是已经气急、跳脚,恨不得钻到屏幕里,替男女主把误会解释清楚?

  这种误会,偏偏是文艺作品里,经典的“套路”。但“误会”真的是爱情文学里的必要矛盾,还是编剧的拙劣技巧?

  作为观众,真的喜欢这样被“折磨”吗?

  被期待的神话,被注水的虐恋

  神魔虐恋,三世之约,坊间话本里的故事样板,流传千年仍未过时。玄幻、神秘,冲破规训,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吸引浮沉人世中疲倦过活的众生。

  这也是为何,古装剧始终霸占着文娱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据酷云互动统计,2022年热播期全端播放量最高的五部剧中,古装剧占四席,且2023年已知待播的古装剧就已超过33部,爱优腾芒几大平台,也都各自埋下了主推IP。

  开头提到的仙侠剧《长月烬明》,便是优酷今年推出的扛鼎之作,由罗云熙、白鹿主演,以敦煌美学为灵感的妆造和海报出圈。

  《长月烬明》敦煌风海报《长月烬明》敦煌风海报

  与巨大的市场份额不尽匹配的是,国产言情剧——其是古装仙侠,普遍存在逻辑微瑕、情节拖沓以及刻意制造“工业糖精”的通病。即便如此,古装剧只需特效精良,妆造养眼,无论剧情好坏,都能收获极高的播放热度和讨论量。

  据独播平台方优酷战报,《长月烬明》开播前预约人数破500万,播出12小时便收割全网228个热搜。灯塔、云合等第三方数据报告也交叉验证,该剧首播市占率,至少突破了近两年的古装网剧记录。

  然而,《长月烬明》播出不久后,争议和差评渐渐浮上台面,豆瓣评分跳至及格线6分以下。网友评低分的理由包括故事薄弱,剪辑混乱,男女主从仇恨到定情,再到破裂复合,相似的套路换个身份来回演绎,存在无意义的情节消耗。

  《长月烬明》在豆瓣的评分跳到及格线6分以下

  在小红书和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男主不长嘴”更是成了高频吐槽关键词。其中,最饱受指摘的便是冥夜桑酒篇,故事伏笔并不稳固,仅靠“恶毒女配”推进主线剧情,主角从定情到殉情,都略显刻意。那些无法言明的真相,不像是主角不可说,而是“编剧不让说”。

  加之,在短视频解说的推波助澜下,观众的耐心消耗速度更甚以往,倍速观看也成了常态操作,一集45分钟的剧作,一部分观众仅用15分钟就可看完。而传统电视剧惯用的“矛盾-挣扎-升华”情感套路,也渐渐不那么奏效。在快节奏的阅览视角看来,只要有稍不合理的情节,就会被视作“降智”和“注水”。

  从市场评价来看,干净利落的剧情的确更受喜爱。

  近一年的8分剧(豆瓣评分4星或以上)如《梦华录》《苍兰诀》等,都被盛赞清流爽剧,男女主从产生误会到释清嫌隙,平均不超过一集。主角双方即使面临险境,也像预言家一般信任对方的一切行动。

  《梦华录》剧照这些反套路化的设定,让观众耳目一新,当爱情的心理拉锯战被压缩,更多的剧情空间将留给更宏大的世界观搭建。

  2022年,爱奇艺推出的古装轻喜剧《卿卿日常》,也曾借剧中台词调侃言情弊病:“人长了嘴,就是要把误会说清楚;生了耳,就是要听旁人辩白。不要因为矫情,又或者害怕面对而逃避问题,来回扯皮,浪费光阴。”

  爱情误会,其实很“典”

  但,当我们抽丝剥茧,将恋爱这件事从剧情演绎中抽出来看,细细搓磨,在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中,那些看起来极不理智的矛盾和误会,当真只是推进故事的“工具”吗?

  如果真是如此,它为何也会出现在那些流芳后世的经典作品之中,又凭什么成为编剧们,不厌其烦地去使用的“老套路”呢?

  人,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爱情,亦是没有正确选项的开放题。

  我们甚至很难自证,此刻的我,是真实无虞的我,又如何保证,在一段即将或正在进行的亲密关系中,能给予另一个人绝对的信任呢?

  亲历一段恋爱的人,并无上帝视角,也并非都是优秀的辩白家。能做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已是不易,更遑论身处其中,还能无畏浮云遮望眼。

  在《红楼梦》中,宝玉欢喜娶亲,以为自己娶的是黛玉。谁知黛玉正卧榻焚诗,将痴情付之一炬。这算得上是宝黛关系中最无法挽回的误会。而这一件事,也是黛玉通过“老套”的听墙根才得知的,痴痴傻傻的宝玉只应了一句“我为林姑娘病了”,就错失此生最后的解释机会。

  《红楼梦》剧照宝玉总喜欢绕弯子,不敢直接表白心意。这件事在第二十二回也有预兆。

  他想在湘云和黛玉之间做好人,反被两人一起数落,于是气鼓鼓地回房写下:“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因第三者引发的误会,还有许多经典例证。

  如《乱世佳人》里,斯嘉丽用尽半生才在扑进初恋怀中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爱已经完全倾注给白瑞德。而白瑞德“恰巧”目睹了这一幕,并不再信任爱能重建。

  《乱世佳人》剧照又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使经历了万般艰辛,同样会因为一封情书,误会自己的心上人意属他人。

  连自己都说不清自己的情感,却希望对方可以无条件理解自己,可一旦对方的行为出现偏差,却立刻往最坏的方向去想,这便是恋爱让人智商降低的重要原因。

  即便还没有陷入恋爱关系,但暧昧也同样会冲昏人的头脑。

  在《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在教堂里,听见达西竟是拆散姐姐恋情的元凶时,那一瞬间,两束丰沛的眼神骤然交汇。像通俗小说一般,雷雨也在此刻倾盆而下。下一幕,达西冲动告白,伊丽莎白狠言拒绝。

  《傲慢与偏见》剧照其实,若是没有悄然滋长的爱意阻隔,也许他们会像绅士与淑女一样,理性讨论一切始末。所以,“降智”有时并非是负面的,他们正是不自觉地将对方置于心尖之上,才会用语言来武装自己因爱而生的自卑。

  在《长月烬明》中,有一条占比不多的“虐恋”副线,同样是用爱情里的自卑感来舒展的,逻辑要比冥夜桑酒合理许多。

  将军庶女叶冰裳,偶然多了一缕情丝,可招他人爱慕,后嫁给盛国王储萧凛。因无法确定是情丝作用还是真爱降临,叶冰裳始终患得患失,甚至叛离亲夫。直到萧凛死后,她才通过遗言明白丈夫的至真爱意。

  这样的剧情设置,显然更有命定之感。爱人尚未相守,便已天人永隔,也更令人嗟叹。

  理解误会,走向共情

  那么,言情电视剧里反反复复出现的误会桥段,好像变得没有那么不可理喻了?男主并不是“不长嘴”,而是“他太爱”?似乎仍然不对。

  为什么看似可以合并同类项的故事框架,有些可以让人共情神伤,有些却只想让人破口大骂呢?前面已讲过一个观点,爱情并非是有解的。我们可以在爱情故事里找到共性,却无法罗列出一个个子集。

  同样是套路,《仙剑奇侠传一》为何至今都能让人心动不已?李逍遥、赵灵儿和林月如,这三个人也上演了不少争风吃醋的情节,观众却不觉拖沓难受。演员的演技自不必说,导演能够舍出篇幅去勾勒故事全景也同样重要。

  《仙剑奇侠传》剧照比如,当李逍遥第一次见到蛇尾人身的灵儿,当即就和月如联手,把她当作蛇妖举剑相向。以现在的观剧节奏而言,他必是“渣男”无疑。然而,因为有了前面两集追妖救人的铺垫,观众便可以理解,他虽有情,只是一时间没有从自己的逻辑中跳出来罢了。

  反观如今的大多数“注水剧”,动辄40集,却讲不清楚一个故事。不是急切地拉郎配、组热搜词条,就是用特效和美术营造出一个个“高光”场景,煽情的回忆反复套用,最朴实的情感流露反而被压缩删减了。所以,“不长嘴”也许不是角色的错,但偷懒就一定是导演和编剧的“锅”。

  短视频的短平快,消弭了复杂情感的等待期,却不会让矛盾就此消失。1分钟的高光时刻,也许比1小时的正片更具商业价值,但那剩下的59分钟,也应当被认真对待。电视剧作为重要的文学载体,更不能逞一时流量,而抛弃珍贵的创作精神。

  每一部公开的创作,都应当自觉承担着对公众的责任。每一个故事的诞生,也都应该像飞鸟珍惜羽翼那样细腻。即便是言情剧,亦不能像一个先知一样去断言,这样爱是对的,那样爱是不对的。爱情里会出现一二三项问题,按照这个锦囊妙计便可一一化解。那是打游戏通关,不是谈恋爱。

  新生代导演辛爽的新作《漫长的季节》,有一条高分热评,如此写道:“如果这部剧因为节奏慢被骂,那么错的不是剧,是我们被短视频侵蚀的人格。”真正的好作品,从来不惮于没有观众。

  《漫长的季节》剧照无论是奇幻神话,还是都市爱情,无论是三界四海、四海八荒,抑或只是某城某县。人们真正乐于去阅读和观看的故事,从来都不是瞄准“热搜体质”去打造的快消品。

  真诚,永远都是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