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八大看点”
看点一: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和平年代中,生命的价值至高无上。一旦遭遇了战争,则所有的生命都不过是寒冬中的枝头枯叶,谁也不知道哪一阵风便会将其带走。然而总有一种人,在明知必死的情境下,硬是凭借了一腔热血而全力拼杀,试图用血肉之躯为他人的活着而慷慨赴死。此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是贯穿《长津湖之水门桥》的主旋律。此种精神,与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存在较大差别。究其根源,或许应该追溯到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慷慨赴死绝非胆子大、不怕死,而是因为崇高道义的支撑而宁愿为之献出生命。
看点二: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使命意识。
以区区数十具血肉之躯,要战胜拥有飞机、坦克、重炮、燃烧弹、火焰喷射器的美军以及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天气,已经经历过长津湖之战的穿插攻坚七连即使最具乐观精神,也不会对此战存有丝毫的幻想。但领受了重任的每一名战士没有一个人质疑此战的价值,而是全部无条件的接受命令,全力以赴奔赴前线。除却军令如山,不可不执行之外,我以为,更大程度上还在于志愿军战士的心中装了一个万里河山。为了身后的祖国的和平安宁,他们只能选择竭尽全力完成使命。
看点三:不可或缺的英雄情结。
没有人生而英雄,所有的英雄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步步成长。《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所有人都是英雄,而其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又全部建立在他们之前的英雄的事迹影响之下。从伍氏兄弟而言,伍百里将英雄情结植入了伍千里的灵魂中,伍千里又用自己的行动将英雄情结植入伍万里的灵魂深处。从七连全体战士而言,伍百里为了掩护平河而牺牲,其英雄情结也就植入了平河的灵魂中,平河又为了完成使命而牺牲在美国人的坦克之下,这又激发了伍千里灵魂深处的英雄情结……正是无数战友的相互影响,整个队伍才拥有了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才能创造奇迹,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看点四:残酷的现实与革命的浪漫。
《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充始终交织着现实与浪漫两条线索。现实的线索是志愿军物资装备严重匮乏,士兵缺乏御寒的衣物,更缺乏应对敌军海陆空一体化作战手段的重武器。此种现实,决定了战士们每朝向前线迈进一步,都注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浪漫的线索是战士们心中从不缺乏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是战士们对胜利的无比坚信。当然,具体到电影中,很多细节也都不可能在真实的战场上发生,其情节设计更多属于艺术的浪漫。
看点五:钢铁的战争与钢铁的意志。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人用钢铁制作的飞机、航母、坦克、重炮作战,志愿军用钢铁意志作战。体现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便是敌人的机群过来轰炸,余从戎为了引开敌机,便用冲锋枪朝向敌机扫射,引着敌机朝向另一个方向飞去。最终,余从戎被燃烧弹击中,在烈焰中献出生命。同样,伍千里在最后时刻孤身从山顶滑至桥面,用一己的血肉之躯第三次完成了炸桥的任务。他所面对的,也是若干辆坦克和无数的重火力。影片中,钢铁的意志最终战胜了钢铁的装备。
看点六:家国大爱与儿女情长。
《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有一段融铁血和诗意为一体的剧情:七连指导员梅生驾驶敌军的一辆破战车从山上直冲而下,试图用战车的冲击力毁坏水门桥。在这个片段中,插入了梅生离家时与妻子分别的场景,插入了梅生女儿的照片,插入了梅生用嘴衔着女儿的照片冲向敌人的画面,插入了梅生牺牲时女儿的半截照片在空中飞舞的景象。这一场景,将高度紧张的战争景象和诗化江南相融合,究其本质而言,或许是为了展示梅生英勇牺牲的内在精神动力——为了身后的祖国,为了妻子和女儿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看点七: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
《长津湖之水门桥》宏观上取材于真实的战例,微观上却全部虚构。且不说在任何一场真实的战争中均不会派一只刚刚经历一场残酷鏖战且大量减员的连队立刻领受重任徒步奔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军事目标,单是影片后部分伍千里孤身炸毁水门桥以及其用冰雪遗骸掩护了伍万里且让伍万里从冰雪中苏醒过来的细节,也都很难经得住推敲。但这些细节上的虚构并不影响整个影片的震撼力和穿透力,也不影响三炸水门桥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就如影片结尾处所暗示的那样,从战争胜利本身看三炸水门桥,其行动并没有完成彻底围歼美军陆战一师的战略部署,但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和必胜信念,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震慑。
看点八:感动背后的反思。
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不能只有感动而没有反思,尤其是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的当下,更应该反思影响战争的各方面因素。人固然需要一种精神,但人又永远只是血肉之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军队的建设在进一步强化精神力量的基础上,更要不断强化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唯有建立一只高度科技化的军队,才能避免在战争中用血肉之躯去吸引敌人的枪炮,才能让那些胸怀崇高牺牲精神的军人能够更好的活跃在战场上,更有效的控制战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