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95后彝族小伙儿反哺记
主播君的话
他叫苏正民,来自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走出了凉山,摆脱了贫困不堪的命运。如今,他用炙热的爱反哺社会,反哺家乡。
01:43疫情期间,苏正民自愿献血
他叫苏正民
来自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
凉山彝族自治州沙马拉达乡火把村
曾因家庭贫困和姐姐双双辍学
如今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成绩优异 回报社会
热心公益 反哺家乡
95后的他用行动走出了一条感人的反哺助学路
因贫困选辍学
从武汉出发,乘高铁、大巴、绿皮火车辗转前行,苏正民的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沙马拉达乡火把村才会映入眼帘。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也是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
“爷爷是奴隶,从小和家人分离,新中国成立后才分到土地。父亲家境贫寒,念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画面铭刻在我儿时记忆深处。”苏正民说。
苏家3个孩子都上了学,成绩年年名列前茅。
苏正民15岁那年,平淡安宁的生活戛然而止。
距离中考还有两个月,父亲因病撒手人寰,为治病家里欠下数十万元债务。
读高中的姐姐悄悄退了学,扎进外出打工的人潮,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妹妹。
不忍心家人背负巨大经济压力,苏正民辍学了。
暖心的“张妈妈”
班主任心疼成绩优异的苏正民,多次到家中耐心劝说,为他筹措生活费,还帮他联系上多年在凉山从事公益资助的《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申请到每年2000元的定向资助,苏正民这才重新回到了学校。
2017年高考,他报名参加国家在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的预科招生计划,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211”大学的学生。
两年后,妹妹苏加加考取西南医科大临床医学专业的公费医疗生。
作为少数民族考生,苏正民第一年的预科在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就读。
一直资助他的张俊兰得知他衣着单薄,特意委托北京的朋友给他买来一身冬衣。
凛冽寒风中,穿着新冬衣,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流下泪水。
站“百生讲坛” 讲青年故事
“正是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有了张妈妈这些社会好心人的帮助,我和妹妹才一步一步从大山里走出来,迈进大学的校门。饮水思其源,做人不忘本”是我内心最朴素的信念。我要尽己所能去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苏正民说。
从小在彝族地区中学念书,苏正民相对汉族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压力大,但他很珍惜学习机会。
班上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次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
“600多人的法学大类专业年级里,他的成绩稳居前10%。他还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工作很负责,特别热心。”大一时的班长杨雪评价。
校园里,苏正民积极参加各类宣讲活动,以自身经历讲述“知识改变命运”,以大凉山的风貌变迁和彝族奴隶制度的废除解读“什么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宣讲党对脱贫攻坚的决心和政策,以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法治宣传。
他先后在武汉、凉山等地宣讲30余场。
2019年,苏正民参与多场团湖北省委学校部组织的“百生讲坛”宣讲活动,吸引了41所高校的1300余名师生代表聆听,线上总观看人数达125.4万,成为全省的“金牌主讲人”。
最牵挂的还是远方的家乡
远方的家乡始终是这位彝族青年的牵挂。
他创办“风土凉山”微信公众号,传播彝族文化,号召更多凉山青年毕业后回家建设彝乡,50多位在外求学的彝族大学生加入进来,组建“我们的家乡凉山”微信群。
从大凉山走出,苏正民深知唯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才能摆脱贫困。
从高中毕业起,苏正民连续3年参与大凉山暑期支教和冬令营。
00:32其间,他拍摄制作了《远山的呼唤·索玛花开》《艺术森林夏令营》《三峡烛光支教》《与爱同行励志班》等多个视频,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阿苏哥哥”。
去年暑假,苏正民发动中南财大10多位同学,到凉山州普格县特尔果乡中心学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
法学院2019级彝族大学生马吉与苏正民既是校友也是同乡。
受苏正民的影响,他也加入进来,协助开展体育、艺术夏令营,为孩子们辅导作业。“他的身上像有一团火,总会被他鼓舞,想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课余时间,苏正民忙不完的还有兼职打工。搬货卸货、疏通下水道、送外卖、去餐馆做服务员……最多的时候,他一周做8份兼职。
疫情期间无法复学,他白天在家上网课,晚上就出门去找活干。
疏通下水道,很多人不愿意干,但是一次就可以挣一两百元。
家境依旧艰难,苏正民总想着能帮一个算一个,他拿出兼职所得近4000元,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
但个人的力量还是太渺小,2019年苏正民在身边的同学中发起了一个“凉山阿依(彝语中孩子的称呼)助学计划”,号召大家一天节省1块钱来帮助彝族贫困学生。
目前,有70多位师生参与到这个助学计划中,累计资助了6个凉山的高中生。
在公益反哺路上奔跑
从大学起,苏正民每年坚持献血3次以上。
他和妹妹还登记了人体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
疫情暴发以来,身高162㎝、体重105斤的苏正民,5个月里8次献血,每次均捐献1个治疗量的成分血,最短的一次间隔只有12天。每次他都要骑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献血站。
在苏正民的影响下,妹妹苏加加和他的7个朋友也纷纷在疫情期间参与献血。
彝族青年阿平木达无偿献血4次,并且主动签署器官、遗体捐献协议,登记骨髓捐献。
献血的背后,苏正民曾有着无法言语的痛。
2017年苏正民高中毕业后第一次献血,母亲得知消息大哭了一场。原来父亲年轻时因家庭贫困卖血,后来30多岁就离世,让母亲对于献血一直有误解。
现在每次去血站,他都会找各种理由瞒着母亲。
公益反哺路上,他始终一路奔跑。
2月初,苏正民看到校团委招募志愿者帮扶武汉市洪山区双建社区疫情防控的消息后,马上报了名,对该社区240多户居民进行线上寻访,了解居民居家情况、身体状况等。
一天60多个寻访电话,他在卧室里待了整整4天,一边打电话一边记录,完成了整个工作。
不久,凉山西昌发生森林火灾,苏正民又出现在防火救援的志愿现场。
武汉高校复学在即,这个的年轻人最新的计划是去申请骨髓捐赠登记,“实现我的‘三献’目标”。
— End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记者|雷宇 通讯员| 陈博 胡林
编辑|王姗姗 统筹|陈凤莉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