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故事发生在一座沿海小城,年轻警官杨家栋初来乍到,就碰上建委主任唐奕杰坠楼身亡,杨家栋开始调查,却惨遭革职、追杀,只好逃到香港,与死者女儿小诺意外邂逅,在小诺的协助下继续追查,浑然不觉自己正落入一个纯情陷阱……

  看到一半猜到了凶手,但并不会觉得无聊,甚至隐隐感受得到,导演本人并没有刻意隐藏“真凶是谁”,整部电影就如开头的画面一样,笼罩在蒙蒙雾色中,你隐约在雾中看到有人抬手刺下一把刀,而导演最终想让你看到的,其实是那个人无声哀嚎的脸。

  这部电影中的时间轴分为过去和现在。双线并行反复闪回,以一桩坠楼案入手,抽丝剥茧,政商勾结的龌蹉罪恶与爱恨利益纠葛缠连在一起,形成权力色欲金钱交织的巨网,暴露在凄冷月光下的,是四个人胶着的身影。

  (以下内容含有轻剧透)

  姜紫成对林慧有爱意,但在他心里更重的是利益,一开始有家室,没办法娶怀孕的她,后来回到大陆,为有政府的路子,明知林慧处境,也没有让林慧离婚,他信任着林慧,什么都会跟她讲,同时利用起她也毫不手软。

  唐奕杰深知自己上位之路少不了姜紫成的“帮助”,面对姜紫成的时候,他脸上总是带着谄媚的神情,他知道林慧和姜紫成断不干净,又需要姜紫成的扶持,便一边默许妻子成为姜紫成情妇,一边觉得自己尊严受挫,狠狠打骂她,他骨子里自卑,最恨别人瞧不起他,而仅有的几次“发泄”,都发泄在弱小的女人身上。

  而在这复杂的三角关系中,林慧并不是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她需要依附着这样的关系,换取利益,所以她一直平衡着这样交织着爱欲和互相利用的扭曲关系。

  林慧说,我们都是工具。

  她心甘情愿的服从着姜紫成对她的指令,无论是做杨警官的桃色诱饵,还是去让连阿云闭嘴,从始至终,她都没有反抗,顶多只有低声哀求。然而她是不快乐的,从连阿云死后,她的神情大多时候很空洞,最后用同款剪子狠狠戳向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赎罪呢。

  回首她的一生,只有最初开服装店的那个时候是快乐的,往后余生都只尽力沉浸在虚幻的烟波中。

  而连阿云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姜紫成在后台,为了她挥出拳头的时候。

  比起得到爱与信任的林慧,连阿云更像一个牺牲品,唐奕杰说的她不是不明白,她只是姜紫成用来笼络人脉时,用来性招待的道具,她忍辱负重换取合同,却被姜紫成从车上扔到水泥地上而流产。她哪里真的想要回台湾去,她是想要听姜紫成挽留她,她又哪里是真的想要挟持小诺呢,无非是想要唤醒姜紫成对她的一点点怜悯,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

  这个可怜的女人,驱使她做一些承欢卖笑的事的原因不是利益,而是因为对姜紫成的爱,梦里不知身是客,当初错解了有人爱她,不惜千里相随,终究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

  看阿云和小诺亲密的程度,便可以知道,在父亲忙于往上爬,母亲周旋于政商之间的时候,温柔的连阿云应该一直在照顾她,而她长大后,身上也残存着阿云的影子,她的一些东西,小诺也在保管着。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小诺会喜欢杨警官,要我说的话,她只是喜欢这份干净,喜欢他带着纯粹的正义,想要冲破这无际黑暗的样子。

  那是她从来没见过的样子,她希望他能把自己从这个她拼命想逃离的世界中剥离开来。

  小诺不是突然黑化,而是她的成长环境,让年幼的她未曾见过纯白,就过早接触了成人世界的黑暗龌蹉,她见过形形色色的大人,经常性家暴,把妻子打到半死还要诬陷她是神经病的有之,利欲熏心,玩弄权术,草菅人命的有之,唯独没见过干净。

  而她杀唐奕杰也在情理之中,她深深恨着唐奕杰,就算她不知道姜紫成是生父,她也希望有这样一个男人能救她母亲脱离这个烂人,殴打母亲的唐奕杰可以说是小诺童年最大的阴影,而后她又目睹了唐奕杰对云阿姨的侵犯,在她摊牌说要去香港读书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着把她当成亲生女儿的唐奕杰,掐着她的脖子把她摔在墙上。

  只要他死了,小诺的亲生父母就可以安全,而她也不用担忧这个人继续成为她生命中的阴霾了。

  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说,片名不如叫一场游戏一场梦,其实我觉得,还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更妙,三个女性,都是迷惘的,惶恐的,她们眼神朦胧飘渺,带着点身不由己的悲哀,不知命运要将她们推向哪儿去。

  比起女性角色,这部电影里的两个男性反派更能让人体会到渗入骨髓的凉意,我最喜欢两场戏,一是精神病院门口林慧神色飘忽,拿过姜紫成叼着的雪茄吸了一口,唐奕杰哈巴狗一样忙不迭接过雪茄,还要努力圆场为自己挽救可怜的一点点尊严。二是处理连阿云尸体的时候,火光映在姜紫成那张尚有泪痕的脸上,他的嘴角慢慢扯起一抹笑,眼神也变得狂热。

  时代浪潮下,在你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地方,更有数不尽不为人知的罪恶,在浓浓夜色中沉入深不见底的河流。人性之极恶远超于兽性,没有一个人真的无暇,没有一场戏让人开心,就连有些争议的情欲戏,也带着压抑的痛苦,入眼的皆是森森白骨,和血淋淋的人性。

  私心觉得,结局就在怀着猛烈心跳走向她的杨警官,穿过熙攘的人群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就好了,无需说明那伸出的手是为了逮捕她还是为了拯救她,就让这一切停留在朦胧凄迷的雨雾中吧,无需告诉我,那朵云究竟飘向了哪儿去。

  电影都被删了哪些镜头?

  连阿云最后没死,尸体被烧的时候突然跳起来,然后乱叫一阵才死的,是被烧死的。

  大尺度全被删了,5分钟,贪腐,杀人,激情床戏,乃至任何一句影响形象的台词,全都删改了。

  这部电影还是保持了娄烨一贯的风格。娄烨的作品有很强的征服感,非常个人化,非常好识别。

  在开场不到10分钟,就以其独特的手法,令观众进入到他的视角,他的世界。

  娄烨这次的故事,是披着侦破剧的形式的。主角杨家栋,一名警察的破案过程,逐渐的揭开姜紫城,唐主任,以及一干人等的贪污违法,杀人灭口的犯罪过程。

  所以,杨家栋戏份虽然多,却不是真正的主角。

  主角是这场贪污案。

  是其中腐朽,败坏,恶心乃至残忍的私人与犯罪关系。

  当然,侦破,悬疑也不是主元素。娄烨以破碎的时间顺序,和极强的主观视角,借着这个贪污案,表达或者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一部分。

  上次说过,中国用50年的时间,走过了美国将近200年的路。这个说法是真的不夸张,我们国家确实是发展飞速。但这样的发展,也必然带着一点副作用。人心如何被社会影响,如何被利益笼罩。

  唐主任心理扭曲的家暴,林慧从大学校花变成住在筒子楼里被家暴的妇女,又沦落到精神病医院,然后又作为贪官和奸商共有的情妇,最后又卷入杀人案贪腐案,不得善终。

  这一复杂的人生经历,可以说和时代一样是被撕扯的,割裂的。显然也是不正常的。

  优点和缺点

  娄烨导演的技术,确实是很厉害的。开局,那个城中村的俯拍,加上市民暴动,和警方对抗,混乱的场景,是真的拍的很好。

  结局,在姜紫城用来炫富的大巴车上,一场打斗拍的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动作戏拍摄方法。只能叹服。

  我在观看时,第一反应就是,直接在脑海里跳出来,我好像进入了谁的回忆里。主视角真的超强。一般人玩不出来这种东西。

  他要表现的那种时代的记忆,荒乱的主观情绪,以及真实乃至残忍的现实感,我都接受到了。最少get了一大半。

  当然,要说缺点,那也是很明显。非常明显。

  首先,第一个,就是手持镜头太晕了。我太久没看这种电影了,我都差点忘了。这种全程晃来晃去的方法,真的让我接受不了。

  我说的不是,审美啊,艺术上的接受不了。我说的是我生理上的接受不了。

  我真想吃点晕车药。

  真的,一点不夸张,我就是适应不了这么晃的画面,我打游戏也不喜欢这种。

  我以前看过很多这种风格的电影,除了娄烨,印象最深是一部叫《女巫布莱尔》的伪纪录片,也是晕的厉害。但是那时候我才不到十几岁啊!!

  现在这个时代,过了25岁就已经步入晚年了。

  我是真不行了,今天公号之所以会发的晚,也是因为我现在头还在晕。

  再一个缺点,就是需要脑补的东西太多。这个电影,我前面也讲了,破案不是重点。所有的东西都是一开始就明的。只差说出口了。但是,你好歹还是披着破案电影的皮,不能太马虎了。

  比如最后的线索,是一个女的把偷情录像拿来给私家侦探查出轨的时候,碰巧破的。这个桥段真的超级刻意,这在悬疑剧里是不合格的。

  电影里很多人物关系,动机也一样,如果以破案剧的角度来说,真的算缺点。

  唐主任:我备胎,我接盘,我带绿帽子,我贪污,我家暴,我滥用私权。

  但我对我女儿是真爱。

  好在演员演技,尤其是秦昊,表演非常到位。以及电影的主要想表达的东西,不是推理,不是悬疑,而是一个主观的东西,甚至我们可以直接说是一个回忆,一个印象。

  想一想,中国有多少姜紫城和唐主任这样的人物,想一想前段时间被爆出来的贪官接受贿赂的视频。可能就知道过去那个年代,很多藏在私下的事情,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我就说这是一部接地气版的《血观音》。因为《血观音》题材虽然一样,但是带着更强的解谜,悬疑,以及一种距离感。是官与官之间的斗争,是普通观众需要想象的。而《风雨云》整个就给人感觉,这就是真实的。就是你我身边可以发生的。

  很多细节,新闻,包装,炒作,姜紫城如何发达,如何包装,如何炫富,如何官商勾结,都是以接地气的方法表现的。

  酒吧,KTV,秘密会所,权,色,钱,吃饭,喝酒,吹捧,签字。这才是现实。

  《血观音》里面那种,接着一尊像来交易,看着很高大上,其实反而不现实。

  删 改

  这部电影,真的被删改了超多地方。送去金马奖的时候,就被改过一次,内地上映,又删了5分钟。

  5分钟啊。

  只要是涉及贪腐的,都被删了。整场的删。

  姜紫城和官员腐败,删。

  姜紫城撒钱炫富,删。

  甚至,一句“我能让你升官,也能让你落马”,都被改成了“我能带你玩,也能丢下你”。

  不仅这些被删,电影里的激情戏,床戏,大尺度镜头,全被删了个干净。

  很多长镜头,被剪成碎镜头。

  杀人,死亡的镜头,全删。最后的动作戏也有被删。

  包括开局,市民暴动那场戏,也有很多被删。冲击力强的都被删了。

  包括有人丢火油瓶,这个镜头正片没有,但是片尾花絮有。

  片尾花絮有很多正片没有的镜头。

  怎么说呢,娄烨真的是被重点关照的对象啊。可能因为他的作品给人那种感觉,就代入感太强太逼真了吧。

  有多少时代里的罪恶,看不见的,都被忘了。都被删了。包括你我。

  建议

  这部电影如果是资深影迷,肯定还是值得一看的。

  但是我不建议所有人去看,因为真的不适合所有人。

  首先,他要表达的那种时代印象,以及贪腐,混乱糜烂的私人关系,就不是每个人都理解或者欣赏的。

  其次,它真的没有那种犯罪悬疑片的爽感。奔着这个去的观众就别想了。我看有影评说什么环环相扣,抽丝剥茧。讲真,真的没有,我反对这种说法。

  最后,他表达的那些主观情绪,荒乱,甚至我们说是,时代的动荡,社会的漩涡,那种又离奇又真实的感觉,这些东西,真的很棒。这是他的气质。

  是他犀利的手法和特色。

  但是,如我开始所讲,如果这是我进入了某人的回忆或者梦境,那这个梦肯定是在火车上做的,别说时代的动荡了,屏幕动荡的都吃不消。

  如果你晕车,那你真的不适合娄烨。

  正如电影中杨佳栋看到了林慧诡异的纹身,林慧却低声辩解道“其实我是用来遮疤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表面上是一部悬疑侦探片,其实醉翁之意是去揭城市化背后最丑陋的疮疤。

  这像是一个现代版的吕不韦献赵姬的故事,两男三女的畸形关系,妻子不是妻子,父亲不是父亲,情人不是情人,利益和欲望扭曲了伦理的版图,把人异化成了“非人”;林慧出院时,姜紫成来接她,车内给了一个挺长的镜头:阿云在前面开着车,副驾驶座空着,两男一女挤在后座,林慧张开双臂勾着两人的肩,成了联系权力与金钱的桥梁。

  他们从此互相利用,互相折磨,互相扼着脖子过活,达成了一种变态的“平衡”。

  这个立意其实是不错的,但是表达出来(不知道是否因为删减的关系)却很勉强,而真正“发力”之处,很多又表现得太刻意为之了,用了太多醒目的符号,如同霓虹灯上扎眼的“财富”和“梦想”,以及最后代表一枕黄粱的“流动样板间”等等,在不断晃动失焦的镜头中去强调这些信息,有种不文不白的尴尬;《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首同名老歌很意外地没有出现,倒是听了两遍《一场游戏一场梦》,歌是好歌,只是出现在这里实在是缺乏力量,仿佛把整部电影从时代悲剧硬拽向三流的都市艳俗故事。

  相比于后半段的支离破碎,影片开头处对“突击强拆”的表现可谓是天才手笔。张颂文亦生动演绎了一位手腕极为老道的官僚,一见群情激愤,一秒把普通话“切换”成乡音,字正腔圆,情真意切,一句“城市要发展,时代要发展”几乎震住全场。然而当一切内幕揭开之后,再来回顾这番演讲,想一想这慷慨激昂的时代强音,与被掩埋在河畔的枯骨,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可惜对于整部电影来说,这样的回味还是太少了。

  1.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娄烨导演的第十部电影,把他的十部电影摆放在一起检索,你会发现,就主题切入的角度而言,娄烨从来就没有变过。

  他的电影当然可以划归到现实主义范畴,但更确切的说法,可以参照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那种局部真理。

  娄烨电影里的现实,是一种局部现实,是娄烨愿意去主动观看,甚至在观看之前就已经有了答案的现实,电影是他为答案寻找论据的论证过程。

  区别只是,落实到具体影片时,哪一种情绪起到主导作用。例如,在《苏州河》里,忧伤的成分多一些,《浮城谜事》里愤怒的成分多一些。

  所以娄烨的十部电影,既现实又迷幻。

  新中国以来的电影诸神里,和贾樟柯一样,娄烨也是对电影语言有贡献的一位导演。他的影像语言来自于跟拍、虚焦、大景别、不规则运动构图等手段所营造出来的那种锋利。

  这种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语言表达,是娄烨之所以成为当时的娄烨的原因,但这种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表达,也最终固定为娄烨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是娄烨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娄烨的原因。

  他不惮于做一个冒犯者,十部电影,公映的仅有五部。十部作品,质量也是各有参差,除了不可预知因素之外,也有他所迷恋的局部真实,与影片故事实现的咬合度有关。

  《浮城谜事》和《推拿》在精神气质上是一致的,但质量上已经是云泥之别。

  在娄烨的十部作品里,《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最特殊的案例,因为它可以是娄烨最好的作品,也可以是他最坏的作品。

  2.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问题太多,从个别演员表演的游离,到某些段落的强行转折,再到开头和结尾的硬伤,再到一些叙事上的仓皇,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但在第十部作品里,娄烨实现了形式即主题的壮举。

  出品方制作了一条观影提醒,说“由于影片部分镜头表达的特殊性,在观影过程中或会出现眩晕感,建议购买3排以后的座位观影”。

  但这并不意味着,《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突破了娄烨一贯的影像风格,而恰恰是对其一贯影像风格的坚守。他的创举在于,一直以来,电影最重视的故事,成为其影像风格的一个花边,只有把影像和故事二者完全折叠在一起,才组成了娄烨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

  而如若拆解了影像和故事,单就任何一个层面而言,都是糟糕的。

  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娄烨运用娄烨式的运动、跟拍、虚焦,包括上帝视角的航拍,用一种近乎于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裹沾着拆迁、人命、偷情等调料的狗血故事。

  镜头上的手持、高速、不规则运动,是令观者眩晕的主要原因。这是技术上的迷幻感,也成为主题上的现实感。

  首先,影片中出现的,是一个裂变中的中国,只不过这种裂变,在速度的冲撞下,呈现一种撕裂感。

  起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层在形成,一个是以姜紫成和唐主任为代表的阶层,一个是站在他们对面的城中村民众。两个阶层,在影片一开始就被撕裂,站在城中村的瓦砾间,形成对峙。

  另一种是摄影机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坠落感,这种坠落感在影片中具化为一种坍塌。有的坍塌是时代的必然,如被两个阶层同时踩在脚下的废墟。另一个是在这种变化的不安里,人性的坍塌。每个人都倚靠本能活着。为了慰藉不断裂变的原欲,必须像鬣狗一样永不停歇地攫取金钱、女人,来填饱愈发饥饿的灵魂。

  这个时代的迷幻与现实是,在城市文明还没有建立起来时,农耕文明就以最快的速度消亡了。游荡在时间缝隙里的一代人,还没有学会奔跑,就率先学会了追逐。在影片开场那个俯拍镜头的楼宇和废墟的丛林里,他们用肉身、木棍、酒杯和权力,去验证“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法则。

  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摄影机是疯狂的、迷乱的,因为它要表述的现实先于摄影机而疯狂、而迷乱。

  3.

  影片中,还经常出现两种镜头,一个是在香港出现的悲悯的横移镜头,一个是欺得很近的特写和虚焦。

  有些人注定了会出现在横移镜头里,他们以姜紫成、唐主任、孙队、林总等样子出现,既然看到了这个时代变化的横截面,知道了纹路的走向,他们不惜一切抓住时机,成为动物世界里的啮齿类。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让他们生出成功的幻觉,就当他们随意支配成功带来的特权时,他们又死于自己的成功。推倒了城中村,建起了高楼,然后有人如唐主任,被推下楼,死去。有人如林慧,自己跳下楼,自杀。

  但更多人,看到的是“紫金置业,成就你的梦想”的广告牌。想要的是拆迁可以多给一点钱。他们甚至不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官商勾结这些危害性更大的事件上,他们更愿意津津乐道的是公众人物的私生活。

  这些只能被局部事件所诱惑的民众,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动物世界的食草类,在各类绯色致幻物的牵引下,滑向娱乐至死的深渊。

  越到最后,影片真正要说的和真正有力量的部分,越被压缩。地摊文学的狗血元素,再一次被民众的窥淫癖放大为主体。因为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在场者真正关注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懂得太少,忘性又大,在大多数时候,世界被风云雨雾所笼罩,人们看不清远方,只能凭借着本能去追逐或躲避追逐。

  所以,1989年,姜紫成还在大学校园里跳舞、勾引女学生。1998年,他在台湾,泡上了一个坐台女。

  一个理想主义者,抛弃了理想后,成为坚定的现实主义者。

  他们好像天生就是时代的幸运儿,适当地出现在每一个时代的转弯处,就在他们以为拥有了整个赛道时,撞击翻车,火光闪现。

  影片中,姜紫成、唐主任和林慧三人出现了两次拥抱,一个是1998年的三人再见,出了精神病院,林慧坐在他们中间,伸出双臂拥抱了这两个分别占有她、殴打她、离弃了她的男人。

  另一次,在阿云尸体的火光里,三人再次拥抱,很像是一段伟大的友谊,一起去镇守一个生死不言的秘密。

  下一个镜头,唐主任就去勒索姜紫成了。再然后,在城中村冲突间隙,唐主任坠楼。事情愈发向不可收拾滑落。

  我们,都忘记了我们曾经相信的。我们,都只记的我们现在想要的。

  4.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力量,是态度的原生性,像动物本能一样粗粝、原始的感召结果,而不是一部电影被精心架构过的力量辐射。

  姜紫成、林慧、唐主任、连阿云等人的关系被人为地勾连了太多的花边,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他们彼此之间的悲剧、闹剧、惨剧,更像是个体的偶然,而不是时代的必经过程。

  我理解影片对1989年姜紫成离开的含糊处理,但影片有探案元素,但探案过程极其粗糙。影片讲了官商勾结,但并没有讲怎么勾结,又怎么勾结崩坍。这些细节的缺失,令情绪的涌动,就有了主题先行的嫌疑。

  这就是娄烨的视角,就是那个一直耸立在娄烨电影里的局部现实。他的影像语言是焦灼的,故事也必须跟着焦灼起来。就像什么呢,就像“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是钉子”。

  这是他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本文源自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1989年,我第一次见到了林慧,她背把吉他,低头喝着玻璃瓶装的可乐,黄昏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撒在她的身上,白色的衬衣,米色裙子,扎个马尾,她的裙子和马尾是会舞动的。很奇怪,那天以后,我就能常常在学校见到她,食堂,操场,礼堂,宿舍小卖店...无处不在,这应该就是缘吧。

  大学时期,我是学生会干部,爱抄诗集也爱写作,有几篇曾经发表在校刊,那篇散文诗《阳光下的可乐》写的就是林慧,虽然没什么人谈起过,但我却常常想起那天。那年学院晚会上,知道林慧要表演节目,我向学生会文艺部申请去后台做催场工作,我们就是那晚正式认识的,她真是个活宝,后台因为她的存在,大家捂着嘴直乐,嬉笑声特别大,我怕他们的声音传到台下,下面第一排可全是观看演出的院领导啊,我过去提醒他们声音小点。

  她说:没事儿!耽误不了。

  我竟然回答说:好,我帮你盯着,你们聊。

  她楞了一下,问我:哥们儿,你叫什么?

  我说:唐奕杰。

  那晚,林慧独唱刘文正的《迟到》,全场沸腾。我在后台侧幕看的热泪盈眶,很奇怪,她在台上唱跳的画面到了后来是慢动作的.....

  2016年《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开拍前 广州 1989年的林慧1989年的唐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