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漫画会给人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提醒:
1、日本动漫这个集合范围很大,一般而言,我们需要根据「类型、时期」等因素,进行分类讨论,一言以概之是不科学的。
2、同时,日本动漫的受众群体也很大,里面有喜好不同作品、喜好程度由浅到深的各个细分群体,谈影响的时候,最好能够指明宾语。3、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恶意引导。因为它并没有传达出「日本动漫没有正面影响」之类的偏见。大家无需过于敏感。4、适合在「修改理由」或是「问题评论」里讲的话,最好不要放到「问题补充」里,谢谢。相关问题:国产动漫会给人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欧美动漫会给人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说来惭愧,我也曾算是个宅了。
可能是天赋,我看动画和漫画的速度极快,一般是以一次一部作品或者一季作品的方式去看。从1980年到现在,一般人听过名字的动画,我应该多少都看过一些;而近五年汉化过的漫画,我多半也是看过的。
这方面的文献读的不多,就就着经验谈一下,参照我和周围的宅们,谈论一下“日本动画、漫画对我们的影响”,说不上好坏。
1.自我认知偏差--我是主角
看日式动画和漫画旧了,容易产生一种对自我认知的错误——我是主角、我是最厉害的、我有潜力、我能反杀、奇迹会出现。。。。
起因是动画一般都是主角视角,容易让我们把自己当成主角,而生活中也是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加重了自己的错觉。
有表层和深层两种表现。表层的和中二病很接近,刻意地表现出自己是主角,处处透露出和别人的不一样:爱喝原味咖啡和胡椒博士,考试提前交卷,午休的时候坐在窗台上,吃饭前会祷告,我高三一年都在教室里用高脚杯喝血红色的洛神花茶。。。。。。
深层的,是在自我内心中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都是路人:考试不复习会有奇迹发生,成绩再差也能反杀,这道题只有我会做,那个大胸的女同学该是喜欢我吧。。。。等等等等。
流毒到了今天,我仍旧有时会很不理性的认为别人都是喷子,别人都不理想,都太天真,种种。
要记住,我根本就不是主角,过去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不是。没有准备好一定会输,不努力就要遭报应,大家都精明极了,没有人在意我的做法和想法,没有我故事一样会顺利地进行下去。
我以为我是主角?
抱歉,我就是个路人,可有可无。
2.价值观渗透--日式精神
不开玩笑,看日式动画、漫画多了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满脑子都是有一种日式精神的,至到今天我都没有洗干净,估计以后还会对我有影响。那是一种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和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的结合。
明知道做不到也要去做,明知道会失败却要笑着接受,甚至是去刻意追求一种死亡结局,暴露的张扬的死本能。
就像是一些日军在出征前为自己举行了葬礼,不愿胜利,不要荣光,希望成为硫磺岛上的尘土,或者和缅甸的花朵一同凋落。
就像是樱花一样,盛开,既是凋零。日本的现代战争电影也体现了这种传统。凡是看过这些电影的美国人都会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反战宣传。这是典型的美国式反应。因为通篇电影都只讲牺牲与苦难,看不到阅兵式、军乐队、舰队演习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场面。不论是描写日俄战争还是描写中国“七·七”事变,都是一个格调:在泥泞中的行军,凄惨沉闷的苦战和胜负未卜的熬煎等等。银幕上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甚至看不到高喊“万岁”的冲锋,而是深陷泥泞、夜宿中国小镇,或是描写一家三代,历经三次战争后幸存者的代表,他们成了残废、瘸子、盲人。或者描写士兵死后,家中人集聚在一起悲悼丈夫、父亲,失去了生计维持者,仍然鼓起勇气活下去。
---《菊与刀》
还有就是过分重视忠诚和信用,而且是一种不知变通的愚钝的忠诚,和近乎病态的守信:菊花之约,尾生抱柱。
在四年前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问了我们那倒经典的考验功利主义的道德难题:
一列决计不会停下的火车在铁路上飞驰,铁轨上有五个不知情的人,你可选择搬动拉杆,火车会改道,而那条铁轨上有一个不知情的人。你要不要动拉杆?
我当时回答的问题。我说我要动拉杆,这样我救下了五个人,然后我要自杀,因为我谋杀了一个人。
上伦理课时,讲公平,老师问我们,如何解释繁体字的“義”?
我说,不论基督教还是儒家,羊自古就是祭天献神之物,“義”,上羊下我,以我羔羊,通过杀死自己,来祈求家族和人民的安定。我死,以救天下。
3.文化渗透--和风
看日本动画、漫画多了,文化上不可避免地对日本文化有了好奇和好感,开始买竹剑和苦无,开始看落语和漫才,看是看《古事记》和日本史,开始对妖怪和怪谈感兴趣,开始在树下喝着清酒赏月,开始追求风雅、幽玄和物哀。
从动画、漫画引起,很多中国青少年对日本、日本文化、日本历史产生了极大兴趣,我对于从应仁之乱到关原合战的历史甚至比中国历史都熟悉,我至今都喜欢着织田信长;而我周围的宅们,有的喜欢上了狂言,有的开始研究神道信仰,有的在小区里种日本晚樱,有的买了一柜子清酒。
从地狱少女开始,我逐渐迷上了妖怪和都市传说,去看了井上圆了、柳田国男和布鲁范德的书,也开始自己记录和书写怪谈的故事。
每当我们谈论起日本时,就会有一种奇怪的熟悉感觉。
不得不承认,这种文化渗透是极其成功的,潜移默化而不露痕迹。“天阴雨湿之夜,月落参横之晨”“除去我与月,天地万物无”“令白鸟哀叹的天之蓝,无法浸染的海之青,交相辉映”“今晚的月色真美。”
4.宅和宅小团体
另一方面,很多看动画的青少年会把自己关在动画、漫画和轻小说的世界里,而对现世生活并不感兴趣;于是很多孩子一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动画,一集一集,一部一部,不出去玩,不去看电影也不和女孩子约会。
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看动画片,和现实割裂的很严重;而当这种割裂作为问题表现出来时,宅们感觉被外界伤害了,就又躲回自己那个美好的小世界里。
而学校里,一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宅,到大学更厉害,T大几乎一个班一半以上都是宅。。。。。。结成宅的团体之后,相互吐槽新番,讨论神作,加大了自我满足感,加重了和外界的隔离。
我就是个例子,来北京四年多了,还没有去天安门看过升旗;而在我本科宿舍,大家的态度都是:去酒吧干什么啊,有病吧,不如看看B站,刷刷E绅士来的有趣。
5.与异性的交往障碍
在与异性交往时,受日漫影响深的宅是有障碍,这种障碍是两方面的。
一般的普通异性,都觉得死宅真恶心,宅们在形象上确实不好,很多沉迷动画,疏于健身,一本体型肥胖或者偏瘦,戴个眼镜,流着油,对着电脑喊着“xxx我的嫁”,“xxx真可爱”,“我好兴奋啊!”。。。。怎么会有小姑娘喜欢~( ̄▽ ̄~)~
这是不好的。
6.失去对现实的反抗
沉溺日本动画和漫画久了,就像有了一个逃避一切幻想乡;不论现实怎样的堕落和悲惨,不论生活怎样的不如意,打开电脑,戴上耳机,就会有一个一个世界等着我:
或而是少女们说说笑笑的日常,或而是波澜壮阔的冒险,或而是一段凄美忧伤的恋情;月色如练,樱花树下一碗清酒,残阳似血,清溪岸上几处离别?这里有疾风暴雨下历史的转折,有漆黑小巷里人性的扭曲,有一个人一把剑在雨里踽踽独行,也有充满人情味道的歌舞伎町和商店街。
有了这里,我还在意什么呢?我又何必去追求现实的金钱和权利,何必去奋斗和努力呢?有wifi,就足够了。
然而那些终究不是你,你不是主角,也不会有冒险;你只能按部就班地上学,然后工作,然后和一个走的比较近的条件不错的男人或女人结婚,然后生一个孩子,读书,担心他,他上学了,他走了,你老了,你抱怨,然后是葬礼,人不多,下着小雨,汽车灯亮了,一只黑色猫在雨里走了过去。
脱宅吧,趁着下雨
脱宅吧,趁着你还年轻。
脱宅吧,趁着父母还没有老。
脱宅吧,趁着你还来得及堕落和沉醉。
脱宅吧,趁着这世界还是好的,以及祝你一切安好!
P.S.看了评论,还是要谈几句的。
1.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你不能因为宅很都内向,就推理出内向是因为宅。我这里说的是宅会加重内向,然后有一个正反馈。
这也是我这里不喜欢放统计数据的缘由,关于相关性和因果性的笑话
~~~~
2.不要把仓鼠当成一只废肥宅好吧,宅只是我庞大生活的一小部分~~~~我也读了一个你或许听过的大学,去过一个你或许听过的实验室,上过一些你或许听过的课,读过几本你或许听过的书。
仓鼠也一个人长跑,一个人都市探险,一个人收集怪谈,一个人写作,一个人看文献,一个人读书,偶尔一个人健身~~~~最近开始了一人素食主义~~~~
3.关于日本精神的问题,我还是推荐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讲的很走心~~~缺点是太老了,毕竟是二战的作品~~~不多和当代日本动画的价值观很像~~~~另外推荐大西克礼的《日本幽玄》《日本风雅》和《日本物哀》。
其实日本人的动漫作品很多都是在追忆这个民族逝去的精神,试图唤醒沉醉在美国文化和资本主义浪潮的日本青年~~~~~~是在维护日本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4.日本精神和中国精神虽有相传,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有两方面,日本的抗争和中国的演变。
日本文化其实一直在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拼尽全力避免被中国文化同化,幽玄、风雅和物哀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抵抗和叛逆,用人情去挑战礼法。
中国精神,其实最高的是仁和大义;而这二者在日本精神中并不是最高位的;相比较,中国精神注重为了整体利益的献身,而日本精神崇尚为了个人的献身(朋友,父母和君王),虽然二者都是集体主义倾向。
5.说实话,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哦~~~~能和女生交流,关系都不错,一度有过妇女之友的称号~~~~
6.看动画的时候能不能学到东西呢?能!但是收益太低了,比游戏高,和小说差不多,远差于专业书。
大概是三年半之前,因为不太喜欢香港,在深圳实习的时候就没有和伙伴一起去港大参观,一个人在附近找各种各样的肠粉,然后住在宾馆里,一口气看完了“妖精的尾巴”,很有感触,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收获。
半年前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看完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感觉一下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万物都在能指的符号链里滑动,我发不出声音,我和所指渐渐都没有了。
7.再说三观,而且其实动画和小说带给你的三观是非理性的,是一种感情诱发的三观;这种三观很不牢固,会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动摇。而教科书、专业书给你的三观,则是理性和知识推导出的三观,是牢固而长久的。
9.关于为什么不能好好看故事,非要把自己带进去。
这也是一个个人矛盾,是诗人性格和学者性格的矛盾;作为学者,我习惯观察、分析一切问题,包括看到的动画和我自己。而作为诗人的一面,我实际很容易沉浸在作品里,并且加以渲染,让自己陷得更深。
这种两面都不是坏事,各有用处。
10.我已经脱宅了。因为事情太多,太忙了,自然看的时间就少了~~~~而且本来宅就只是我的一部分。
以及,回答一下,我现在没有对象。
11.上面那个胖子是梗——“我好兴奋啊!”的出处。是一个台湾宅男在秋叶原四十八人众专卖店开业时的表现。
以上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