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都是成年人,过的哪门子六一?
“不想长大”并不是什么美德。老是到了冬天怀念夏天,到了夏天又怀念冬天,人生哪有这么不吃力又讨好的事儿咧?
六一又来啦,大人们都很忙—并不是忙着为小孩过节哦,而是忙着自己过。如今成年人究竟有多爱过六一?这么说吧,照目前国内这种“人人都deserve一个儿童节”风潮蔓延的速度和强度,也许过不了几年,国定节假日的名单上就会出现六一啦。
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但也可能是这事儿唯一的好处。除此之外,一个儿童节引来一堆成年人欢呼雀跃,大家真的觉得这个画面美吗?
一般来说,我们可行使儿童特权的年龄上限是14岁,过了这个年纪就算青年了。可每逢6月1日我们总会看到二十大几的姑娘吊在男朋友胳膊上,“人家要周大福的Hello Kitty嘛~”同时快速扑闪假睫毛,嘟起涂得亮晶晶的小嘴,如同五六岁的小姑娘问爸爸要一根棒棒糖—假如不出意外,就在4个月前,她们也用相同的模式度过了情人节。
同样的,假如不出意外,时间再倒流十几二十年,很多现在爱扮儿童过六一节的成年人,正是当年那群最爱装大人扮老成,嚷嚷着要快点长大的小儿童。
如果追究一下背后的原因,大家现在这么爱过儿童节,无非是想潜在表达一种评价:你们成年人的世界不单纯,好残酷,真无趣,没意思。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儿童理应获得优待,这是不成文的社会道德code。比如小时候你可以分到最大的鸡腿,长大了就因为追求健康和苗条而只能不断咽下白水煮鸡胸肉配西兰花,所以还是做小孩好。每个人一旦被宣判成年,工作、相亲、买车、买房、结婚、造人等等任务就一个接一个地让人措手不及,而且哪里都找不到完整版攻略,全靠自己打拼—说到底我们是不愿意面对成人世界的严苛呀。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这话往往也不会跟着什么好消息,它通常都是在暗示: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可不怎么愉快,你要做好准备呀。如果老板对你说这句话,你最好赶紧反思,在心里默数这个月迟到几天,前天那份报告是不是没做好,上个季度的业绩达标了吗。如果房东对你说这句话,你就得做好二选一的准备,要么房租上涨30%,要么卷铺盖另寻住处。如果恋人对你说这句话,你基本就可以把碎成一片片的心咽回肚里,同时还要作云淡风轻状告诉对方:没关系,我们做朋友更好—这才是成年人的方式。
但追求健康和苗条,懂得理智甚至有时要残酷地作出选择正是成年人世界里行之有效的社会规则呀,和小朋友追求幼儿园奖励的五角星贴纸是一样的,属于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老是到了冬天怀念夏天,到了夏天怀念冬天,人生哪有这么不吃力又讨好的事儿啊。那我们这生活到底能不能踩在点儿上呢?
商业社会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把各种被视为有潜在商机的模糊概念无限放大,于是“不想长大”才能这么快就被宣传成一种美德。按理说,不时地想要放松甚至逃避一下没有问题,要找一找童心童趣当然可以,跟男朋友撒撒娇也是生活情趣,但这种事情一旦被包装成生活方式就有点过头了。无趣的人,暗黑的人,是过多少个儿童节也不会变得有趣和纯真的。
大家都是成年人,到底过的哪门子六一
当然,有很多因素也推波助澜了,那就是所谓的背后推手……
为了朋友圈里的晒
或许你已经发现,朋友圈里热衷过六一的人同样热衷于情人节、妇女节、七夕节、国庆节、圣诞节……而他们庆祝所有节日的方法基本一模一样:在一家看上去很高档的餐厅(也可能是星巴克)吃一顿大餐,顺便“不经意地”把身边的包包拉进画框,同时不忘留下评论:“谢谢亲爱的送给我的节日礼物,爱你么么哒!”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一种高效率、低预算的替代方案:多准备几套衣服和包包,一次性拍足全年的照片,在不同的节日放出,保证没人看得出来。
为了卖卖卖
市场营销法则第一条:“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节日,如果没有就生造一个出来。”连光棍节这种莫名其妙的日子都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购物狂欢日,成年人过个儿童节也没什么奇怪的。
电影院、游乐场、旅行社向来是儿童节的强大推手,天才的淘宝卖家也能围绕儿童节做出千奇百怪的文章:什么六一零食专场啦,六一怀旧专场啦,六一减龄短裙专场啦,六一抗衰老护肤品专场啦……虽说童心无价,买一颗童心可不便宜呢。
各种媒体也指着六一凑选题
从报纸到杂志,从新闻网站到微信公众号,几乎都会在六一这一天推出相关的专题:过六一的n种方式、北京周边过六一的n个地点、关于六一的n个故事……媒体也有KPI,苦闷的编辑总要填版面嘛。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攻势之下,再无聊的概念都显得挺有趣的,那……那就过呗。
至于我们这篇?肯定不是啊!
男青年们不动脑子地谈恋爱
关于六一有个老梗:“好多小姑娘都吵着要让男朋友给她们过儿童节,可是最后都去滚床单,你告诉我哪个儿童会这样?”对于热恋中的情侣来说,一年只过一次情人节显然是不够的,而且男青年们显然也不愿意在这事儿上花更多心思。都在过?那就过呗。瓦伦丁?鲜花和巧克力呗。儿童节?游乐园和冰激淋呗……
童年真的那么美好吗?其实也不尽然吧
当大家真的还是小孩的时候,你向往长大可是有原因的。
自由其实很有限!
蹲在办公室做PPT的时候容易把童年幻想成自由乐园,其实小孩子最不自由了。还没学会走路就被教育“做个听话的乖孩子”,早上要洗脸,睡前要刷牙,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见到讨厌的长辈也得恭恭敬敬问好;穿什么衣服、上什么辅导班、跟哪家孩子做朋友都得请示家长,最最重要的是,不—能—早—恋。你真的怀念这种生活吗?说走就走的旅行?做梦吧!
而且根本没有钱!
虽然小时候不用上班挣钱,但向爹妈要钱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的童年其实也就是不愁吃喝而已,可支配收入基本为零。家长们为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可能一掷千金眼都不眨,给孩子10元零花钱却要思前想后权衡利弊犹豫再三,最后决定……还是给8元吧。就连比尔·盖茨的孩子都得做家务才能得到零花钱,小孩子挣点儿钱比大人艰难多了。
仔细想一想,小时候有多少回扒着小卖铺的柜台,看着那个装泡泡糖的大罐子咽口水?有多少回为一辆汽车模型辗转反侧,一遍遍计算离春节还有多少天?有多少回偷偷把早饭钱省下来,贡献给校门口的漫画摊?长大了才发现,做小孩时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些宝贝玩意儿原来这么便宜呀。
无忧无虑也是假的!
这年头人人压力爆棚,你以为小孩子就可以例外?真是“拿衣服”啊。3岁学琴,5岁学画,7岁就得用英语向老师问好,每门功课成绩全年级排名,落后一名零花钱就没了。据说现在小学生的书包都是带轮子的,体积接近小型登机箱。觉得小孩子的忧虑都不值一提,这不过是成年人思维而已。当你自己还是儿童的时候,不但有真忧愁而且往往还无计可施。
成年人的熊孩子式自我暗示
长大了的熊孩子真的更可怕。
就是不想上班
不想上班这种病也分轻重缓急。最轻的一种叫“周一不想上班”,看看自己的银行账户余额即可治愈。严重一点的叫“最近不想上班”,临床表现为对日常工作产生倦怠,拖延症时时发作,这种情况最好去售楼处转一圈,数数每平方米房价后面有几个零。还有一种叫“我想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到这个阶段基本没法正常工作,每天一打开电脑就忍不住刷微博、豆瓣、知乎,幻想财务自由的人生,同时不断唉声叹气导致工位附近二氧化碳浓度直线上升,感觉再上班就会死。
家里没有草原,心里全是野马
幼儿园小朋友玩过家家,今天你当爸爸我当妈妈,明天我当爸爸她当妈妈,同样的游戏二三十年后仍然玩得乐此不疲。交往一个月就算稳定关系,值得开香槟庆祝;两个月开始吵架;拖到三个月就得抓紧时间分手,不然别人就要开始打听你们什么时候领证了。结婚?不不不,这件事儿太可怕了。你没听过一种病叫Commitment Issue吗?
不会好好说话
说话时必定配合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每句话后面必定加个“么么哒”,微信表情多到手机内存都快不够用,词汇表和新浪微博热门关键词列表同步更新……最恐怖的是,这种毛病传染性极强,如果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不知不觉中大家的语言风格都出现低龄化倾向,就像水向低洼的地方流一样。好怕怕!
“财力”有限,预算规格倒蛮高的
爱上一个爱不起的人在这里都算最轻的,说白了就是人生的财力本来很有限,却酷爱做各种各样的超规格预算,这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眼高手低,比如本来很需要养家糊口,却非要gap year的那种人,就是最典型的成年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