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啡肽骗局

  说一个特别反常识的心理现象,所有正在经历痛苦的人,都在享受痛苦。所有正在被抑郁折磨的人,也都在享受抑郁。

        一个正常人,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某种精神状态之下,那一定说明,这种状态对他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不然你想,如果你屁股坐在一把有水的椅子上,肯定会立马站起来,被烟头烫到手了也会马上松开。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沉溺在痛苦当中无法自拔呢?因为人们在经历痛苦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人们甚至会主动去追求这种快感。比如吃辣椒、玩蹦极过山车,或者看悲情恐怖片。这一切都源自一种叫内啡肽的神经激素。在我们的身体里一共有两种激素会让我们感受到愉悦。一种是多巴胺,一种是内啡肽。

         我们通过满足欲望、释放天性,获得的快感源自多巴胺。他通过激发我们内心的需求和渴望,来控制我们的行为。反过来,如果我们因为肉体和精神的刺激,导致体内多巴胺浓度迅速降低,那我们也会感受到相应的痛苦。比如抑郁、心悸甚至恐惧,这个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另一种激素作为补偿,以此来稳定我们的情绪,这就是内啡肽。也就是说,内啡肽会让我们从痛苦、心慌、恐惧当中获得快感。

          比如,明明知道一部电影很虐心,但是你还是忍不住会去看。蹦极、过山车很吓人,去玩还得排队。G屋很恐怖吧,但很多人以身犯险。这些人看似是在自找罪受,其实他们是在追求内啡肽带来的快感。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总是会忍不住去抠伤口处的结痂;用舌头去添还在流血的牙齿 ;失恋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去回想你们在一起时的一幕幕过往。这一切的驱动力都源自内啡肽。所有沉溺在痛苦中的人,整个意识系统,都在经历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多巴胺断崖式下降造成的极度不适。另一边是内啡肽飙升带来的剧烈快感。这种感觉让人痛苦的同时,也会让人欲罢不能。

         说个很好笑的事,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兄弟之间,还存在鄙视链。人们总是习惯的仰视内啡肽,鄙视多巴胺。比如热爱撸铁、游冬泳、跑马拉松的人总是为人称道。而喜欢吃甜食、看综艺、打游戏的人,都时常被人鄙视。豆瓣上面评分高的几乎没有爆米花电影和纯正的喜剧,都是虐心又伤感的悲剧伦理片。所有史诗级的经典著作也几乎都传递着叹命、葬花、歌颂伤疤之类的中心思想。

         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本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来了,当痛并快乐着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盲目跟风,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等不良风气盛行,就很容易造成共情伤害。导致心理扭曲。要知道内啡肽是个高明的骗子,当你的大脑判定你已经适应当前的低多巴胺环境,便不再分泌内啡肽作为补偿。就好像一只小熊在黑暗的洞穴里找蜂蜜吃,吃着吃着突然蜂蜜没了,猛然回头,发现四周都是深不见底的黑暗,再也找不到出去的路了。著名的诗人顾城、海子,都曾是这只黑暗中无助的小熊。一个曾写下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一个写下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以下要说的,是如何抵抗内啡肽骗局。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意识控制我们的行为,那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控制着我们的意识呢?在看到这些内容之前,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基因,相信人类这个物种,千百万年来进化的力量。曾经有社会学家做过调查,一个在车祸中失去双腿的运动员,18个月就恢复到车祸之前的精神状态。一个经历了毁灭性失恋的年轻人,在不接触新的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仅仅三周就完全恢复了。

         之所以那么多人在痛苦当中长时间走不出来,其实就是最开始说的那个原因,他们受到了内啡肽的裹挟,不断地寻求新的外界刺激。比如翻看对方的朋友圈,打听一下对方是不是找了新欢。说白了就是找点痛苦过过瘾。这个时候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把一切跟对方有关的东西,通通当做那部童年时给你留下过阴影的恐怖片,打死都不要再看第二次了。

          我记得早年间刷到过一个帖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小孩子的幸福,是不断的和这个世界,建立各种各样的连接。而成年人的幸福,在于你是否,能砍断这些不必要的连接。

         要知道一台不联网的电脑是不太可能中病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