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的药学服务问题.doc
儿科药学与药学服务
内容提要
1.我国儿科药学近年进展:⑴儿科药学的概念⑵我国儿科药学的形成⑶近年的主要进展
2.儿科用药特点:⑴儿科用药概念⑵儿科用药安全⑶儿童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与用药⑷儿童药效学方面的某些特点与用药
3.存在的问题:⑴药物方面⑵药房药学服务方面
4.改进和完善门诊药房儿科药学服务的方向:⑴儿科与成人发药有其区别⑵以药学伦理指导人性化药学服务:落实人文药学关怀、以药学伦理指导药学服务、于细微处体现人性化药学服务
在儿童药物治疗中实施药学服务的目的,在于识别所有与药物治疗有关的问题,保证患儿所使用的药物必需、安全,使用方法正确。通过对患儿进行药学服务方法的探索,研究患儿特点,从服务好患儿的角度制定药学服务模式,使患儿得到实惠如发药交代详细等,满足患儿需要的药学服务模式。
一、我国儿科药学近年进展简况
受生理因素影响,新生儿由于消化道特点影响口服药的吸收,胎儿受胎盘影响,乳儿与药物在母乳内分布有关。
成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可以用于新生儿或婴幼儿吗?
A.可以 B.不可以
(一)儿科药学的概念
儿科药学是药学科学应用于儿科医学领域交叉形成的自有特色的新兴分支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研究儿科药学基础理论(儿科药理)、探讨儿科合理用药(儿科临床药学)、开发儿科药物(儿科药剂)、质量控制与评价、儿科中药与中西结合等为主要内容与特色的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药学分支学科。
(二)我国儿科药学的形成
小儿用药古已有之,儿科药学作为学科是近年形成的新兴学科。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只生一个孩子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2)我国有14岁以下儿童3亿多,多为独生子女,用药安全涉及千家万户;
(3)随着人们药物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用药水平要求提高;
(4)儿科医疗水平的提高,要求药学水平同步发展;
(5)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需要有相应的儿科药学。
2、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儿科药学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儿科医学的发展深化了对儿童生理特点、发病机理、药物反应性等问题的认识;
(2)近代药学特别是以临床药学为特色的医院药学的发展,为儿科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方法;
(3)近年体内药物分析技术、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近年仪器设备条件的改善为儿科药学创造了条件;
(4)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员素质,为儿科药学培养了人才;
(5)我国儿科药学本身的进步为儿科药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括药学实践内容的扩大、力量的增强、技术与学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我国儿科药学近年的主要进展
1、小儿血药浓度监测(TDM):
1981年北医根据抗癫痫药物TDM结果调整给药方案,使小儿癫痫完全控制率由39.2%提高到78.9%,难治性小儿癫痫完全控制率提高到55.7%,引起了儿科医、药界对TDM的重视与兴趣,迅速在儿科领域推广。近年我国对体液药物浓度测定的品种已扩大到五大类:神经系统药物、抗生素、心血管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计四十余种。新近又增加了抗结核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病药,免疫制剂等。TDM已作为等级儿童医院评审条件。
TDM的方法有微生物法、分光光度法(包括紫外、荧光等)、高效液相、气相、酶标免疫、荧光偏振免疫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HPLC与TDX,但在基层,限于条件、尚在使用紫外分光度法。测定标本有静脉血、外周血、尿液、唾液等。
根据TDM结果调整给药方案提高了疗效,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对预见药物中毒、防止中毒死亡亦具有重要意义。
★需TDM的药物主要为:
(1)治疗指数低、毒性强的药物,如地高辛
(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的药物,如苯妥英钠、普奈洛尔;
(3)短期内难于判断疗效的药物,如预防用药;
(4)药物毒性表现与症状难于区别的药物。
★需进行TDM的主要对象为:
(1)患心、肝、肾及肠道疾病的患儿;
(2)婴幼儿;
(3)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儿;
(4)遗传代谢有差异的患儿。
2、小儿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对制定给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但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与机体状况有关。儿童特别是新生儿与成人有差异,不同年龄阶段小儿之间亦有差异,不能将成人或年长儿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用于新生儿,婴幼儿。不同种族的儿童之间亦存在差异,国外资料不一定能用于中国小儿。
1985年天津儿童医院用酶标法研究了庆大霉素的儿童药代动力学过程,并据此结果来制定给药方案,收到良效。随后其它医院纷纷开展这一工作。方法有分光光度法、HPLC、放免法、FPIA等。
近年已研究的有三十多种药物如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地高辛、卡马西平、氨茶碱等。
除了儿童,还对新生儿进行了体内药物代动力学研究、填补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