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素玲:用爱守护健康 用心点亮生命

  史素玲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总主任,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从事护理职业41年来,她用爱守护健康,用心点亮生命,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最美职工、河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洛阳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今年59岁的她,人生超过三分之二的时光都在护理岗位上默默奉献;26年来,她从教授护理心理学开始,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富有仁爱之心的护理人才……在患者眼里,她是耐心负责的白衣天使,在学生眼里她是和蔼可亲的老师,在同事眼里她是无话不谈的知心大姐,但在家人眼里,她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当疫情的冲锋令响起,她立刻投身抗疫一线,救死扶伤早已成为她刻在骨子里的使命和信条。

  白衣执甲奋勇战“疫”,向险而行彰显担当

  抵御病毒、抢险救援时,史素玲是一位“战士”。2008年汶川地震,医院建立了抗震救灾“爱心病区”,接收了36名伤员,史素玲带领护理团队坚持每天早晚深入病室查房,关注伤员身心变化。其间,她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安抚一名情绪低落的小姑娘,在小姑娘痊愈即将踏上返程的列车时,突然转身拥抱她。这个温暖瞬间使她终生难忘,更坚定了她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作为省疫情防控护理指导专家,奔赴上海、商丘、汝州、驻马店、郑州等10多地支援,不分昼夜、不惧风险,率队核酸采样、深入隔离病区、方舱医院指导,编写护理工作制度、流程等事无巨细。2022年外出增援143天,线上培训20余次、达6万余人,讲述抗疫故事8次,听课近万人次。她作为河南援沪护理组组长,带领1200多名护士支援上海方舱医院、定点医院52天。

  护理融合爱与智慧,终身做一名“提灯者”

  1984年6月,到产科上班还不到一年的史素玲在值夜班时,接诊了1名由外院转来的危重产妇,因产后大出血切除子宫,生命垂危。当时20岁的史素玲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患者,但她临危不乱,细心观察,与科室医护经过48小时日夜不眠的坚守,患者终于得救了。

  这原本是工作中一件普通的事,却对史素玲影响深远。“孩子终于有妈了!”当产妇被抢救过来,孩子爸爸说的这句话深深烙在了史素玲的心里,也让她意识到了自己肩头的千钧重担。

  “医护人员多付出一分努力,患者的生命就会多一分保障。”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护士,她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文关怀理念,制定人文关怀举措、创新健康教育形式,开展患者“角色书信疗法”;开展走进养老院志愿者服务活动,护理专科团队到近20个养老机构上门服务70余次,并带领志愿者团队历经7个月,为养老院81岁老人处理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将爱和温暖传递给患者;手机24小时开机,志愿为大家疏导心结,每年服务达上百人次。

  三尺讲台潜心育人,四季晴雨坚守初心

  从1996年走上讲台教授护理心理学开始,史素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初心使命,把护理的经验、感受教给学生,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她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在医院、学校开展“把抗疫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直播活动,被评为全国典型在线教育教学案例;她负责的护理心理学荣获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妇产科护理学获批河南省思政课示范项目。

  她注重护士的职业规划与个人职业发展,连续多年率队参加省市总工会、卫健委组织的护理技能竞赛并夺魁,9人荣获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每年举办护士“三基三严”分层培训、专题讲座等50余期,年累计培训1.8万余人次。她借助医院13个河南省专科培训基地,为基层医院培养专科护士1806人。

  创新管理铸就品牌,“终身学习”涵养大爱情怀

  史素玲始终坚持学习,她的读书故事“书香浸润人生路”被收录中国妇女出版社《巾帼书香》一书;每年举办国家级学术会议,第18届国际护理管理论坛线上直播的浏览量高达18万余人次;与院校合作联合开展科研讲座,通过逆向文献阅读法等带动护士养成查阅文献、关注学科前沿和逻辑思维习惯,预知患者的潜在风险,使患者的受益最大化。

  她时刻以保障临床护理安全为宗旨,以优质护理服务为抓手,以专科护士培养为目标,创新护理质量管理,努力打造精益管理、精准技术、精细服务、精深专业、精准延续的“五精”护理品牌,近5年应用多维质量管理工具的实践案例获得国家二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5项;专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护理管理学获批省培育学科,护理学科近5年在中国医院总科技量值全国排名第14位。

  史素玲在国内核心专业杂志上发表护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SCI论文5篇,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河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2项,科研成果5项,在研项目3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