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检察机关共批捕诈骗犯罪逾万人,位列所有罪名第2位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记者今天(5月6日)从最高检获悉,2023年一季度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诈骗犯罪10923人,在所有罪名中位列第2位;提起公诉18146人,在所有罪名中位列第5位。
最高检表示,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从严惩治的基础上,对其中参与程度低,危害不大的从犯、胁从犯,有认罪悔罪、积极退赔退赃等情节的轻罪案件,依法从宽处理。2023年一季度,检察机关对涉嫌诈骗犯罪的,依法不批准逮捕9630人,不起诉4238人。
最高检介绍,该类犯罪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涉及面广,多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诈骗犯罪形式不断翻新,除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诈骗、套路贷诈骗等传统常见多发的诈骗类型外,养老诈骗、医保诈骗、收藏品诈骗等新类型诈骗不断涌现。有的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
二是组织化、规模化特征明显。检察机关起诉的诈骗案件中,五成以上为共同犯罪。诈骗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层级式管理、自成体系。有的成立专门公司,以所谓“合法公司”为掩护,租用高档写字楼,设立多个部门或岗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招聘,采用企业运作模式管理。
三是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隐蔽性强。从办案情况看,以往单纯利用电话实施诈骗的场景,开始更多向互联网转移,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被用于实施诈骗的各个环节。传统的现金交付逐渐转变为利用网上银行、支付平台转账。有的通过网络单线联系,互不见面,进行流水线式的诈骗活动。网络环境下的诈骗行为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受骗人员多,犯罪成本低、容易复制,既增加了办案成本,也加大了犯罪打击和预防难度。
最高检指出,检察机关针对案件特点和反映的问题,在依法打击诈骗犯罪的同时,及时总结办理类案经验,提炼类案证据标准;发挥案例指导作用,促进统一法律适用,统一执法标准。与公安机关建立重大案件会商机制,完善追赃挽损协调机制。主动加强与金融、电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常态化联系和实质性协作,督促落实监管、监测、提醒责任,推动形成惩治网络犯罪的系统合力。通过类案办理,着力发现案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充分运用检察建议,推动相关行业完善监管机制,促进源头治理。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