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爱欲下的女性形象——《大明宫词》中的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形象的建构

  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以流畅隽永的观看体验和古典浪漫的台词成为当代电视剧中的一座丰碑,剧中主要以太平公主的成长视角回顾了盛唐时期交织着爱情、权力、欲望下的宫廷斗争。李少红作为一位出色的女性导演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主要塑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女帝武则天和大唐公主太平公主两位女性形象,通过政治与亲情、爱情的交锋,两位争议颇多的女性形象得以在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下清晰的显现出来。

  武则天本身的存在,便是女性主义的最佳代言人。在剧中,武则天不再仅是以往影视作品中一概而论的女帝或者皇后的形象,《大明宫词》诗意地丰满了这位女政治家身上具有的母亲和妻子的一面,将其作为一位女人来看待。归亚蕾饰演的武则天在剧中充满智慧与威严,她的才干超越了朝堂上的男子们,最终江山易主,颠覆了千年来人们对女子主宰天下的恐惧观念,武则天的登基是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对父权、帝制和男性主导话语权的反叛。她的称帝在剧中呈现地极其精彩,从女性主义对男女地位期望理论来看,由于社会群体对男性地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地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地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因此,当太平作为女儿也作为天下子民的代表质问母亲为什么要做出这看似“大逆不道”的行为时,武则天的解释则是“皇位是什么?只不过是治国者的资格,现在我要用我的能力赋予女人这样的资格,女人不能称帝只不过是一个过时而不合理的传统,我要废除这样的传统,这也许是我一生之中最伟大的政绩。”可以说,《大明宫词》为历史上的武则天正言,以清醒的论证解释了女人称帝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的历史人物史观恰恰是目前一些“外表大女主,内在玛丽苏”的电视剧所不能匹及的。

  同时,武则天具备女性独立的超前意识,却也无法逃避作为一位女人的需求,编剧没有忘记这位女帝的另一个身份:是妻子,也是母亲。剧中颇为动容的是太平公主新婚不久后父皇李治驾崩的片段,李治交代后事时,只吩咐最疼爱的小女儿太平留下,而妻子武后没有得到自己丈夫临终前的遗言和眷恋,她转身离去的黯然神伤刻画出了一位落寞伤心的妻子形象,展现了导演对武则天形象塑造上的人文关怀。

  《大明宫词》主要是以太平公主的视角来展示李治至李隆基登基这一时间的宫廷斗争,素有“内地古装第一美人”陈红的扮演和导演李少红对剧情节奏、人物转变的把控的纯熟功力最终给予了观众一位理想的太平公主影视形象。

  豆蔻年华的太平便有了自主的女性爱情观,她对待爱情主动出击,长安夜市下与薛绍的相逢让她对于婚姻有了明朗的期待,她自由勇敢的爱情态度符合了作为高贵美丽的公主身份,但薛绍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的执拗最终使得太平公主失去了自己的爱人造成了她一生悲剧的开始。之后太平的改嫁体现了唐代女子尤其是贵胄宗室女性婚姻观念的平等,唐代对女子婚恋交往的开放态度与南宋程朱理学对伦理、对女性贞节的恪守不同。太平公主最终能成长为一位如母亲一样强大的女性还经过了在情欲与爱情抉择的洗礼,面对与薛绍长相一模一样的男宠张易之,太平坚定的“长相守”爱情观有所动摇,张易之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存在可以利用大唐公主得到什么样的权力,杀掉张易之意味着太平斩断自己的软肋,没有任何人可以再利用自己曾经的爱人夺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太平公主继承了母亲血脉里对政治的把控,她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这是太平受母亲影响下的对男权和世俗观念的再一次摈弃。

  《大明宫词》是一部女性导演用女性主义诠释的大唐宫廷下的女人风景,虽然许多观众不解其充满话剧风格的台词手法,但不可置疑的是当下影坛再没有哪一部剧作能以这样的手法建构历史人物。《大明宫词》的独特存在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的创作高度,成为了无数观众心头对那个华美盛唐下女性魅力的浪漫遐想的荧幕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