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论述题.docxVIP
论述题 试述台语片的兴衰情况及其制片倾向和所走路线。
答:日据时代,台湾人士已尝试摄制台语影片。台湾光复后,很长时间没有拍摄台语片。光复后民营影业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台语片是《六才子西厢记》。五十年代中期,台语片开始风行。1955年华兴电影制片公司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第一集,获得意外成功,刺激了电影圈内外许多人士拍台语片。1956年开始,台语片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兴旺拍片的景象,为民营电影制片事业打下了基础,形成一种新兴的力量。1957年,台语片增加了根据日据时期闻名的凶杀案件改编而成的影片以及青年男女恋爱和家庭伦理影片。这年所拍台语片多达110部。1961年由于台湾电视正式开播,更由于台语片自身为追求盈利而粗制滥造的缘故,台语片由盛转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现代舞的三大开拓者及其成就。
答:游好彦、林觉民、刘学凤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现代舞的三大开拓者。1968年起,游好彦先后游学西班牙、美国,1982年返台后,成立了“游好彦舞团”,发表了“鱼玄机”等舞蹈作品。而同样学习于格菜姆舞校的林怀民返台后创办了一个专业舞蹈团体“云门舞集”,使台湾舞蹈界开始拥有新一代的职业舞者。刘凤学是台湾舞蹈家当中创作数量最丰硕的一位,也是我国第一位舞蹈博士,曾经远赴日本、德国、英国系统学习现代舞蹈理论和创作,其舞蹈理论与实践融东西方文化之精华,是台湾舞蹈界的泰斗。
试论台湾戏曲的发展情况。
答:荷据时期,中国的地方戏曲随着汉人渡海传入台湾。早期移民对文化的眷顾,是促使中国的戏曲在台湾落地生根最主要的媒介。
**明代郑成功占领台湾后,当政者重整中国文风,将传统宗教信仰与地方力量相结合,以安定民心,提高士气。
**清朝统治前期,台湾的地方戏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妈祖诞期、正月十五、七月中元、八月中秋、冬至以及各种角头神明的诞辰,请剧团演出,以酬谢神明的庇佑。戏曲的种类,完全以移民原乡盛行的剧种为主。
**中国的剧种传到台湾后,因地理环境相异以及各地居民交杂,使得这些完全脱离文化的戏剧,融合台湾实际状况的需要,在本质或演出形式上做了某些修正。
**清中叶以后,台湾戏曲的改变,明显地朝向娱乐取向,弥补了早期社会缺乏娱乐的现象。台湾的戏剧,从最初与宗教紧密结合的状况,逐渐转化成以酬神之名,娱乐为用的实用价值。
**为吸引更多观众,地方戏曲逐渐加入一些粗糙低俗的东西,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又由于戏曲演出的频繁,促使“子弟班”的兴起。
**戏曲功能日益娱乐化的同时,繁衍出许多地方小戏。台湾的地方戏曲,虽大都源自中国,但在台湾发展了数十年甚至近百年之后,表演形态大都偏离了原来的形貌,而融入了许多台湾的地方色彩。
**戏曲的娱乐趋向以及随之产生的种种现象,说明了明清道光之后台湾戏曲的兴盛。但这种盛况到了日据时代,由于日本殖民者的压迫,地方戏曲逐渐走下坡路。日本占领台湾后,传入台湾的剧种是现代剧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推行“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间戏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初期,地方职业剧团纷纷重整旗鼓,戏曲复苏的速度非常迅速,但由于政局的不稳定,戏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
**六十年代以后,广播、电影、电视的兴起,造成了娱乐结构的大革命,抢走了传统戏曲的观众,更带动歌唱、舞蹈等表演事业的兴起,加上欧美文化的大肆侵入,台湾戏曲的发展受到相当严重的打击,本质上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金光化现象严重。
**七十年代中叶以来,广播、电影、电视这些强势娱乐经过十年的成长与改革,在技巧、视听效果、娱乐功能等方面长足进步。而传统戏曲却一直乏人照顾,建树甚微。台湾地方戏曲没落之际,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物欲的电子琴花车、轻音乐歌舞团以及户外电影队。
试述南投的竹艺文化?
答:南投是台湾最大的竹材集散地和竹制加工区。过去南投竹山镇,家家户户都以竹编工艺为业,因为这里有竹山工业区,是台湾最具规模的竹艺加工区。在日据时期,日本人发现竹编产业可以带来巨大利润,就设立“竹山郡竹材工艺传习所”,培训了许多竹编技艺的人才,发展竹编业。值得一提的是,从“竹山郡竹材工艺传习所”学成的学员黄涂山、吴圣宗等人,后来皆成为台湾的竹编艺大师。但随着石化工业的兴盛,塑料制品逐渐取代天然质材,竹山工业区曾因而没落。为落实文化资产保存计划,台湾当局在南投建立“竹艺博物馆”,它是亚洲地区唯一以“竹艺”为专题的地区性博物馆。500余坪的空间收藏了600多件作品,以“中国的传统竹艺与生活文化”为展示主题。传统竹艺包括农林渔牧的各类器具,以及礼器和乐器;现代竹艺包括竹雕、竹饰、竹玩等竺。另外为更好地继承和展示竹艺文化传统,南投还举办国际竹文化艺术节。除了展出竹器应用在古代、现代及生活与科学的工艺展,还邀请国内外以竹为乐器、舞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