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修辞

  在线阅读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中国修辞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修辞学的萌芽

        1. 先秦时期:《墨子·小取》:古代修辞学的第一篇专论;提出来论辩的七种方法:或、假、效、辟、侔、援、推;从逻辑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分析。

        2. 两汉-南北朝:汉朝刘向的“辞不可不修”说;扬雄的文质并重观;王充的言文一致修辞观;三国时期魏国曹丕《典论·论文》的修辞思想;晋朝陆机《文赋》的修辞思想;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的修辞理论。

        (二)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建立

        1. 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国古代修辞学初步建立的标志

    *《文心雕龙》的贡献:

     (1)它阐述了修辞的基本原则。

     (2)它全面总结了文体修辞的理论。

     (3)它初创了作家语言风格的理论系统:文章风格的八体:典雅、远奥、精约、繁缛、显附、壮丽、新奇和轻靡。

     (4)它阐发了篇章修辞的要义。

     (5)它对比喻、夸饰、对偶等辞格作了精辟的论述。

        2. 宋朝陈骙的《文则》: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中国古代修辞学正式建立的标志;中国修辞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文则》的贡献:

     (1)它第一次比较全面而专门论述了修辞的主要问题,包括修辞理论、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及语体风格等方面。

     (2)它创造了从大量的古籍中搜集修辞现象来研究修辞规律的研究方法。

     (3)它提出了几条重要的修辞原则:

          a. 修辞贵贴切自然,反对矫揉造作。

          b. 贵明确,反对晦涩。

          c. 贵通俗,反对乱用古语。

     (4)它探讨了消极修辞的有关内容。

     (5)它比过去更广更深入地探讨了修辞格,主要有比喻、蓄意、继踵、援引、倒语、交错、同目、对偶、答问、“避重复”与“不避重复”、“数句用同一类字”等。

     (6)它对文体风格作了更全面的探索和论述:

           a. 关于“载事之文”与“载言之文”的论述。

           b. 有关文体渊源的论述及多种文体的分类。

           c. 对君臣“告戒答问”体的剖析。

           d. 对重点著作的语体风格的剖析。

       (三)中国修辞学的继续和发展

         1. 金、元时期:这一时期的修辞研究,总的来说,建树不多,主要是继承唐宋修辞理论的遗产。

      *金代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典实、平易、自然的修辞原则。

      *元代陈绎曾的《文说》和《文筌》:论述了下字法、造语法及篇章结构的修辞。

      *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第一本以“修辞”命名的著作;是一部收集两宋有关修辞研究的资料汇编。

        2. 明代:

      *胡震亨编写的《唐音癸鉴》:宣扬和推崇唐诗的成就;中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吴讷的《文章辨体》:中国第一批专门研究文体的专书。

     *艾南英的《答夏彝仲论文书》:就“修辞”二字进行了讨论。

     *李腾芳的《山居杂著》:“文字法三十五则”;专论写文章的方法。

     *谢榛的《四溟诗话》:论述了诗的修辞。

     *高琦的《文章一贯》:探讨了作文修辞的规律。

     *王骥德的《曲律》:讨论“曲”的修辞特点。

     *修辞资料的汇编:高琦的《文章一贯》和费经虞的《雅伦》

       3. 清代:

     *何焯、陈鹏年等人编撰的《分类字锦》:修辞工具书,供修辞作文使用。

     *刘熙载的《艺概》:全面研究各种文体的代表作;把文体分为文、诗、赋、词、曲、经义六类;修辞手法的论述;修辞的一般原则和准则。

     *刘青芝的《续锦机》:修辞学资料汇编的代表作;收集了前人有关修辞的论述,也收集了很多名著中的修辞资料。

       (四)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与建国前后的发展

     *1905年,中国出版了两部摹仿日本修辞学理论的修辞学著作: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卷和汤振常的《修辞学教科书》。这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问世的两部修辞学著作,它们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诞生。

     *稍后,又出现了摹仿欧美修辞学理论而写成的修辞学著作:唐钺的《修辞格》和龚自知的《文章学初编》。

     * “五四”运动后,研究白话文修辞的著作:吕云彪的《白话文作法》(1921),董鲁安的《修辞学讲义》(1926),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成熟)等。

     *建国初期汉语修辞学的大普及(1949-1957):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张志公的《修辞概要》(1953)等。

     *汉语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拓展(1958-1966):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期,汉语修辞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978-1990):修辞学研究的深入与繁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修辞学新理论新体系的建构:宗廷虎等《修辞新论》、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倪宝元《词语的锤炼》、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等。

      (2)词句段篇章修辞的研究:倪宝元《词语的锤炼》、林兴仁《句子的选择和运用》、郑文贞《段落的组织》、徐炳昌《篇章的修辞》等。

      (3)语体风格研究:黎运汉主编《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郑远汉《言语风格学》等。

      (4)辞格的研究:谭永祥《修辞新格》、吴士文《修辞格论析》等。

      (5)修辞学史研究:郑子喻《中国修辞学史纲》、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开始由辞格、语体风格、言语接受等方面的研究转向修辞行为和修辞过程的研究,以揭示修辞交际的社会心理机制、认知机制及运作规律。

     *21世纪:汉语修辞学有待进一步突出修辞实用性的研究,指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还应突出口语修辞的研究;修辞学理论和分支学科也有待进一步建设,如修辞学史、修辞批判理论、演讲修辞理论、言语交际修辞理论、修辞伦理理论、影视修辞理论、广告修辞理论、新闻修辞理论、传播修辞理论、话语修辞理论等。

   

  二、什么是修辞

       (一)修辞的定义

      1. 修辞有4种涵义:修辞活动;修辞现象;修辞规律;修辞学。

      2. 定义:修辞是适应一定的交际目的和语境,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以提高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以及包含其中的语用技巧。

       (二)修辞的原则

      1. 适切题旨:所谓题旨,是指说话作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说写的意图、动机、目的。

      2. 切合语境: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是指言语活动赖以进行的现实情况与条件。

      3. 适合语体: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需要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语言风格体系。

       (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逻辑的关系

      1. 修辞同语音的关系:语音修辞研究如何运用语音的各种要素以取得积极的表达效果。包括对双声、叠韵、叠音、拟声、谐音、押韵、轻重音、平仄、节奏、儿化、字调、语调等语音现象。

      2. 修辞同词汇的关系:词汇修辞从利用词汇音义要素的角度去研究词语的运用。包括从词语的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调遣、安排。

      3. 修辞同语法的关系:语法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另一方面,语法为修辞现象、修辞规律的体现提供了表现形式。例如,句子的长短、整散、分合、繁简以及句式的肯定与否定、主动与被动、常式与变式,为句法修辞中的句式选择和调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4. 修辞同逻辑的关系:逻辑是研究人类思维方法和规律的学科,它解决语言“通不通”的问题。修辞必须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进行。

     (四)修辞的作用

      1. 可以提高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可以提高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力

      3. 有助于语文教学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词语与修辞

  一、选用词语的要求

       (一)准确: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

      *“推敲”的来历:

                                    题李凝幽居

                                                                贾岛(唐)

                          闲居少邻并,草径如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到→过→入→满→绿

       (二)得体:

       1. 适合说写对象;

       2. 注意时地差异;

       3. 适应语言环境;

       4. 体现文体特点;

       5. 切合文化背景。

      *请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连线:

           (1)商店里的广告               A 务必准时出席

           (2)给兄弟单位的请柬        B 欢迎您届时惠顾

           (3)给下级的通知               C 到时候一定得回来                      

           (4)为家宴,父母给            D 敬请光临指导

                子女的口头通知

      *下面是一则同学的寻物启示,请指出其不妥之处并修改:

        今天,本人丢失一个钱包,有拾到者立马给我送来,本人将有重赏;否则,我知道谁捡到后,就不客气了。

                                                                                    ×××

                                                                                    即日

                                                              (劳驾您跟我联系,我的联系电话_______。)

         (三)生动:概念具体,表意形象。

        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老舍《济南的冬天》

      *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二、词义的锤炼

        (一)同义词语的选择:

      * 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鲁迅)

      * 我主张先把本民族的东西搞通,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加以溶化(融化),要使它们不知不觉地和我们民族的文化溶合(融合)在一起。这种溶合是化学的化合,不是物理的混合,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在一起。(周恩来)

    *(1)这些革命的道路像雨露滋润着这个穷苦孩子的心田,是埋在他幼小心灵深处的那颗仇恨的种子,慢慢发了芽。(孙蕴英《疾风落叶》)

       (2)只觉得他的心弦和伊的声带合奏着不可辨认的微妙的悲调,神经也律动着吧了。(《朱自清文集》)

       (3)他庄严的诗句叩开世界人民的心扉。(闻捷《我思念北京》)

       (4)赵铁牛这些出自心坎的话,引起了一些战士的同情。 (黎汝清《万山红遍》)

       (5)第三支春哥又跳出我的心窝。(《郭小川诗选》)

       (6)十三次春种秋收,不知又暖过多少人的心房。(《郭小川诗选》)

        (二)反义词语的运用:可以在相互映衬对比中把所描述的对象表现得更加清晰。

     *成语和惯用语中的反义词语:

        七上八下、惩前毖后、贪生怕死、因小失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曹雪芹《红楼梦》)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的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飘逸的庸俗。敏感的麻木。洞察一切的愚昧。一往无前的退缩。(戴厚英《人啊,人》)

         (三)词义的活用:一个词在静态环境中有其固定的意义和词性。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其意义或词性,也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赋予词语新的生命力,从而取得超常的修辞效果。

      *触目皆是儿子的“书”,将儿子的爸爸的“读物”从随手可取排挤到无可置处,我觉得愤愤不平,看着心乱。既要将自己的书进行“坚壁清野”,又要对儿子的“书”采取“三光政策”。定期对儿子那些被他作践得很惨的“书”加以扫荡。毫不吝惜。(梁晓声《母亲》) 

      *我想叫自己的一辈子有始有终,虎头豹尾更好,至少要虎头虎尾,我们这一拨的虎头蛇尾的太多了。(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成语活用)

      *现代企业职位新解:总是在裁人,简称为总裁;老是板着脸,所以称老板;总是监视你,所以叫总监;经常没道理,简称为经理;秘密地帮领导书写东西,所以叫秘书。(手机短信)

   

  三、词语的色彩

        (一)词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词语的运用。

    *孙犁作品中的河北方言词语:

      “……我不能帮衬你什么东西……” (《风云初记》)

      “这个大伯,小人们经常斥打他两句,他反倒很高兴。” (《白洋淀纪事》)

      “……我捎着拣了点干巴(名词),春天就是柴火缺。” (《风云初记》)

    *贾平凹作品中的商洛方言:

      “他真的就吃了,梗了脖子,红着眼坐在那里发瓷。”(《高兴》)

      “回头见了麻子,忙噤了口,面朝街墙再不言传,遂一溜烟跑去。” (《浮躁》)

      “城里人醒不开咱的话哩,咱也说官话---你长得美哩,大美人。” (《高老庄》)

      “我才不去后台,我嫌聒,我找宏声谝呀。” (《秦腔》)

        (二)词语的社会变体:社会变体又称“社会方言”,它适用于特定的行业或社会群体。

     *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星战传奇》

         人类联合组织派出我去和沙克族的第二代幽灵战士PK(决斗),在外太空我终于看见了这个走召弓虽(超强)的SP,一见到偶(我)他居然使出了久已失传的KHBD(葵花宝典),偶(我)狂晕,kao(靠),外星人也用这种X3L(下三烂)的招数,晕死了,偶(我)眼珠子都差点掉在了地上,WOWO(语气词)幸亏本人学到了一点BXJF(辟邪剑法),加上Kamehameha(气功波,源于日本动画片《七龙珠》),就挡住了他的进攻。就当要打赢他的时候,这个号称最NB(牛逼)的幽灵战士拔腿就跑了。

        (三)词语的风格变体

     *今天很热,我要买一件汗衫。(口语语体)

     *节令的车轮又驰进了炎炎夏季,骄阳似火,我多么想买一件汗衫。(文学语体)

     *本地区今天处于亚热带高压脊控制下,最高气温将上升到摄氏38度,我很想买汗衫。(科技语体)

     *兹因今天天气太热,本人尚缺汗衫一件,尚祁准购为盼。(公文语体)

   

  四、音韵和谐

        (一)巧用双声、叠韵、叠音

       1. 双声指前后相连的音节声母相同,叠韵指前后相连的音节韵母相同或基本相同,叠音是指前后相连的音节相同。

       2. 双声、叠韵、叠音形式的选用,可用于协调音节,形成回环、变化之美,具有描绘渲染等作用。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 韵脚和谐

        1. 诗歌和唱词中,常在句子的末尾有规则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就形成押韵。押韵的音节叫韵脚。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长江之歌》)

  幻灯片38

        2. 按其发音响度等特点将韵分为3类:

       (1)洪声韵:声音比较响亮

                 言前:an

                 江阳:ang

                 人辰:en

                 中东:ong

                 发花:a

       (2)柔和韵:声音较为柔和

                 遥条:ao

                 坡梭:o

                 怀来:ai

                 由求:ou

       (3)细声韵:声音较为细弱

                 姑苏:u

                 一七:i

                 乜斜:ie

                 灰堆:ui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细声韵:哀怨缠绵、幽婉细腻、悲伤愁苦、如泣如诉)

       (三)平仄搭配:

       1. 现代汉语的“平”声指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去声。

       2. 平声的特点是声音平而长,不升不降;“仄”就是“侧”,不平,属于短音,有急促、顿挫、狭小的韵味和情趣。

                    平平仄          仄仄平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地,地动山河铁臂摇。

                                                                      ——选自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第三节  句式与修辞

  一、句式与表达

        (一)适应说写的目的:说话写作的目的不同,侧重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写作目的往往决定句子的不同语气,决定着不同的句式选择。如:

       鲁大海: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主谓倒装句)

       周  萍:(向仆人)把他拉下去! (把字句)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你是谁?

        (二)适应行文递接:如果前头的句式定下来,接下来的句式就要与之相适应;要是后面的句式在结构上改变了,前面的句式也往往要随之调整。这样才能使前后语句衔接自然,文气贯通。

      *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二诸葛拉她回去,还骂个不休。

     应改为: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被二诸葛拉回去,还骂个不休。

        (三)切合语体特点:各种不同的语体,在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特点。句式的选用,必须切合语体特点,才能收到好的修辞效果。一般来说,讲课、报告、演说等口语语体表达应多用短句,书面表达多用长句。文艺语体多用短句,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多用长句。

      *太阳出来了。 (口语语体)

        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文学语体)

        (四)讲求声韵协调:当选择同义词语还不能适应平仄和押韵的要求时,往往要在句式上予以调整,从表达同一意思的同义句式中进行恰当的选择。

        *早晨好,我的北京的街道!

          街道上的行人、车辆,早晨好!

                                                                               

      *早晨好,我的北京的街道!

         早晨好,街道上的行人、车辆!

                                                    ——何其芳《北京的早晨》

  二、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自然平实,语势和缓,多用于一般的叙述、描写、议论,也可用于表达祈求和感叹的语气,适用于各类语体;变式句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常给人以奇巧之感,文艺语体,特别是诗歌、唱词和抒情散文,经常采用变式句。

        (一)主谓语序的改变:主语、谓语次序的调整有时是为了强调谓语,有时是为了反映紧急的情况,表达说话人兴奋紧张的情绪等。

        *灭了,风中的蜡;

           僵了,井底的蛙;

           倒了,泥塑的菩萨。

                                          ——《郭小川诗选》

        (既强调了谓语,又照顾到押韵,收到双重的修辞效果。)

        (二)偏正语序(定中、状中)的改变:常式句是修饰语在中心语前面,侧重于中心语;变式句将修饰语移位于中心语之后,强调了修饰语。

        *西安,这座有着3100年建城史和1100年建都史的中国城市,和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定语移位于中心语之后,以突出定语,加深读者的印象。)

       *老人背部的佝偻不是无因的,它载负着人生过重的苦痛,为灰茫茫的生活,为失踪的儿媳,为战死的儿子。

                                                                                     ——碧野《灯笼哨》

      (长状语后置,不但强调状语,而且语言也显得简洁。)

       (三) 分句语序的改变:在转折类、因果类复句中,按常规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语意的侧重点在正句;如果把偏句移位于正句之后,则强调了偏句。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鲁迅《藤野先生》

      *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长句与短句

       (一)长句:长句一般有4种表现形式:一是修饰语较多;二是联合成分较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复杂;四是分句中结构层次较多。

       长句内涵丰富,便于周密详尽地阐述事理,委婉细腻或气势磅礴地抒发感情,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长句较适用于政论语体和科技语体。有时也适用于文艺语体中的描绘景物和抒发细腻的感情。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掌柜是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生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已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记得。

  ——鲁迅《孔已己》 

        (二)短句:短句形体短,词的数目少,结构比较简单,因此,短句便于抒发激越的感情,表达急促的语气,描写紧张的场面。

         短句较多运用于日常谈话、辩论、广播、儿童文学、诗歌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样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身上。

                                                                                      ——赵树理《登记》

        (三)长短句连用:就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以短句为主,间或用点长句。即便是长句,也最好在句子中多一些停顿,做到虽长而不觉其长。

      *每次我到夜市,看见那些用一张席片挡住了潮湿的泥土,就这么着货物和人一同挤在上面,冒着寒风在嚷嚷然叫卖的衣衫褴褛的小贩子,我总是感到了说不出的惆怅的心情。

                                                                               —— 茅盾《卖豆腐的哨子》

        (四)长句化短的方法:

        1. 分散法:有些长句修饰语太长,太复杂,可以化整为零,把长句的修饰语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使之单独成句,让中心词语与前边的相关成分直接搭配。

      *加拿大的一种小灌木御膳桔利用弹射机制弹射花粉的速度比火箭速度还要快数百倍。

        可改为:加拿大有一种小灌木——御膳桔,它利用弹射机制弹射花粉,其速度比火箭速度还要快数百倍。

        2. 反复法:有些长句包含着较长的联合短语或复杂的分句,层次显得不够清晰。对这种长句,可把联合短语拆开,或让充当句子成分的分句形式独立为多个句子,重复某些起连接作用的词语,构成排比句式。

      *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革命,我们的建设事业都是伟大的。

      可改为: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我们的革命是伟大的,我们的建设事业也是伟大的。

        3. 指称法:有些长句,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或宾语抽出来单列一句,而在原来的位置上用称代词语替换,这样既醒目又简洁。

      *如果现在不抓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造就大批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就不能完成。

        可改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造就大批科学技术专门人才,这项工作如果现在不抓紧,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就不能完成。

   

  四、整句与散句

       (一)整句:所谓整句,就是一组句子有这样那样的相似点,在表意、形体、音响上,都呈现出整齐匀称的美。构造整句的方法主要是恰当重复相同的要素,如语素、词语、句式等。

      *于是 ——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 朱自清《匆匆》

         (二)散句:所谓散句,就是一组句子结构方式不同,长短不一,灵活多样,具有变化美、自然美。构造散句,要注意词语、句式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散而神不散。

      *同时,你的眼睛也许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吧。

                                                                                 —— 茅盾《白杨礼赞》

         (三)整句与散句的交错运用:整散结合,可以显出错综之美。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先整后散)                                              

                                                                                —— 朱自清《匆匆》

      *仅仅两个月不到,恩来先生比起重庆时瘦了。大约因为过于忙碌,没有理发的闲暇吧,稍嫌过长的头发愈见显得他的脸色的苍白。他的境遇是最难处的,责任这么重大,事务那么繁剧,环境又那么拂逆。许多事情明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但却丝毫也不敢放松,不能放松,不肯放松。他的工作差不多经常要搞个通宵,只有清早一段时间供他睡眠,有时竟至有终日不睡的时候??????

     (整散相嵌)                                                  —— 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五、主动句与被动句

      主动句侧重强调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被动句侧重强调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他打我。

           我被他打了。

      平常说话写文章,用主动句式的时候较多,但在下列情况下,选用被动句,修辞效果会更好一些:

        (1)突出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而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不必说出,或不愿说出,或无从说出,用被动句。

       *过了阴历八月十五,正是秋收时期,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来检查督促秋收工作。    ——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2)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为了使前后分句的主语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语气流畅,用被动句。

     *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鲁迅《故乡》

         (3)叙述不如意、不愉快或消极的事情,可采用被动句。

     *他被父亲骂了一顿。

        他被老师表扬了﹡。

         (4)为了使语言结构匀称,也可选用被动句式。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 鲁迅《灯下漫笔》

   

   六、肯定句与否定句

         (一)肯定句:肯定句直截了当,语意重些;否定句委婉缓和,语意轻一些,语气弱一些。

       *他的成绩不好。

          他的成绩很坏。

         (二)否定句:否定句的三种形式:

          1. 单重否定句

      *李方租住的地方,离他的单位不近。

                                                                          —— 荆歌《冰》

          2. 双重否定句:最常见的是连用两个否定词;也可用一个否定词再加上反问的语气。双重否定句比一般肯定句的语意要强烈得多。

      *这件事我不得不做。/ 这件事我得做。

      *这孩子要到啥时候才不会让人操心了啊?/ 这孩子要到啥时候才让人省心了啊。

         3. 三重否定句:三个否定词先后套用,表达否定的意思。

      *谁也不能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应改为:谁也不能否认长江是向东流的。

        (三)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运用:可以相互补充,使论证更周密,观点更鲜明,意思更显豁,行文有波澜。

     *历史必将证明,是人类消灭核武器,而不是核武器消灭人类。

        (四)运用否定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话说反了。

     *改正下列病句:

        (1)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故事,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措施。

      应改为:为了防止再发生类似故事,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措施。

         (2)几年来,他无时无刻都想念自己的祖国。

      应改为: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祖国。

   

                                        第四节  辞格与修辞

   

   一、辞格及其特性

       辞格,又叫辞式、语格、修辞格、修辞方式,它是逐步固定下来的具有动人的表达效果的语辞优化模式。

        1. 动人的表达效果:在通顺、准确、简明的基础上,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产生动人的魅力。

        2. 特定的结构模式:辞格的“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审美活动中创造、总结出来的定型的语辞优化模式。辞格都有自己特定的模式,如果没有特点的结构形式,就是有特定的表达功能,也不能算辞格。有无特定的语言结构模式是辞格与非辞格的一个重要界限。

        3. 稳固性和发展性:一方面,有些辞格早在3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产生了,并且沿用至今,表现了辞格的稳固性。另一方面,辞格也在逐步发展:原有的辞格在不断完善、丰富,如比喻;新的辞格还在继续产生,如换算、同异、巧缀等。

   

   二、语言均衡类辞格

         (一)对偶:对偶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相互关联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正对:上下两句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反对:上下两句意义相反,互相映衬。

            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两句意义紧密相接,前后连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排比:排比是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语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的修辞方式。

      *句子排比:排列的单位是分句、单句或复句。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成分排比:排列的单位是各种句子成分。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 吴伯萧《歌声》

        ※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偶只限于两项,排比则多于两项。

        (2)排比对组成的各项结构要求宽,字数可以不一致,重字也常见;对偶对结构的要求严。

           练习:P323.  第一、二题

         (三)顶真:

           1. 根据顶真的次数:

                 单次顶真: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 张打油《雪诗》

                 多次顶真:精简一次,恢复一次;恢复一次,扩大一次,扩大一次,再精简一次;再精简一次,再扩大一次……

           2. 根据顶真的递接方式:

                 直接顶真: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间接顶真:她脸上有一种很纯净的天真,这种天真使她的面部泛出一层非现实的、超凡脱俗的光辉。然而,再细细地看,这层超凡脱俗的光辉下面,似乎又掩盖着成天什么都不想的愚蠢。                     ——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四)回环

            1. 严式回环:前后词句用词一致,结构也一致,只是词语的顺序不同。

       惺惺惜惺惺,好汉爱好汉。

            2. 宽式回环:前后词语用词不完全一致,也有的结构不同。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3. 词语回环:句子内部两个相关的词语构成的回环。

           新编中小学大纲今天出台,教育思想:“学会”变为“会学”。

                                           —— 《北京晚报》标题

            4. 句子回环:两个相关的句子构成的回环。

                  她躲在峡谷,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

                  他喊你。

                  你骂她,

                  他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的。

                                         —— 艾青《回声》

         ※ 回环和顶真、回文的联系与区别:

        (1)回环和顶真: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顶真是顺连而下,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回环是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由甲到乙,再由乙回到甲。

        (2)回环和回文:在回环往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但没有回文严谨。回文如“秀山青雨青山秀” “香柏古风古柏香”,从前向后读,从后向前读都可以。

   

   三、突出联想类辞格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比喻包含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前者称为本体,后者称为喻体。

        1. 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在句中出现,二者常用“像、好像、比如……似的、犹如、恰似、仿佛……似的”等词语明确地显示出比喻关系。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朱自清《春》

        2. 暗喻:又称隐喻。主体和喻体也在句中出现,但不明确表示是在打比方,而是用“是(为)、就是、成、变成”等词语来显示两者的关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骆驼,沙漠之舟。

        3. 借喻:本体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表意深厚而含蓄。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 鲁迅《故乡》

        4. 博喻:用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 王蒙《春之声》

        5. 回喻:先提出喻体,紧接着又对喻体加以否定,最后引出本体,是一种迂回设喻的方法。

     *在正对面的山腰中,有一大块白云,慢慢地浮动。仔细一看,那不是云,而是羊群。井冈山垦场的姑娘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 杜宣《井冈山散记》

        6. 较喻:用比较的方式打比方,说明在某一相似点上,本体超过了喻体或不及喻体。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                  

                                                                                  ——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7. 互喻:是本体和喻体互换作比的一种比喻。互喻兼有回环辞格的特点,具有回环往复的结构美。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 苏轼《少年游》

        8. 反喻:用否定形式构成的比喻。

      *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象钢铁那样。

                                                                                 —— 巴金《怀念萧珊》

         练习:P323.  第六题

        (二)比拟: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述叫拟人。拟人手法让物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动作神态。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 铁凝《哦,香雪》

      *拟物: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它可以是描述具有新的寓意和色彩。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 老舍《骆驼祥子》

        (三)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来代替。被代替的事物称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称借体。

          1. 以具体代抽象: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 赵树理《老杨同志》

          2. 以抽象代具体: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3. 以部分代整体: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 鲁迅《一件小事》

         4. 以整体代部分:

     *严奇候带着70多个还乡团,80多个保安队,煮晚饭时,从马庄出发。

                                                                     —— 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

        5. 以专名代泛称: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6. 以特征代本体:

     *挖不下去,蜘蛛网似的草根连得很紧,干脆就用五齿耙子(手)一块往外抠。

       7. 以工具名称代本体:

     *他家的媳妇真能干,上炕剪子(针线活)下炕镰(庄稼活儿)。

       8. 以处所名称代本体:

     *他是个老北京,你是个老南京。

       ※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1)借代和借喻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借喻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a.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和肉。   —— 鲍狄埃《国际歌》

        b. “义哥真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 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 鲁迅《药》

      (2)借喻可以转换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a. “资本家”像“毒蛇猛兽”。

        b. 不能说“五少爷”像“驼背”。

       以下两句的“圆规”和“芦柴棒”是借喻还是借代?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