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百年,人们还会提起周星驰

  图片来自互联网

  假期剧荒,偶然找到了卓别林的作品《摩登时代》。看了一遍后意犹未尽,又看了一遍。1936年的作品,至今依然能够让人笑出眼泪,让人在笑容绽放之后涌上一丝辛酸,一丝憧憬。这就是卓别林。

  《摩登时代》不仅仅让卓别林影史留名,对他而言,可能更有价值的收获在于,他找到了归宿。电影里那位调皮美少女宝莲·高黛嫁给了卓别林。两人在我国广州结婚度蜜月。

  中国给予了宝莲·高黛美好的回忆,以至于数十年后她依然怀念在中国的日子,最终返回中国追忆往事。据说,遇到了年轻小伙李春平,又造就了一位传奇富豪。

  而周星驰的电影风格,跟卓别林不同。但提及周星驰,人们往往会将其与卓别林进行比较。如果说卓别林代表了工业美学,那么,周星驰很大程度上用其一生,讲述着成人童话。

  周星驰的电影,越到后期,越是收敛了锋芒。他讽刺了大千世界,唯独对于爱情与青春,自始至终心怀敬意。心理学家曾说: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而周星驰用他的电影,治愈了无数人。1962年周星驰出生,直到1983年他成为无线电视台的签约艺员,才勉强能够为养家糊口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贫穷与匮乏,伴随了他整个青少年时期。而他的母亲,独自抚养姐弟三人,过度的贫穷,带来的不仅仅是早慧与倔强,还有敏感与自卑。

  李荣浩在《年少有为》中唱到: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

  其实,年少有为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不自卑。周星驰堪称年少有为,天赋异禀。完全配得上他的名字: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而他,也满足了母亲对他的所有期望。

  图片来自互联网

  然而,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自卑,却是万众敬仰,富贵逼人也无法治愈的。他在电影里饰演了一个个孤独而倔强的少年,《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功夫》里的阿星,《少林足球》里的五师兄等等。那位踌躇满志,永不认命的少年,从一部电影中走到另一部电影,从影屏中走入万千少年的心中。而陪伴那位少年的女孩子,渐渐走散,消失于人群之中。

  尤其是《功夫》里的阿星,在挨打之后,抢了芳儿的冰激凌后,他跟胖仔跑到电车上对着芳儿疯狂大笑。你说那一刻,他是在笑,还是在哭?你说那一刻,他是认出了芳儿,还是没有认出呢?除了他,恐怕很难有人能演出那种笑声,那种刺破灵魂的呐喊。

  周星驰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他不擅长世俗的人情世故。许多跟他合作过的演员、制作人与投资人,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先后恶语相向。但自始至终,没有见到周星驰去骂过谁,也没有听说过周星驰去说谁的坏话。几十年时光,未曾耳闻。这已经是一种境界。他是自卑的,但他也是骄傲的。对于他而言,电影就是一切,戏里他就是王,至于戏外,他没那么多时间浪费,甚至他可能认为,自己的精力与才华,不值得浪费在人情世故方面。这也是很多天才的骄傲:不是不懂人情世故,而是不屑于人情世故。

  第二是他遇到了许多女孩子,但最终孜然一身。刻薄者称之为妈宝男,认为他的爱情毁于其母亲之手。其实,爱情,是一种最让人无能为力的东西。你无法说服自己喜欢某个人,同样,你也无法说服自己不喜欢某个人。他的爱情,他对于爱情的态度,都在电影里了。二十岁的爱情在《大话西游》三部曲里,三十岁的爱情在《西游降魔篇》里,四十岁之后的爱情在《美人鱼》里。而他的孤独,自始至终。

  岁月不败真美人,女孩子年轻貌美者如过江之鲫,但越老越迷人者万中无一。若把电影比作美人,周星驰的部分作品,称得上是真美人。

  一百年后,人们还会提及周星驰。提及这个电影天才,提及他的作品中蕴含的欢笑与眼泪。而能够经受时光洪流冲刷的,方为经典。外在的,内在的,经过时光反复冲刷之后,留下的,是那一抹周星驰独有的东方审美,是那一幕周星驰独有的吃饭时候谨慎观看的无厘头。

  而我,确实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或者说,不止一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