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秀洲农民画绘就乡村新图景

  编者按

  长水塘畔“新粮仓”、美食带出致富路、农民画中看变化……全面小康路上,我与家乡共成长。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其中的我们都有着切身的感受。10月1日起,嘉兴日报秀洲分社策划推出“我和我的家乡”系列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我”对家乡的别样观察,倾听“我”对家乡的深情告白,共同触摸小康温度,一起感受小康成就。以下是第五篇《农民画绘就乡村新图景》

  我的名片

  张金泉,男,75岁,浙江省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请输入图片描述

  我的家乡

  我生在农村,长在造船世家,却半路放下锤子,拿起画笔,画我眼中的家乡,把对家乡的热爱全部汇聚在一幅幅农民画里。

  从2000年开始,我接触农民画,在秀洲文化馆接受过短暂培训,此后便将农民画这个爱好当作事业来坚持。2009年,我的个人画室成立了。2015年开始,我便吃住在菱文化馆,专心创作。我创作的内容主要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童年的回忆,乡村生产生活的样子。

  

  请输入图片描述

  农民画扎根于江南水乡之中,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富有水乡风俗情趣。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对民间艺术的执著,众多情感交织融合下,我用画笔去记录、讴歌时代的变迁,化为绚丽多彩的农民画,反映出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几日,看到电视里播放嘉兴开通两条水上巴士体验试运行航线的消息,我的脑海中关于过去古桥“里仁桥”的记忆也越来越清晰,趁着假期,在画室里画那段水乡记忆。

  国庆期间,画室里还来了不少参观的游客。我便做起了“导游”,给他们介绍农民画。画室里有一套由33幅农民画组成的胜丰村“村史”,讲述了从旧社会的颠沛流离到新社会的和谐美满,这几年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创作描绘旧社会的几张画上,我特意用了阴冷的色调来烘托当时民生的凋敝。时间进入解放以后,画面的色调已经从冷到热,从村民欢庆解放到土地改革,诸多历史事件都用画笔还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胜丰村,我笔下的色彩也开始丰富起来,田野上稻穗成堆,小河中鱼肥鸭欢。新农村的风貌勾勒得淋漓尽致。

  

  请输入图片描述

  我把过去的景象都定格在画里,留住乡情,在变化中寻找一种常态,一种关乎家乡美的常态,让游客们深切感受这些年来美丽乡村的变化。

  文化底蕴深厚的油车港镇不仅是秀洲农民画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省级非遗小镇,还是一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的嘉北“桃花源”,欢迎大家来此赏玩。

  (原标题《我和我的家乡⑤|农民画绘就乡村新图景》。编辑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