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乱伦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
母子乱伦同样也会使妈妈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心理压力、死亡焦虑等现象。而且,由于和儿子纠缠在一起,其拥有自己独立生活的可能被降低。
也有人会说,给儿子造成影响的核心是在社会伦理道德,只要不受社会伦理道德影响不就可以了吗?从心理学看来,作为一个社会人,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当事人不受社会伦理影响的可能性极小;另外,在远古时期,母子不伦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范,这么长时期的社会规范,恐怕早已成为人类潜意识的组成部分,个体很难不受其影响。
我该怎么办
已经与母亲发生了乱伦行为的儿子如果愿意尝试停止,走出困境,完成独立,首先,需要试着与妈妈分开,离开妈妈身边,独立居住。当然生活中仅仅只有这样的想法和建议,很难使当事人发生改变,除非双方关系卷入不深;现实中,常常出现儿子多次下定决心,希望结束与**的这种非正常关系,但经常因痛苦、焦虑,或者其他现实原因,再次恢复的情形。他们的自信和努力一再受到打击,从而陷入更深的困境。
这说明仅靠当事人之力是很难解决困境的,现实中甚至有的当事人虽然结束了这种关系,或者只与妈妈发生过一次性行为,却因为强烈的罪恶感而同样导致焦虑、人际交往障碍和婚恋障碍等问题。为此,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和陪伴下解决困境。在生活中,有的人认为做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做咨询的人都是精神病,或者担心被别人看做精神病。这是因为他们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并不了解。依据严重程度,人的心理问题分为三大类,第一,精神分裂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病,俗称疯子;
第二,人格障碍或神经症,这一类也属于心理疾病,但严重程度不如前者,核心区别就是前者丧失了现实感,而后者没有;
第三,普通心理问题,如婚恋问题、个人职业发展问题、孩子学习、行为问题等,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在人生之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所以,并非前来咨询的人都是精神病。当然,有这种误解的人不在少数,说明心理咨询在社会中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正确认识。
从咨询实践来看,有母子乱伦行为的人,往往属于第二、三种情况,第二种情况通常也是因为长期受困于这种非正常关系所导致的焦虑、抑郁、恐惧。虽然,有母子乱伦行为的人并非精神分裂症,但心理问题是越早治疗越好,否则,越拖会越严重,不排除当事人因为过大的压力而导致分裂。
也有人担心,这种丑事讲给心理咨询师,会被咨询师耻笑,甚至害怕秘密被泄露,这也说明当事人不了解心理咨询职业,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其首要的职业伦理道德是保密原则,即咨询室内发生的所有事情(对社会有严重危险的除外),咨询师都要予以保密;另外,合格咨询师的接纳、包容和尊重也绝不可能出现当事人被耻笑的情况。母子乱伦的心理咨询最好采取母子同时接受咨询的家庭治疗,因为这种案例,母子情感复杂、卷入较深,通过双方在咨询中的互动,咨询师的陪伴和引导,慢慢纠正双方混乱的多重角色,恢复单纯的儿子角色,母亲角色;双方同时发生着变化,减少因一方过分痛苦而脱落的可能,母子双方还可在此过程中彼此支持,加深母子感情。
如何避免母子乱伦的发生 前文指出母子乱伦的心理基础,发生在儿子2、3岁时,由此可见,避免母子乱伦的责任主要在妈妈。首先,儿子2、3岁时就应该让儿子在单独的房间睡觉,至少母子要分床而睡,从小使儿子养成独立的心理和习惯,这种心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儿子的独立就会在自然而然之中发生。
“什么,2、3岁的孩子就单独在自己的房间睡觉,这怎么可能?!“这是许多中国家庭听到这种观点的第一反应,他们很难接受,我们的习惯是,起码在孩子上学后才能让他独睡,否则孩子还小,不能独立照顾自己,而且自己睡觉还会害怕。
的确,这些担心对于绝大多数一开始不与妈妈同睡一房的孩子来说,都可能出现,有的孩子还会认为妈妈让自己独睡是不爱自己了。但是,这些担心是可以逐渐解决的。
对此,妈妈可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先与孩子分床睡,一段时间后再让儿子在自己房间睡,一开始妈妈还要在睡前多陪伴,睡前可以陪儿子聊会天,说说话,给他讲故事,孩子表现害怕时,也不用一味否认和批评“有什么害怕的”,“这哪像男子汉”,“这多没出息”等,可以问问孩子害怕的原因,打消他的顾虑,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妈妈就在隔壁的房间,有危险妈妈会保护你”,“妈妈是爱你的”。
其次,母亲在儿子面前不要穿着过于暴露,尤其是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家时,更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一同洗澡。再次,有的儿子与妈妈发生关系是在目睹父母过性生活,受到极大刺激后,为此,夫妻过性生活时应注意回避和私密性,以防对儿子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当儿子第一次向母亲提出非分要求,或者发现儿子的不正常行为时,这包括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要求与妈妈同睡一张床、抚弄**的乳房、要求看**的生殖器,偷看妈妈洗澡,母亲要坚决表明态度,严词拒绝,不可以为儿子只是玩玩。最后,丧父、或者离异的单身母亲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不能把情感全部投入在儿子身上。如果妈妈把情感全部投在儿子身上,潜在地似乎就在对儿子说,“你看妈妈为了你什么都舍弃了”,“就靠你了,你一定要对妈妈好啊”,这也会成为一股推动母子乱伦的心理动力。
对与错 是与非
母子乱伦(此处的母子乱伦不仅指母子之间发生性关系,也包括亲吻、抚弄对方性器的行为)是社会热点,也是心理咨询的重点内容。有人认为母子乱伦严重违背社会伦理,有违人伦,甚至有人愤慨地怒骂这是一种要遭天谴的行为;有人则认为母子乱伦仅限于母子之间,家庭内部,只要不生孩子,对社会、对他人又没危害,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大可不必大动干戈,很多当事人对此就很认同。
这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在此,本文并不想就此给出答案,因为这两个观点都是从社会、他人的角度来谈及该现象,本文意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行为带给儿子的影响。
我该如何长成男子汉
母子乱伦制约儿子的正常成长。母子乱伦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希腊传说说的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在特定成长阶段的心理规律,人类在2、3岁左右是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由于与父母联系紧密,儿童的对象首先是自己的双亲,儿子想取代爸爸占有妈妈,女儿想取代妈妈占有爸爸。
如果父母感情良好,联系紧密,他(她)就会越来越觉得爸爸(妈妈)的强大和优秀,自认无法战胜对方,转而认同、模仿爸爸(妈妈),并且把这股性能量投向外界,从外面的世界寻找自己的性对象,在此过程中,学习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由此可见,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反之,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缺失,如果单亲一方没有适当地为孩子树立同性楷模,对孩子的成长往往是不利的。
所以,在母子乱伦现象中,通常都存在爸爸缺失的现象,或者早逝,或者长期不在家,此时儿子几乎没有来自爸爸的阻力,顺利地取代爸爸的角色。有人可能会说,可是并非任何一个爸爸缺失的家庭,都会发生母子乱伦现象啊?这其中原因众多,但核心取决于**的认识和态度,妈妈是否懂得、甚至愿意儿子长大、独立,成为别的女人的男人。
2、3岁左右,儿子对妈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儿子爱上了妈妈,如果妈妈不懂得此时是培养儿子独立性的关键阶段,比如仍然让儿子与自己同床,吸吮、抚摸乳房,在儿子面前不避讳裸露身体等,就可能造成儿子误解为妈妈是同意的,他内在是极其愿意出现这种现象的,所以,生活中经常存在妈妈要求儿子在他自己的房间睡觉,孩子就会死缠硬磨、甚至大哭大闹的现象(原来是“小情人”在闹情绪)。
在母子乱伦案例中,儿子与妈妈长期同睡一床是常见情形。儿子取代爸爸,成为**的情人,他就会把性能量投入到妈妈身上,从而减少对其他异性的兴趣和关注,缺少与其他异性的互动经验,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极可能出现找对象难、成家难的困境,即使成了家,也比他人出现婚姻问题的可能大(对此下文还有其他解释)。
另外,母子乱伦毕竟受到社会道德伦理的严重谴责,他们的“幸福、甜蜜”只能偷偷品尝,为了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个秘密,以免在人际交往中不小心泄露了这个秘密,儿子很可能不得不与他人疏离,减少与他人的交往,不能和其他同龄伙伴一样,尽情地说笑、尽情地玩耍,进而影响到终身的人际关系;同理,和妈妈有着这样的关系,儿子还极可能为此而自卑、自责。
这些都足以使儿子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长期以往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事业发展。如果母子长期保持这种关系,儿子放弃与其他异性恋爱、结婚、养儿育女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在他的人生中没有纯粹的恋人、丈夫角色,更没有成为父亲的经历和体验,没有成为完整男人体验,这极可能导致其老年时死亡焦虑程度高于他人,也就意味着在面对死亡时,他内心痛苦更大、所受煎熬更多。总之,他长大成为男子汉的可能被极大限制了。因此,在母子乱伦的案例中,许多儿子在多年后对妈妈潜在地会由爱而恨,认为是妈妈没有担负起应担的责任,给他人生带来如此大的困境。
跟其他女性在一起的感觉不如和妈妈在一起好
有过母子乱伦经历的儿子即使有了恋人、爱人,也常常会说,跟他们在一起的感觉不如和妈妈在一起好,跟妈妈在一起更加刺激、舒服、温暖和安全。这是因为,第一,母子乱伦有违伦理,是压力状态下的行为,人们在压力下,性亢奋程度更高,会感觉更刺激,更愉悦。
第二,很多人的乱伦行为发生在青春期后,通过前文我们知道儿子对**的向往从2、3岁就开始了,这么多年的性能量压抑,也会使其有大爆发的感觉;潜在的可能还有终于成为父亲、被母亲认可的成功狂喜带来的刺激。第三,与妈妈发生性关系、依偎在母亲怀里还可能唤起婴儿期在母亲怀里吃奶的那种安全感、温暖感、幸福感。第四,上述三种情形是其他女性很难具备的条件,而且由于“儿子”可能对妈妈和此时的恋人、爱人都会存在背叛的内疚,因为对他而言他都没有做到忠诚,尤其是对妈妈,他心里的声音是“儿子怎能背叛妈妈?”这种内疚、自责成为他与其他女性充分享受两性生活的障碍。
角色混乱和其他影响
儿子还是情人,儿子还是父亲,妈妈还是爱人,混乱的角色感也会带来儿子内心冲突,引发焦虑。立即点击此处获得更多心理咨询录音视频课程 相关推荐:·意识与潜意识·李子勋《心理访谈》案例集·超我的概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自我心理学——个案恩斯特·克里斯分析报告·自我心理学的起源:安娜·佛洛依德的防御机制·音乐治疗课件(林芳兰)·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武志红)·《十牛图》与心理分析(李孟潮)·“昆明事件”之心理专家的应对·曲伟杰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课程笔记·丁薇老师儿童治疗课程笔记·一则对性创伤儿童的干预故事(王峘)·当代自体心理学语摘·中国心理咨询师的自我照料(杨凤池)·二度崩溃的男人:一则精神分析的片断(王浩威)·关于心理咨询次数与效果·“反移情”----心理咨询师的双刃剑·自体心理学小字典·主体心理治疗(丛中)·心理咨询准备手册(咨询前来访者必读)·强迫症诊断研究的新变化(孙凌)·意象对话咨询过程课件-下·意象对话咨询过程课件-上·玛莎的案例(李小龙翻译)·八问自恋·音乐治疗在企业中的运用课件·精神分析学派对精神分析师的要求·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中德班理论课-咨客的移情和治疗师的反移情·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创伤的核心是不能触及·罗杰斯“Jill案例”的逐字稿解读·评《精神系统与新梦说》·精神分析理论概述完全版-下(丛中)·精神分析理论概述完全版-上(丛中)·人本体验式疗法与精神分析的比较十二点·客体关系·《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笔记·一例抑郁心境高中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邵巧倍)·《心理治疗师培训教程》笔记整理(胡尚伟)·认识自己,认识精神分析·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病理机制的解释·房树人绘画心理分析(陈素玲)·自体心理学中的自恋需要·阿晶的案例·给心理咨询师的忠告·一例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案例研究报告(李献友)·孩子的客体依恋物·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徐钧)·精神分析取向治疗的时间安排(李晓驷)·精神分析释梦技术网络督导全文字记录·小组治疗,倾听和倾诉的交换(田田)·阻抗和移情的咨询关系如何解决·从客体关系想开去·意象对话技术课件(许维素)·李孟潮谈荣格的《今日心理治疗》·关系成瘾症---关系中的共同依赖现象·荣格梦理论简介·音乐治疗初级工作坊课件(赵小明)·心理咨询师成长需要处理的问题·《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笔记(胡尚伟)·从故事中找到生命的出口(周志建)·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小组知识点汇总(杨凤池)·心理咨询师的自我分析与自我成长·荣格的心理分析法·意向对话操作指南·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常见现象及其处理课件·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叙事心理学的追求(施铁如)·克恩伯格与科胡特的理论分歧与争论·一例女高中生考试焦虑咨询的案例报告·精神分析的效果来自“医生努力进入他病人的精神"(李孟潮)·心理治疗会谈中的观察(丛中)·关于设置(舒幼娥)·身心灵催眠整合工作坊课件(陆珊)·治疗中亲属干预的危险(弗洛伊德)·心理治疗会谈中的“倾听” (丛中)·心理咨询师的真正品质·客体关系课件(李鼎智)·独处的能力笔记(温尼科特)·隐喻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丛中)·精神分析治疗问与答(约瑟夫·洛斯奈)·oh卡牌课程案例·精神分析师的能力(欧洲标准)·自恋边缘型伴侣关系:相关治疗研究·自体心理学(陈偲)·防御机制课件(李鸣)·自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张海音老师中德班演讲《心理治疗师的成长》·心理治疗设置的作用及其意义(李晓驷)·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及其评价课件·关于诠释(舒幼娥)·对梦的探讨与见解(霍大同)·贾晓明督导工作坊摘录·婚姻与家庭治疗课件(孟馥)·大学心理咨询的设置(李晓驷)·以过渡性客体的存在的视角来看心理咨询·共情中的意义和作用(贾晓明)·催眠治疗与临床应用课件(李鼎智)·治疗室的选择和布置(李晓驷)·“费用设置”大学问(温翠芹)·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保健·家庭治疗2015课件·投射性认同与内射性认同——精神分析中的自体运用·中国人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Z先生的两次分析》拉康重构科胡特(张涛)·合理情绪疗法课件·癔症——若即若离的心理现象·精神病理学之客体关系的失败和镜像的偏差(胡冰霜)·心理化工作坊录音稿·精神分析的过程课件(Jane)·对卡尔·罗杰斯个案的理解·自闭症儿童治疗个案-----Laurie的故事·精神病理学之母性的羁绊(胡冰霜)·OH卡咨商课件·死本能与无常:精神分析的超越性(徐钧)·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说明——拉康学派修改版·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吴丽娟)·当代精神分析治疗概念的新进展课件(徐钧)·中医理论与心理学精神分析·各种精神障碍的家庭关系特点·精神分析究竟是搞哪样?·绘画疗法课件(孙秀岚)·精神分析中的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精神分析之路——抵达真理的跛行之路(王涛)·101种防御机制,心理投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课件(韦耀阳)·自我冲突的处理(施琪嘉)·解读弗洛伊德(施琪嘉)·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之一:性变态·意象对话之意向课件(高金利)·由“梦”所想到的·由“神经症”所想到的·儿童的“内在客体世界”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课件·边缘型人格疾患发展理论之探讨(简绫凡)·儿童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基础·什么是“转移关系”(transference)?·Bion的理论课件(曾奇峰)·母婴关系的重要性(温尼科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盛晓春家庭治疗演讲录·音乐疗法课件(林芳兰)·不存在的恐惧:一种相对适应的人格中的分裂状态·关于同性恋性取向的心理咨询要点(丛中)·欧文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原理与方法综述·家庭治疗课件·精神分析纲要(李子勋)·荣格眼中的“三个意识”·说说“恋母情结”·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课件·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神经症的防御机制(施琪嘉)·解读神经症现象之:选择不能的焦虑·精神分析常用操作技术课件(丛中)·解梦:经常梦见考零分·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关于精神分析的说明·绘画治疗课件(马艺洪)·我们生活的处所(温尼科特)·精神药物及其应用新进展课件(贾福军)·自我的构建(武志红)·精神分析的修通技术(课程笔记)·分析师的负能力·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课件(李子勋)·心理治疗的流行趋势·从成长模式中探寻冰山下的自我·有关精神分析的十个提问·心理咨询技术课件(杨凤池)·咨询师的身体感觉(武志红)·共情的原理及若干发展(卜明臣)·临床谱系:神经症性-边缘性-精神病性·自体心理学中的阻抗课件·拉康心理治疗:粉碎话语以产出言语·行为疗法课件(杨立昊)·心理治疗中的依恋·自体障碍的羡慕嫉妒恨·认知和精分的几个误区·萨提亚自我环的5个层面·《拉康入门笔记》(刘文婷)·儿童绘画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课件·温尼科特的“应病人要求”治疗模式·投射性认同的发生过程及心理治疗方式·梦的功能·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课件(许维素)·团体心理治疗更适合中国国情(郑杨)·亲密关系:最深刻的关系如何发展?·如何应用反移情(赵丞智)·中法儿童精神分析工作坊文字稿·《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笔记之“初始访谈”·精神分析,不仅仅是分析(黄国胜)·中德班理论课录音稿:心理过程·丛中精神分析治疗听课文字稿·网络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心理咨询中倾听与提问的技巧·“恋父情结”的心理分析·经典自体心理学课件ppt(徐钧)·心理咨询的使命(韩岩)·心理治疗中的自体和客体·早期客体丧失---精神动力学与治疗案例的思考·杨凤池精神分析讲座整理·温尼科特:获得内疚感的能力 笔记·被忽视的心理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韦志中)·神经症者的心理困扰·自体心理学课件ppt(曾奇峰)·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弗洛伊德)·头痛的精神动力学·投射性认同与移情焦点疗法·Klein的理论-课件ppt(孟宪璋)·李孟潮谈阅读疗法·诊断与评估-性心理发育的评估 (朱晓刚)·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能力——言语·丛中精神动力学诊断评估课件ppt·心理治疗的过程----从卧床到独立行走·客体关系理论的奠基者--M.Klein课件(曾奇峰)·心理咨询初诊接待问答·自体心理学课件ppt·反移情(丛中)·心理测量——一面模糊的镜子(曾奇峰)·恐惧和反恐惧机制,以及分离焦虑在分裂特质的形成中的作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阻抗(丛中)·释梦是科学的心理咨询(岳晓东)·《空椅子》疗法——理论+案例·心理咨询师的自我透视·你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吗?(张日升)·幻想与现实的斗争(克莱因)·图画心理分析技术教程-房树人【案例解析】·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一般性心理问题案例·精神分析治疗中的移情(丛中)·神经症和精神病中现实的丧失(弗洛伊德)·心理咨询师七大技巧·精神分析对一个人和一个咨询师的价值(曾奇峰)·朱建军博士意象对话技术讲座实录·心理咨询设置及打破设置的意义·曾奇峰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课件·克莱因客体关系精神分析·朱建军意象对话培训班录音整理文字稿·客体关系的平衡·曾奇峰精神分析案例督导记录·精神分析与神经症的关系位置·意象对话技术精彩案例:性障碍咨询·贬低的功用(王雪岩)·2008.01.29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笔记·家庭治疗概论及在中国的发展·朱建军意象对话讲课文字稿·解读“恋父恋母情结”·《移情与投射》概要笔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徐均老师推荐的心理治疗进修阅读书单·治疗师的驻相 (张天布)·曾奇峰精神分析讲课文稿·克莱因的知见·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治疗技术(李孟潮)·强迫症的外形与内心·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 (樊富珉)·关于偏执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学侧写(杨永)·精神分析师的核心能力·理想化移情和神经症移情的区别与修通·关于咨询收费的思考(王雪岩)·自恋的不同层次·谈谈后现代心理学(李子勋)·《危险方法》:“出轨”的精神分析学内涵·关于心理咨询一般问题的解答(曾奇峰)·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阿德勒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之间的关系·客体关系看婚外性行为的成因·心理学大师 荣格:箴言·依恋理论的完整解释·心理咨询八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22部精神分析主题经典电影推荐·心理动力技术参考书目·母婴关系漫谈(江佩英)·谈移情(曾奇峰)·嫉妒的根源:早期亲子依恋缺损·弗洛姆《爱的艺术》摘录·欧文.亚隆模式团体中“替罪羊”的动力解析·用叙事疗法治疗情感心理创伤·精神分析:基本概念、技术与临床(EliseSynderM.D.)·自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十二种悖论技术·哀伤与抑郁·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要点·治疗团体中的冲突·荣格的心理治疗·咨询师基本功训练·《精神分析治疗指南》摘要·何谓“潜意识”(丛中)·恋父(母)情结与同性恋的关系·夸大自体是一把双刃剑·心理咨询中如何面对与处理移情之爱·我该如何相信你——选择适合的体验老师(王雪岩)·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科胡特)·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治疗师的功能(王雪岩)·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病人秦始皇(施琪嘉)·心理咨询师的人性修养(李子勋)·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之界限与风险·舞蹈疗法----舞动你的心灵·存在主义人性观·比昂、亚隆与团体治疗阅读笔记·什么是分析(李孟潮)·佛教禅修与精神分析的自我探寻·潜意识(胡尚伟)·基于发展性观点的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刘宣文)·有关催眠的十大常见问题·精神分析技术在1例强迫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