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到什么年纪,才不会对婚外之人动情?三位男人说出自己的看法
莫言曾说:
“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
这部花43年构思,用43天一气呵成的佳作,余华看了也直呼嫉妒。
书中的主人公西门闹,一生乐善好施,勤劳肯干,生活富足,却在村民的冤枉下含恨而死。
他不甘心死于非命,在地府鸣冤叫屈,阎王无奈,就判他堕入六道轮回。
先后经历过驴、牛、猪、狗、猴生的他,看尽了人间的爱恨情仇,终于积怨化解,转世为人。
书名《生死疲劳》,取自佛经里的一句话: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人的一生,谁不是在忍受生活的疲劳,为一件件琐事担忧。
莫言《生死疲劳》男人到什么年纪,才不会对婚外之人动情?三位男人说出自己的看法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随着年龄的变化,经历几个人生不同的阶段。而在不同阶段当中,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一些做法也会不尽相同。
就好像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职场上会意气风发,而已经涉足社会多年的成年人,在职场上则会采用得过且过的想法。
因为经历不同、年纪不同,所以观念上自然会有差异。
但唯独在婚姻里,这种因为年龄段而形成的差异反而荡然无存。
换句话说,在感情面前,尤其是男人,都是至死是少年。不管在什么时候,多大岁数,他们都很难变得真正成熟。当婚姻归于平静,他们就会开始动摇情感。
男人到什么年纪,才不会对婚外之人动情?三位男人说出自己的看法。
01.
我今年54岁了,我觉得在婚姻内,对别人动情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可能你们觉得,年纪一大把了,搞这些有的没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年纪是阻拦一份感情发生的借口吗,年纪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在爱情面前,它什么都不算。
况且,我们只是动情而已,又没有真的发生什么。如果要是真想玩出轨那一套,也肯定不会直接告诉你们。
我跟我妻子结婚十来年了,我俩包办婚姻,一直都没啥感情。日子久了,也就是因为生活时间长,所以彼此变成了家人、亲情的感觉。
我毕竟是个男人,看到漂亮美女,又是自己喜欢的那一类型的,怎么可能抵挡得住。在爱情面前,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源于美好的渴望。
我上次去外面跟几个老同学聚餐吃饭,遇到我多年不见的几个同学,我们聊了很久。大家都一致同意我这个观点,虽说我们都结婚十多年了。按理说,年轻的时候,也都玩惯了。
但是,人正是因为有了感情,才跟动物不一样。我们有着丰富的七情六欲,知道什么是喜欢、什么是讨厌。
跟没感情的人相处,使我感受不到快乐,那我跟我妻子没有爱情,我又得负这个婚姻的法律责任,那还不能允许我看看美女、跟别人聊聊天,来稍微弥补一下我的心灵吗?
02.
其实对别人动情这件事,跟本身现有的感情是否出现问题没什么关系,而是怕比较。很多时候,即使现有的感情很不错,也容易对别人动情。
说到底,不是因为没感情,而是在跟别人比较一番之后,发现现在的爱人,没有所遇之人,更令自己心动。
就拿我来说吧,我今年66岁,喜欢跳舞。年轻的时候忙,而且又得照顾孩子什么的,所以也没机会实现自己的爱好。到了退休之后,我第一时间就给自己报了个老年大学,选了个舞蹈专业。
也正因为这样,我在跳舞的时候,遇到了一份“爱情”。我们跳的是拉丁舞,所以大家都是有伴,我也不例外。
我刚说的那个“爱情”就是我的舞伴,她老公去世很多年了,辛辛苦苦拉扯孩子长大不容易。她不跳舞的时候,挺普通的,而且常年照顾孩子什么的,也并没有保养得很好。
但每次当她开始跳舞的时候,我就感觉她跟别人不一样,举手投足之间那个范,特别正!
我跟我妻子的感情也没有不好,但遇到她之后,我跟她一起跳舞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到了活着的意义。
我自认为好的感情,就是能把你变成更好的人。因为遇到了她之后,我每一天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而且她在舞蹈上也很下功夫,每次老师教授完的作业,她总是最先完成。跟她做舞伴,我觉得不仅完成了我一直跳舞的梦想,而且她的这个气质,真的跟我家那位完全不一样。
可能这就是因为有了比较吧,所以动心不动心什么的,可能有时候不是感情上出了问题。而是当一个对的人登场的时候,周遭的人即使再耀眼,也会显得暗淡无光!
03.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但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放到我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我跟我妻子感情很好,她长相也不错,我俩结婚也有不少年头了。
可这日子过得是没毛病,但就是缺点什么,缺得不是别的,就是她很多时候不够懂我!
就举个简单的事来说吧,我特别喜欢吃路边摊小吃,觉得挺有那人间烟火气的,而且大家一起聊聊天,也舒服自然。
她本人是特别不喜欢,甚至有点不接受。她家庭条件不错,所以很多时候都有点端着自己,我跟她在一起结婚之后,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她来操心。
她确实很懂人际来往那一套,我生意之所以能做到如今这么好,少不了她人前人后的招呼。
可正是因为她性格这样,她的架子也特别大。每次我在外面跟她逛街,开个玩笑什么的,她觉得我在外面这样说话,特别不礼貌。
我这一次两次还行,可这么多年了,我觉得我活得特别无趣,就是没有意思。我跟她说,咱们在外面这样注意可以,但在家里就随意一点不行吗。
但她坚决不允许,还说上流社会就得有个上流社会的样子。我觉得真的碰到一个了解自己喜好、懂自己的人太难了。
我妻子各方面是不错,我也很感激她,可她就是不能为了我去了解一下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所以,有时候在公司遇到那种跟我特别聊得来的女同事,我就会跟她们多聊几句。
可能你们觉得这不就是到处留情吗。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舒缓压力的方式。
读过《生死疲劳》的人都这么说:
“我总以为得奖的大作品应该是严肃认真的,没想到语言也很轻松,甚至有时也会幽他一默。”
“语言感觉就是非常的冲,文字密度很大,有口腔快感,这部作品很魔性的吸引人。”
“我所养成的所有不正经与爱乱侃的语言风格似乎源自他的魔幻现实作品。”
莫言的好友,著名作家余华也这么评价他:
“他最讨厌把朴素的话说得深奥,再把深奥的话说得不知所云。”
这种朴素和幽默让语言变得流动,如瀑布般倾泻而出,词汇和思想间充满了热带雨林般宏大的繁衍生息能力。
表面上只是用眼睛在看,但其实你所有的感官都已经被莫言调动起来了。
那么,这个莫言构思了43年,花43天便一气呵成的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1950年,西门闹带着记忆经历六道轮回,他变成给他打工的“蓝脸”家的驴、牛、猪、狗、猴,最后是婴儿。
整个故事也是西门闹讲述自己每一世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一本创新无比大胆的惊世之作。
《生死疲劳》书名来自佛经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生也疲劳,死也疲劳,皆因贪欲起。
因此,莫言首先认为唯有放下仇恨和贪欲,才能轻松地生活,找到做为“人”的乐趣。
《生死疲劳》背后,是莫言农村情结
莫言曾到北京某中学,与学生们漫谈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
莫言说:“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小学五年级辍学,但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莫言的文学起步是从河北保定当兵时开始的,当时创作了小说《春夜雨霏霏》。
这部小说的创作是由于当时他刚刚新婚,妻子不能随军,于是便写了这样一部小说。
因此,莫言劝告中学生,如果将来有志于文学创作,那么可以先从自我出发,写自己的故事,慢慢地再讲别人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视角表达。
莫言的学历很低,小学五年级因十年动乱辍学回家。
当年,他特别希望自己能够离开农村,但现在翻回头来看,自己的作品中大多数源自于农村生活的经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而《生死疲劳》这本书,实际上是他与自己的农村情结和解,着力描绘农村的集大成之作。
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是对生活有深刻理解的、经历过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
在莫言作品的序列里,《生死疲劳》的确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莫言本人也曾多次表达过自己对《生死疲劳》的喜爱。
他说这本书是自己遗憾最少的作品,还坦言,如果自己只有两部作品可以传世,那么一定有一本是《生死疲劳》。
诺奖得主的小说,一本才几十块钱,实在划算。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道VV 晚熟的人+生死疲劳 莫言作品诺贝尔获奖者小店¥99
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