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复旦新传考博分析:想要进入老牌名校复旦新院,你该如何应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享有“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美誉。新闻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四个系,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体系。学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3个学术博士专业。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科2007年获批为全国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在第五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级学科,位列全国第三名,可谓声名卓著。学科基础扎实丰厚,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2015年进入上海市重点支持的高峰学科行列。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全国大学生舆情调查与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和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81年出版至今的《新闻大学》,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之一,在全国历届新闻核心期刊评选中名列前茅。
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复旦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复旦新院2023年的招生目录及计划如下所示:
其中01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依托招生2人,导师张涛甫。02方向(国际传播)包括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依托招生各1人,导师沈国麟。
根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2023年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招生目录,新院共有6个方向的博士招生方向,分别是:01新闻学、02传播学、03广播电视学、04广告与公关、05媒介经营与管理、06新媒体研究。要注意的是,有多位老师是同时在多个方向招生,例如周葆华老师便可同时招收传播学与新媒体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细分领域分别是受众研究与计算与智能传播。
01新闻学
童兵
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电子邮箱为fudantb@fudan.edu.cn。
白红义
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新闻社会学;数字新闻学;政治传播,电子邮箱为loiter2001@126.com。
曹晋
研究方向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理论、媒介社会学,电子邮箱为fudancaojin@sina.com
陈建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论与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伦理,电子邮箱为chenjianyun@fudan.edu.cn
黄瑚
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传播史论研究、新闻法与新闻伦理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电子邮箱为huanghu@fudan.edu.cn
蒋建国
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媒介文化,电子邮箱为jjg199@163.com
刘勇
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和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应用新闻传播学,电子邮箱为Liuyong27@126.com。
廖圣清
研究方向为大众传播理论、受众与传播效果、意见表达。
马凌
担任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新闻史、媒介史、媒介哲学、政治传播学,电子邮箱为maling@fudan.edu.cn。
谢静
研究方向为城市传播、社区传播、组织传播、媒介批评、新媒介技术理论等,电子邮箱为xiejing@fudan.edu.cn
孙玮
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导师为李良荣教授。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媒介文化研究。邮箱为sunwei@fudan.edu.cn。
02传播学
潘霁
研究方向为城市传播、数字技术、研究方法创新,电子邮箱为panji@fudan.edu.cn。
沈国麟
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智库研究,同时担任复旦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电子邮箱为shenguolin@fudan.edu.cn。
孙少晶
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健康传播、传播与数据科学、媒介心理学、传播效果评估、新媒体与社会、传播与公共政策,电子邮箱为ssun@fudan.edu.cn。
汤景泰
研究方向:舆论学、国际传播、计算传播,电子邮箱:tangjingtai@fudan.edu.cn
张志安
研究方向为新闻生产社会学、应用新闻传播、互联网平台与治理,电子邮箱为zhianzhang@fudan.edu.cn。
周葆华
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舆论研究、计算与智能传播等。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理事、多份国际SSCI期刊和中文CSSCI期刊编委或论文评审委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化媒体对转型期中国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移动互联网使用与城市公众的生活方式”等。获得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新闻传播学国家级学会“杰出青年奖”、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等十多项教学科研奖励。
03广播电视学
周笑
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经济与管理、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文化、文化产业研究、网络平台治理。同时还担任复旦大学国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04广告与公关
顾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2004贝茨学院客座教授。2006-2007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任海因茨·古维兹客座教授。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2001)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2007)。
张殿元
研究方向为广告批判研究、新媒体文化、数字营销与品牌创新、神经营销学等,电子邮箱为 Dianyuan_zhang@163.com。
05媒介经营与管理
朱春阳
《新闻大学》主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主要致力于电视剧、电影、动画与出版四个行业区域政策比较研究;关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与演变,尤其关注媒介融合机制创新研究;同时,对政府公共传播等领域也亦有持续关注。
窦锋昌
研究方向为全媒体新闻生产、媒介经营管理、新闻管理与法规,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会副会长,邮箱为doufc@fudan.edu.cn。
06新媒体研究
陆晔
研究领域为新闻生产社会学,受众研究,新技术、影像与日常生活。主持多项传播学国家课题。电子邮箱为yelu@fudan.edu.cn
张大伟
研究方向为新媒介与文化;新闻传播教育史;数字版权产业,电子邮件为mlxsh@163.com
一、组织管理
新闻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博士生招生工作的组织实施,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具体执行。选派专业教师组成考核专家组,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研究生招生纪检小组进行全过程监督。
二、考生申请
1.申请条件
(1)考生应符合《复旦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规定的报考条件。
(2)考生的外语水平原则上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低于570分,或六级不低于440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4合格;雅思学术类不低于6分(报名日期前两年内有效);托福不低于75分(报名日期前两年内有效);高等教育阶段所学专业为英语,并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高等教育阶段参加境外英语授课学位项目,以英语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证书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在英语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机构交流学习10个月及以上(报名日期前三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英文学术论文(报名日期前三年内)。
若申请人所学外语为其他语种,须通过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该语种相当于大学英语考试四级570分或六级440分的成绩。
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考生,也可以参加材料审核,如能通过审核进入复试,将在面试环节增加对其外语能力的考查。
(3)学院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2.申请材料清单
考生按学校要求在复旦大学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完成网上报名,填写或上传如下申请材料:
(1)博士生报名登记表;
(2)有效居民身份证;
(3)个人自述(字数不限。内容应包括:高中以来教育和工作经历,不得中断;科研工作及专业相关重要实习实践经历与主要成果;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简介;报考原因,对博士研究课题的规划,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设想;外语等综合能力;以举例方式对个人特点进行自评。后附推荐人姓名、工作单位、主要职务、职称、电话、电邮和考生本人电话、电邮);
(4)高等教育各阶段的学习成绩单(就读单位盖章。如受疫情影响报名期间无法盖章,应附院系分管领导或教务员的电子签名);
(5)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在读和预计可按时毕业说明(就读单位盖章。如受疫情影响报名期间无法盖章,应附院系分管领导或教务员的电子签名);境外学位获得者还应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6)证明外语水平的考试成绩单;
(7)已有科研成果清单;一篇代表性学术论文(不限是否发表,如非中文撰写,应附中文全文翻译;如非第一作者,应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说明考生贡献);后附其他科研成果(含专利,按时间正序;对尚未正式发表的成果应提供用稿单位证明);
(8)一份8000字左右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研计划书(中文撰写,使用在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中下载的模板;并参照学院网站http://www.xwxy.fudan.edu.cn公布的《2023年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招生目录》,在科研计划书封面注明报考导师姓名及研究领域);
(9)往届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提供本科学位论文全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初稿或已通过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如非中文撰写,须附题目及摘要的中文翻译;如毕业院校无撰写学位论文要求,须附相应书面证明);
(10)其它重要获奖证书;
(11)考生应提供两封由正高职称专家签字出具的推荐信(考生在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中在线填写相关信息,推荐人发送邮件上传,无须下载,无须寄送纸质版),推荐人应与报考学科有关,且不能是意向报考导师;
(12)定向就业考生还应提供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出具的在职和同意报考证明。
3.提交申请材料的要求
(1)考生在报考服务系统提交上述申请材料外,还应将申请材料(不含专家推荐信)通过电子邮件提交到学院。相应要求为:
①将申请材料分别制作成一个PDF文档并按上述材料清单顺序命名(如:http://3.XXX申请XXX教授XXXXX研究领域个人自述)。
②2022年12月31日前发送至fdxwbz2023@126.com,邮件标题为:XXX申请XXX教授2023级博士生材料。
(2)申请材料应完整、真实、清晰,符合要求,按清单顺序编号提交,证件、证书、证明、成绩单、科研成果等材料上传原件扫描件。若考生提交申请材料不完整、不及时,学院可不予受理。若申请材料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将取消报考资格,已参加考核的成绩无效。学院在报考阶段暂不要求考生提交纸质材料,审核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要求考生提交原件或其他支撑材料。
4.报考资格审查
学院对按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的考生进行资格初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方可进入申请考核环节。考生如能进入复试,应根据学院要求携带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等的原件接受核验。
三、初审
学院按照考生报考研究方向相近原则,选派专业教师组成若干材料审核专家组,基于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重点考查考生的科研能力和研究计划。材料审核满分100分。专家组成员独立评分,取平均分作为考生的初审成绩。
硕博连读考生向学院提交申请材料,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第一轮面试,面试成绩作为硕博连读考生的初审成绩。学院根据各导师招生计划和报考该导师的考生初审成绩,按照200%左右的复试录取比例择优提出复试名单,视生源情况适当增减。初审成绩低于60分者不能进入复试。
复试考生名单经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在学院网站(http://www.xwxy.fudan.edu.cn)公布,招生工作小组以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到复试考生。
四、复试考核
复试考核的形式为面试,硕博连读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一并进行。复试时间暂定于2023年3月下旬,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学院选派专业教师组成若干面试考核专家组,对考生的学业水平、科研素养、外语能力、创新潜质、思想品德等进行全面考查。
每名考生面试时间40分钟左右。其中专业综合知识考核时间约30分钟(含考生结合PPT汇报8分钟左右),外语能力考核时间约10分钟(未达外语水平要求的复试考生外语口试时长为20分钟左右)。面试全程录音录像。
面试满分为100分,其中专业综合知识占80%、外语能力占20%。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取平均分作为考生的复试考核成绩。
五、录取
1.考生总成绩按满分100分核算,其中初审成绩占40%、复试考核成绩占60%。面试原始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2.我校博士生招生遵循“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学院根据学校实际下达招生计划和考生生源情况对本院招生计划进行调整。
3.学院根据各导师的招生计划,按照报考该导师的考生总成绩排序(普通招考考生和硕博连读考生一同排序),择优提出拟录取名单及候补名单,经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提交学校。
4.拟录取名单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由研究生院统一公示。公示期间学院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或档案审查意见)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考查考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情况。对公示无异议、思想政治和品德考查合格者,发放录取通知书。新生于2023年秋季入学。
据现场采访2023年面试的博士考生,2023招生题型有所改动,除了以往的针对考生的研究计划以及过往科研经历进行提问外,今年还额外关注考生的研究设计以及对于研究方法 的掌握能力,这也是日后备考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
1、论文著作和科研经历是进入复旦新院最重要的敲门砖,近些年来的上岸选手人均至少一篇C刊/北核,且不少学术达人手持数篇SSCI传播学1/2区文章。写论文和发表论文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在报名前一年甚至两年前就应着手开展。
2、研究计划则代表着“未来”潜力,在材料审核和面试过程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即使它只是一项应试材料,并不完全等于未来的研究方向。考复旦新院博士的研究计划不限字数,这为申请者提供了非常宽裕的阐释机会和论述空间。
3、面试应提前着力准备。以在深入回顾学科基础理论之外,要提前开始训练答题框架。较为灵活,一般是包含报考博导在内的五位老师组成该方向的面试组,提问多围绕所提交的材料开展,尤其是发表论文和研究计划。主要的问题有:中/英文自我介绍,论文的贡献,选题缘由,某一使用的理论概念,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尤其是量化文章甚至会被问到某一统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对博导研究方向的看法和连接性等。
4、关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相关公众号, 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新闻青年、复旦新声、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复旦大学全区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等公众号,及时了解新院的最新学术动态以及新闻资讯,不错过任何重点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