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法”声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点击播放音频

  

  近年来,恶性犯罪低龄化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甚至出现了“十五、六岁现象”。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及时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典型案例

  2020年的某一天,蔡某(15岁)联合4名青年在某宾馆房间内,以没钱吃饭、看病为由找被害人豆某索要钱财,被害人转账100元后,蔡某等人仍不满足,继续以弹簧刀威胁向被害人索要2000元,并殴打被害人,还将被害人的手机作为抵押,最终被害人转账550元,并承诺尽快支付余款后才得以离开。

  二、处理结果

  被告人蔡某伙同他人,以实施暴力相威胁,抢劫他人财物,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系未成年人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1500元。

  三、法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四、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未成年人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应当及时查找,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二)收留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未成年人的,应当及时联系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无法取得联系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对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或者流落街头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公共场所管理机构等发现或者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必要时应当护送其返回住所、学校;无法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取得联系的,应当护送未成年人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

  (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应当及时制止;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或者发现有上述情形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未成年人,应当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来源:彭水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