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名八路同9名日军拼刺刀,却死伤惨重,杨成武:每班配一根长矛
在抗日神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
“武林高手”手撕鬼子,“大发明家”造出包子雷…
电视剧里,日军相当可笑,不堪一击。
但现实中,日军十分强大,像一个大BOSS,等待挑战。
抗日战争中,由于双方装备较差,子弹缺乏,经常打到白刃战。
白刃战的日军,非常难缠,给我军造成极大麻烦。
杨成武将军,曾回忆过这样一个场景:
50名八路军战士,与9名日军拼刺刀,我军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可白刃战结束后,我军却死伤惨重。
由此可见,日军的白刃战水平,相当高超,把我军甩在身后。
对此情景,中央领导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痛定思痛后,决定向日军学习,找出原因,补足差距。
收到命令后,军队干部立马行动,连夜分析资料,寻找原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努力,调查人员发现:日军白刃战如此强大,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装备精良。
白刃战时,日军用的是刺刀,长度在1.8米。我军用的则是刀片,在作战距离上,就被日军甩开一大截。
第二:训练方式。
日军重视白刃战训练,训练目标大多是假人,甚至是活人,最大程度还原战场实况,增加作战经验。
反观我军:白刃战训练时,对着空气练习,更像是仪仗队,无法积累经验。
第三:阵型。
日军打白刃战时,一共有两种阵型。
第一种:三角阵。
三个人背贴背,呈三角形,掌握全方位动向,伺机而动。
第二种:品字阵。
品字阵就是升级版的“三角阵”,由三个三角形组成,适合大面积作战,穿插灵活,来去自如。
综上三个原因,日军白刃战水平十分强悍,不可小觑。
找到落后原因后,我军分三步走,弥补差距。
第一步:改善武器。
起初,中央领导想给我军配备刺刀,但现实条件不允许。
中央缺钱;
老蒋和阎锡山不卖。
“配刺刀”这个路线走不通后,杨成武想到一个办法:配长矛。
在杨成武建议下,每班战士配备一根长矛(红缨枪),提高白刃战水平。
红缨枪虽然没刺刀厉害,却比刀片要强。
在那个“小米加步枪”的年代,我军战士没有办法,挑剔武器。
第二步:改善训练方式。
我军借鉴日军,找来稻草假人,当作训练目标。
改善训练方式后,全军战士热情高涨,认真投入,实战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第三步:破阵。
根据日军“三角阵”和“品字阵”,我军找到破阵方法:
两面佯攻,一面主攻,打倒一边敌人后,再合围剩下两边。
走完这三步后,我军白刃战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自此以后,我军从没在白刃战上,吃过亏。
反观日军,由于太平洋战场开辟,精锐部队调走,实力逐渐下滑,再也不是我军对手。
抗日战争时,我军在白刃战上吃尽苦头。军队领导向日军借鉴,补足差距,提升水平。
谨以此文,纪念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