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关于摄影伦理的布拉格之春

  心之所在,眼之所向

      令人震撼的镜头和枪口的对峙,用电影来描写显然比文字要生动得多,文字没有视觉冲击力,便显得更纯粹,没有色彩,没有感情可言,对于发生过的真实,文字只作记录,记录又显得枯燥,因为记录者没有感情,做爱的肢体语言勾搭上远离故土的离愁别绪,连性都不那么纯粹了,仿佛女人的私处才是故土,连故土也是游历的,所以男人 找不到归宿,所以女人也找不到归宿。

      电影和小说和它们共同关注的事情,连记录者本身也是区分不来真实的,米兰昆的拉有相机还会写小说吗?相机会被没收吗?那个时候有相机的人还少吗?相机的作用是什么呢?相机比文字更加真实吗?图片本身比语言更生动吗?图片会说话吗?黑白相片本身带有主观色彩吗?

   

      迷乱,《布拉格之恋》是彩色的,里面的相片却是黑白的,黑白和彩色,谁更真实?布拉格的医生,医学专家,国家栋梁,如果他发表的文章是严肃的吗?如果是,他为什么不象鲁迅一样一直不停的写下去,因为他是一个医生而不是思想家吗?如果不是严肃的,仅仅是一个《玩笑》,那为什么还要煞有其事的在报纸上公开承认这仅仅是一个玩笑?医生的本身已经展示了这样一种状况:

      我是放荡不羁的,我说的能当真吗?

  但是思想警察展示的又是这样一种状况:

  医生又是一个严肃的职业,如果不够理性,还能当医生吗?生活作风的放荡不羁不能成为掩盖理性思想的手段。如福柯在《性意识史》中的所说:

       因为一切揭示真理的活动都离不开其所依附的政治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打破常规,触犯法律,畅所欲言,在现实生活中恢复肉体享乐并重新安排权力机构,任何科学研究和理论实践,无论它有多么严密,都不可能具有同等效力。

       

       《布拉格之恋》是一部关于真实的电影吗?沙滨娜不停的远离,不停的去陌生的地方,他是无根的;医生不愿意签署公文,也得不到同事的理解,他是孤独的;老婆问医生,为什么你不爱一个人却要和她做爱,她是无助的。漂泊,寂寞,无能为力是在他们身上共存的东西,因为米兰.昆得拉本身就是这样的和你我共在一个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中的孤独者。

   

        摄影也在电影中出现,这是令我着迷的。写作和摄影都有记录的作用,但是相片显然比文字更加具有“不可辩驳的真实性”,东欧如米兰昆德拉的作家不少,摄影家也不少,但是相片显然比文字更能反映真实,只要一张相片,我们就能身临其境,我们没有看文字的疑问,我们不会追究相片的作者的阶级地位,个人偏好,显然,相片比文字更理性。

   

       ……..

       ……..

   

      一切都太沉重了,所以医生故意放纵,不羁,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有一年春天,我朋友在重庆大学的青青校园里漫步,看着满眼碧树红花姹紫嫣红,听到一个声音在柔情的召唤:

  “用你身体的某一部分,表达出我想得到的你的感情,并且通过可观察的显式途径证明这是你发自内心的声音,没有任何外界的引导和干扰。这样,我才有信心证明自己的存在。”

       3天后,他和女朋友分手,他说,这只是个感情游戏而已,爱她的人不缺我一个。他太轻率了,他们说。只有我知道他承受着不能承受之轻。

   

   

  又一个夏天,我孤单的看电影。《布拉格之恋》,突然发觉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即将消失的深刻的记忆被唤醒了,但是那个时候,我看小说,我真不明白。

  我也一直不知道影象和文字的关系,太暧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