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蹲下来」讲故事的导演很酷,真正关注小孩成长的电影太少了
原标题:「蹲下来」讲故事的导演很酷,真正关注小孩成长的电影太少了
电影是一所好大学,从此一起做同学
近期高产·多发几篇
写在前面:
最近热门更新中,有些剧集还不错,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几乎没有。
倒是成年人“不爱看”的儿童题材电影,变成了我近日快乐精神食粮。
这些异国儿童的生活方式同我们不同,但是儿童心理却是共通的,没有谁是突然长大,那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比如见面问好,融入集体,其实部分成年人因为儿童时期没有过关,成年后只好往自己的身上贴个「社交恐惧」的标签。
我回想了一下小时候,除了校园包场看的“王二小”的爱国主义教育片,我好像真的没有在中国影院里看到以儿童视角说自己成长的电影。
电影《狗13》此前上映,虽然也是儿童视角,但是探讨的问题更多的是离异与父母教育方式,主角成长飞快,心理状态近乎一夜成人。
华语电影市场,近年将青春电影近乎都安排在校园中,主角们需要“成长”,编剧们设置的成长往往是堕胎与校园暴力。
给人一种“青春如果不是兵荒马乱,那就不配称之为青春”的错觉。
市场喜欢用经济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什么赚钱拍什么,残酷青春片一火,马上安排一个个漂亮女演员在戏里堕胎,画个眼线浓妆就叫做逆袭黑化,让观众在影院看校花系花班花被渣男糟蹋,这就是中国孩子的青春?
这类披着成长外衣的快餐式作品,是创作团队定向捞金,满足部分成年人对不成功的爱情梦的追忆,骨子里却并不纯粹,意淫成份居多。
华语电影中儿童视角的缺失,导致《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小男孩冬冬频上热搜。
网友说道:天哪。好成熟哦。站得笔直腰也一直挺着.眼神也很笃定的感觉。小姑娘电影里真的很漂亮,洋娃娃一样。
有的观众因为“入戏太深”大骂徐峥残忍,怎么让一个小孩纠结私人与大爱的难题!
看到冬冬的两滴泪飞出来真想揍导演一顿!
中国观众从来不缺审美多元化。做家务、和陌生人成为朋友、负责集体的采买,其实这些问题人在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都是难题。
小时候被要求照顾亲戚家孩子没照顾好被家长骂,和长大了带客户坐地铁被老板骂,本质上没有区别。
汇成一句话,就是:「生活,它总是为难我。」
1性征,是意识觉醒的分水岭
讲述一个欧洲小镇里的10岁小女孩在成长道路上遇到“掉队”危机后面临抉择的故事。
片头是孩子们聚在一起烧东西玩,火光照耀在孩童的脸上,颇有些宗教的神秘感。
燃烧和纯真挂钩,一个绝妙的组合。
没有公平正义,道德界限模糊,成人认为燃烧是危险,而孩童看到火光只觉得莫名的快乐。
接着小女孩莉娅出现,她在学校更衣室中,因为性征没有发育,被曾经的朋友排挤,这个小镇里女生的群体,不再接纳她。
父母问起孩子之间是否有矛盾,孩子们心照不宣的说:“没事。”
因为,人们从小就知道,如果成为告密者,你面临的只会是更严重的排挤,并且,父母是不可以代替同龄人的陪伴的。
恰恰因为是父母,所以,我们不可再亲密。
莉娅经常看着朋友们玩耍,她骑着自行车到处徘徊,寻找小镇中可以接纳她的群体。
首先排除大孩子。小镇里人们之间基本都认识,莉娅的独自出行已经引起成人的关注,所以即使两个大男孩对莉娅很友善,但是莉娅想了想没有和他们进行下一步接触。
女孩群体pass。友善大男孩pass。
莉娅一面在父母面前装作自己平安无事,一面为自己寻找新群体忧愁,聪明的莉娅其实除了原先的女生朋友,她还有一个忘年交:
一个摇滚老男孩。
这个独身男人明显是患有「彼得潘综合症」的成年人。不想长大,拒绝长大,他也像个孩子,不过就是身体太老了。
莉娅比起小男孩要细腻一些,老男孩比起男人又纯真一些,所以一老一少维持着神奇的友谊。
莉娅最后将目标瞄准了,小镇里的小男孩群体。
她去小男孩的木筏上是一种试探,小男孩对女孩子进行驱赶,但是莉娅从中获知了男孩们的想法。
莉娅从和小男孩们交谈,到接受小男孩们发出的挑战,到最后成功加入。
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出,莉娅先前的观察是非常聪明的,导演安排莉娅和小镇里各个人物对话,是体现了一个10岁孩童的考量心态。
小男孩帮派一直被莉娅牵着鼻子走。
只有帮派的小男孩,他们和莉娅一样同样没有迈过性征发育的门槛,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他们关注玩具、冒险、秘密超过发育性征后的孩童心里想的资历、服饰、吸引力这些更成人化的东西要多。
简而言之,落后同伴性征发育一步的莉娅故意和脑子上比她还少发育了一些的小男孩玩耍。
还记得彼得潘电影版本中,如果人类女孩要和彼得潘在一起,就只能去到彼得潘的世界,但是,他们的爱情永远是两个小顽童,他们不会拥有婚姻。
因为彼得潘是拒绝长大的。
从这部电影,你会发现,中国人俗话说“3岁看小,7岁看老。”这句话其实不是像算命一样判定孩子的未来成就,更多的是说性格。
比如,同样一群孩子在玩耍,有的人从小就很会和异性相处,长大后,下到9岁小萌娃,上到80的老人,通杀所有年龄段的异性。
这样的人往往属于“很会猜别人的心思”的高情商人群,小时候就是大人口中一点就通的聪慧孩子。
而有的人,从小时候就没有精准表达的能力。
比如,小时候喜欢通过揍别的小朋友表达喜欢的人,长大了在恋爱上往往也是迟钝的,甚至误解他人对自己的喜欢,亲手葬送属于自己的好感,然后感叹自己没有桃花运。
本片将性征意识放在了一个10岁小女孩身上,让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从低幼期迈向青春期,有多少人是掉队的。
性征意识觉醒,不仅是生理上的身体发育,还有心理上的转变,有的人拿到了繁衍的接力棒,而有的人拿到的是空白。
因为群体排挤,像莉娅这样的孩子以后也许也会成为她的忘年交朋友。
老摇滚,老朋克那样,忠于自己,快乐了一辈子,善于独处的人。
电影中,莉娅独自一人的镜头很多,没有朋友,她不像大人求助,也不会认输哭泣,她靠自己的智慧攻陷了一个小男孩帮派,10岁就是一个酷姐。
拒绝被「性征」摆布的人,也意味着坚强。
现代人为什么喜欢韩星审美,喜欢健身,即使有些人偏爱奶茶和火锅各种高热量食物,但仍旧是在减肥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因为凹凸有致的身材,体现身材线条风格的服装都在强调男女的性征,保持性征,便是保持吸引力。
青春片总在强调doi这件事,同时每个校园loser都特别在乎成为校园明星,即使自己骂过这些人又贱又婊,可是生活环境的价值观是,成为所有人喜欢的人。
例如帮派中的原首领,他是帮派里最有主意的,莉娅的加入让他不爽,他曾试图和大龄男孩搭讪,搭话内容却依然是低龄孩子感兴趣的养小乌龟,加入失败的他沉浸在悲伤里,影响领导力,最后被莉娅夺位。
我们无法评定,在性征这个分水岭,是跨过去的人优秀,还是没跨过去的人失败。
但是影片中,莉娅看到长大的女生朋友在和大龄男孩调情并嘲笑自己幼稚的时候,她和她的帮派小男孩们仗着低龄儿童的身份将酱汁挤在那群人身上,并拿走他们的鞋子衣服。
莉娅此时的报复行为,证明了,人类确实不可操控。
总是有人跳出了大数据的推算。
210岁成王,德国儿童的“狼道”
说到底《宁多夫女王》只是一部儿童电影,怎么会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因为主角莉娅的成王之路,这个片中的小目标和整部电影最后给人介绍完宁多夫这个美丽小镇的大故事是一环套一环,导演没有浪费一个镜头。
莉娅的种种观察和挑选自己要加入的群体,体现了这个10岁小女孩的冷静与聪明。
但,这些品质要让一个小女孩在小男孩帮派里夺位还不够,莉娅的夺位之路,让我怀疑外国是不是也有“狼道”“狼性”这种书。
首先,莉娅加入帮派需要的投名状是非法潜入消防员的家,并给躲在外面的男孩汇报消防员的秘密。
莉娅被消防员发现了,但是她第一时间向消防员保证自己会保守秘密。
成人的惶惶不安,与儿童对世界清楚认知,这段对比,你会在电影后半段感叹导演的故事安排的太妙了!
另外,莉娅的忘年交摇滚大叔,其实是小镇里的红人,小男孩帮派甚至为了这个大叔去偷重要文件。
这个大叔心领孩子们的好意,坦然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难题,他感谢所有孩子,但是只和莉娅说了自己以后住址,许诺莉娅随时可以找自己。
不是所有大叔都爱萝莉,尤其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成人,很多都有厌孩症。善待儿童与喜欢孩子是两码事。大叔临走前也是因为莉娅,邀请所有孩子在庄园享受一场有摇滚乐Live的篝火晚会。
莉娅和大叔的友谊,主要原因是莉娅作为10岁孩童注重「边界感」。
她时常来到大叔的农场里,但是大叔同她在农场里的常态是各自独处。
王,都是孤独的。
面对同伴询问的10岁酷姐莉娅,是一头真正的狼王了。
3「蹲下来」讲故事的导演很酷
这部电影,精彩程度只有三星半,毕竟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样的著作因为是儿童题材,没有爱情和金钱,终归不能直接刺激到人们。
但是,最后我可以为电影打上四星半,半星给导演,做到「蹲下来」用儿童视角生动的讲述了10岁孩子的悲喜,并跨过生活中的危机。
看完电影,你只要想到这是成年人创作的,就觉得很酷。电影节里还能坚持这样的独立创作,电影市场中的清新之风。
另外半星,还是给导演,不过不是剧本故事,而是镜头美学。
《宁多夫女王》故事脉络清晰,一点不晦涩。但是,它的镜头却像神性的文艺片那样美轮美奂。
镜头变换相当意识流,给这个儿童故事电影,赋予了更多世外桃花源的美感,比如莉娅和帮派里的小男孩冒着雨一起在草原上奔跑。
一瞬间,让人又自由又感动。给我这类感动的时刻,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迅哥与猹。
非常期待和支持,国内多上映这类好电影。「蹲下来」讲故事的导演,很酷。
如果你发现还有类似的电影,请告诉和谐哥。
【尊重不同真实观点,和电影一起成长】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