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访客》里谁是鬼?深度解析5大主角
楚祺是谁的孩子?楚瞳与困樵的关系?张晓雪为什么自杀?假汪太太为什么要砸毁Roy的相机?
《秘密访客》充斥许多悬念,却因为电影叙事风格都讲得十分隐晦。
如果讲清楚5大主角的背后故事,这部电影更精彩。
影片中有两个汪太太。
一个因为有孩子而自杀,一个因为失去孩子而绝望。
真假汪太太在影片中是作为悬疑点之一体现的。电影前半段只看出假汪太太与汪先生感情异常,难以发觉假汪太太和孩子还有问题。
毕竟假汪太太的出轨对象对姐姐楚瞳说“你母亲担心你,想带你一起走”,以及假汪太太准备离开家前一晚和楚瞳聊过后,第二天依然留在家里,让人能感受到假汪太太对楚瞳有关心和照顾。
直到假汪太太从楚瞳床下抽出“张晓雪”的日记本,汪太太的故事才揭晓。
真正的汪太太叫张晓雪。在那本日记里面可以看见张晓雪对婚姻的期待,她的日记本里写着结婚誓词,贴着家人快乐的合照,还有一张亲子鉴定。
这些碎片拼凑出了一个在这间屋子里曾经鲜活的女性。
她在婚礼上对丈夫说“我知道在你心里照相机是第一,但我希望我能成为你的第二”。
那时候她以为“照相机”只是丈夫心里难圆的梦。作为妻子她体谅、憧憬,甘心让步于丈夫永远错过的梦想,却没想到她连代替品都做不到。
灰色眼睛的楚祺出生击溃了张晓雪的婚姻梦想,她以自杀结束没有希望的人生。
观影中,我在想,假汪太太经历了出轨、餐桌上说要离婚被忽视、想要离家又反悔、被汪先生带走做流产手术都没有失态,为什么在看完张晓雪的日记后忽然爆发呢?
明明那是另外一个女人的事情。
事后我推测,那是共情和恐惧。
前面的家庭压抑都源自这是个因为“复仇”而拼凑在一起的无亲无故的家庭,而张晓雪的日记揭露出的即便是“真正的家庭”,这个家庭依然无情而绝望。
一个身份是“母亲”的女人,她兼有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两种身份。
张晓雪渴望的是前者。但显然她的丈夫不会满足她。从婚礼上汪先生提出要个孩子订了当晚出发去纽约的机票、到去了纽约去的却是生育中心、再到生下带有混血特征的“灰眼睛”孩子,张晓雪的婚姻梦想被一步步摧毁。
于是,对张晓雪带有巨大共情的假汪太太,砸掉了那个代表着丈夫心中第一位的“刻有Roy名字的照相机”。
就是那个永远无法回来、永远没法较量的对手,彻底摧毁了“妻子张晓雪”的快乐希望。
假汪太太是潘氏集团的小三,出轨的对象也是有钱人。照理说是个只认钱的女人,但是她更渴望的身份显然是“母亲”。
影片开头,思安父母来汪先生家提起校车事件,明明“楚祺”没有死,假汪太太眼角还是擦过眼泪。
那是为了她的亲生女儿——路路。
失去路路后在汪先生家,假汪太太对楚瞳的关心也是多过对楚祺的。一方面楚瞳是女儿,一方面也因为楚瞳是与校车事件全无关系的孩子。
楚瞳刺伤汪先生后,害怕抽搐,是汪太太第一时间抱住楚瞳,去警察局的路上,汪太太抱着楚瞳说“等这事过了你来跟我一起住好吗?”
因此家庭“解散”后,汪太太拒绝了跟出轨对象离开,而是一个人走。
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为母则刚”。人为什么感到痛苦,正是因为Ta需要什么。
是需要作为妻子的人生,还是作为母亲的人生,还是作为自己的独立的人生,都是平等无差别的选择。
汪楚瞳是全家唯一与校车事件没有关系的人。
既没有埋没在丧子之痛里的仇恨,也没有遭遇恶事死里逃生的内疚,她是家里唯一可以用清醒眼神审视一切的人。
汪楚瞳对假汪太太的出轨对象说“这个家是不正常,可是谁是人是鬼都说不好”。
一开始,这个家就是困锁于困樵的牢笼。
在复仇者眼里,拒不自首的于困樵无疑是那个“鬼”。可随着了解于困樵、了解被霸凌的真相,看到家人们扭曲的样子,汪楚瞳发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鬼。
楚瞳的家庭就好比一个小型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本来是契约出演,却因为扮演角色有父亲、母亲、弟弟,分化出家庭中不同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渐渐的,所有角色越来越入戏,他们撕毁契约,真情实感地行使权力与惩罚,如果清醒者的力量不够强大,她们就将永远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没有羁绊、没有执念的汪楚瞳是最清醒,最想快速逃离的。
楚瞳的逃离有两个方向,要么跟假汪太太一起逼迫困樵赶紧自首、汪先生遵守诺言“解散家庭”;要么劝说困樵带她走,摆脱家庭。
在这两方面汪楚瞳都同样使劲。
值得一提的是,楚瞳对困樵是有依恋的。在楚瞳给困樵看画,楚瞳在困樵床上摆出《洛丽塔》的经典姿势就是暗示。
楚瞳成长于缺乏父爱关怀的扭曲家庭,困樵对于楚瞳亦父亦友。楚瞳与洛丽塔的共性是在自身力量乏弱的年纪,寻找有力量感的成熟男性保护庇佑自己,不同的是,于困樵与亨伯特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
《洛丽塔》是带有男性凝视的文学作品,男性之所以凝视,是因为他有充分的底气和自信,当洛丽塔长大后,亨伯特的凝视心态就开始弱化,因为随年龄变化男女地位开始变化。
但于困樵完全没有这种凝视。他身处落难之时,没有能力也没有胆子凝视楚瞳,更不可能带走楚瞳。对待楚瞳,于困樵真的当她是家人,比起楚瞳的脚,困樵更关心的是画,是他没有能力去实现的梦想和人生可能。
汪楚瞳的解脱,只能靠自己。所以汪楚瞳最近只能刺伤汪先生,借用外力来结束“拼凑家庭”。
真楚祺是张晓雪和Roy的孩子。
婚后汪先生带张晓雪到纽约诊所,医生跟汪先生打招呼,用很熟悉的语气问:“这次是一个人来的?”
张晓雪脸上流露出惊讶。
这说明什么?在张晓雪之前,汪先生曾和别人来过这家诊所。那时候,汪先生可能已经和Roy有了要孩子的打算,后来汪先生背叛Roy选择中国式家庭,Roy从汪先生生命中消失。
但是那家诊所里很可能存着Roy的精子,张晓雪以汪先生妻子的身份,代表汪先生完成了与Roy的结合,生下楚祺。
张晓雪发现楚祺的灰色眼睛,知道这场婚姻的真相后,绝望自杀。
汪先生则把楚祺当作Roy的化身。他教楚祺摄影用的照相机,都是刻着Roy名字的。
因为深爱,楚祺成为校园霸凌的一份子。仗势金钱和宠爱,欺凌假楚祺,最终导致车祸。
假楚祺与真楚祺相反。他的父亲组建了新家庭,为了将财富倾斜给现在的妻子和新生的孩子,他成为了亲爹急于脱手的拖油瓶。
假楚祺在影片中制造了好几个惊悚桥段,显得他怪异而扭曲。
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假楚祺是努力维护“拼凑家庭”不解散的人。
他猛拍假汪太太出轨对象的车窗,在学校意味深长地看着假装太太坐上出轨对象的车远走,威胁楚瞳不能背叛“我和爸爸”。
目的都是为了防止电影中的两位女性逃离家庭。
甚至,他也阻碍于困樵有任何自首或者逃走的可能。楚瞳弄伤自己后,大家带楚瞳回屋,楚祺顺手锁掉了困樵的门。
如果没有这个家,假楚祺根本无处可去。
同时他也很害怕这个家。半夜家人被假汪太太吵醒那回,汪楚祺裹着被子睡觉,手上握着手电筒。
他渴望一个家,有爸爸、妈妈、姐姐,即使是拼凑的家,也是栖息之所,这点跟于困樵是极其相似的。
但他也渴望一个温暖的家。时不时流露出对楚瞳真正的关心和倚赖,想把新学会的曲子吹给楚瞳听,就像是正常的家人之间会做的事情。
两个楚祺的出生各带有各自的不幸。
原本都是无辜的孩子,是成年人的纵容与抛弃,造就了他们的悲剧。
如果于困樵是被抛弃的假楚祺的延伸,那么困樵对于家庭的向往程度是很高的。
有人说,于困樵早就恢复记忆,为了拥有家庭而一直猫在汪先生家里。不否认于困樵依赖珍惜汪先生给他的家庭,但他也并没有如此鸡贼。
在警局,于困樵听到校车事件是发生在4年前而不是3年前的时候表现出的惊讶,是绝绝对对的真情流露。
他确实还没能完全识破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
汪先生对于困樵的惩罚涉及到了法律责任和个人私刑的话题。关于这部分题材国外有些影片探讨更为深入,而本片浮光掠影讲得并不成功,姑且作为导演未遂的表达欲略过。
有意思的是,汪先生明明痛恨让他失去了儿子楚祺的于困樵,满怀恨意,为什么采取的方式是为于困樵设计一个接纳他为家人的家庭?
有影评解读在汪先生的心里家庭是禁锢,他就以为家庭是囚禁于困樵的一种方式,却没想到于困樵内心依赖家庭,于是计划失败。
我认为只对了一半。
家庭之于汪先生更深层含义的揭示,在假汪太太与于困樵隐晦的对话。
“你怎么看待汪先生,家庭美满,事业成功?”
“汪先生本来追求梦想……但是家里人停掉他的信用卡,他不还是得乖乖回家继承家业……梦想又算是什么?”
家庭给予了汪先生财富、追求昂贵摄影梦想的可能。
作为代价,汪先生也被家庭捆绑手脚,与人生至爱分离。
如果汪先生的心里,家庭是禁锢,是绝对反面的,他在掌权后做的就应该是彻底推翻家庭,叛逃束缚,去过财富与梦想兼得的生活。
想出这种惩罚方法,恰恰是因为汪先生深知,家庭给予的痛苦不是“绝对的限制”,而是“被限制掉的自由”——是一个人见识过自由,翱翔过天空,误以为自己自由,想要展翅时却发现脐带还连着家庭这不敢被切断的供养。
也就是从家庭中不知不觉获取到的有条件的爱,和自己被迫必须回报的无条件的责任。
家庭是两面的。
影片的5个主要人物可以分为两类。
女性更想要解散家庭,而三名男性更倾向不解散。
张晓雪帮助汪先生去找Roy不得时,汪先生说Roy应该恨他为了家庭而放弃了他们的摄影工作室。张晓雪劝汪先生不要自责,说外国人可能不那么理解中国人的家庭关系。
一语成谶。
相比女性,中国家庭的传统上给予男性的利益更多,比如爵位、财产、姓氏、祭祀权和人际关系的继承,但男性的代价就是为了获取这些利益,需要向家庭承担的责任就更多。中国男性与家庭的绑定是更深厚的,汪先生就是典型例子。
而女性,更容易反抗原生家庭,一方面是按照中国既定传统,女性的家庭不在原生家庭;另一方面女性从原生家庭中获取的利益更少,挣脱所要付出的成本少。所以影片中,最先感受到家庭关系的不适,想要解散离开的就是女性。
换位到现实生活,一旦男女恋情发生被家庭阻拦的情况,往往也是女性更容易与家庭决裂,而男性多数能与家庭和解,最终选择听从家庭意见。
这就是长期以来,中国式传统家庭观念写进男女决策思维的无意识体现。
《秘密访客》的元素涉及很多,但坏在野心太大,没有做出正确决策,导致剧情辐射的点很广,却没有一点完全打透、讲得明白的。
这也是创作容易产生的问题——或得意洋洋实则立意干瘪,或表达欲爆棚而失去主次。
不过比起前者,我更欣赏后者。
不成熟的思考,永远胜过油腻的自满。
虽然导演没有讲好一个大众喜闻乐见故事,但用惊悚悬疑元素表达让人又爱又恨的家庭,未尝不是一次勇敢尝试。
《秘密访客》没有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