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达产业观察】精神专科医院产业投资地图(上篇)

  文 | 和达资本 王海波

  前言

  精神病(mental disorder)(或称做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病、精神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产业投资地图分为(上)、(下)两篇,本篇主要内容为精神专科医院行业总述和需求侧分析。

  一、行业总述

  1、精神疾病简介

  精神病(mental disorder)(或称做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病、精神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简称CCMD。国内现行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疾病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过41家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对24种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完成了前瞻性随访测试,于2001年完成,并编写了《CCMD-3》和《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1]。CCMD-3对精神疾病的分类如下:

  注:[1] 来源:维基百科。

  2、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排名第一

  WHO通常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2])来衡量国家疾病总负担。据WHO报道,1998年精神疾病占我国全部疾病总负担的14.1%(加上自杀、自伤则为18.3%),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15.5%(加上自杀、自伤则为20.2%),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第一位。

  国内在精神卫生领域排名前列的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曾于2014年10月第23个世界卫生日后在其官网发表了一则新闻,其中提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患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经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疾患,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

  虽然精神疾病在总负担中排名第一,但由于精神疾病知识缺乏、更注重身体病痛,对精神疾病存在偏见或歧视,对精神科不了解或误解以及非专业医师对精神病的识别率低等多方面原因,精神卫生治疗率却很低。

  注:[2] 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一个DALY可以被看做是因为伤残而损失的一个“健康”年,它既包括了因疾病过早死亡(相对于标准预期寿命)损失的时间,也包括了由于疾病造成的disability(诸如行动不便、无法自我看护、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疼痛、不适、焦虑、抑郁或认知障碍)所损失的时间。

  3、国内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市场概况[3]

  注:[3] 摘自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预披露招股说明书,部分数据更新至2015年末。

  3.1 行业市场规模迅速发展

  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包括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康复机构以及门诊部等,其中精神专科医院在所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所占比重最大。

  精神疾病易反复发作,治疗周期较长,病人需要长期的住院护理服务,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费用相应较高。随着我国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建设完善,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医疗费用支付能力大大提升。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以精神专科医院为例,2010年以来,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总收入均保持15.0%以上的增速,从2010年的164.5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77.4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1%。

  随着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不断增长。精神专科医院入院人数从2010年的93.5万人增长至2015年的159.7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11.3%;精神专科医院诊疗人次数从2010年的2,046.1万人增长至2015年的3,250.6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9.7%,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010年至2015年中国精神专科医院入院人数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图:2010年至2015年中国精神专科医院诊疗人次数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3.2 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指出,精神卫生资源的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关联性。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及国家统计局2014年末我国各地区人口数量计算可知,我国精神卫生资源人均拥有量存在较大差异。2014年末,我国医院中的精神科床位数量共计287,770张,每1万人口占有2.10张。其中,上海、辽宁和北京三地人均拥有床位数最高,每1万人口分别占有5.32张、3.82张和3.68张;而最低的宁夏、青海和西藏每1万人口分别占有0.69张、0.33张和0.07张。2014年末我国各地区医院中精神科床位人均占有数量如下图所示:

  图:2014年末我国各地区每1万人口占有医院中精神科床位数量(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另外,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普遍存在集中于大城市与大型公立医院的情形,这也造成了精神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3.3 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仍然较低,提升空间较大

  在WHO出版的《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中,中国被划分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据该地图集的数据,68%的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制定了专门的精神卫生政策或计划,51%的会员国颁布了专门的精神卫生法规。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年我国精神科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共计300,872张,其中医院拥有287,770张,以国家统计局2014年末总人口136,782万人计算,每10万人口拥有22.00张精神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其中有21.04张炜精神科医院床位数。这一水平超过了中国所处的中高收入国家组平均水平,但相较高收入国家每10万人口拥有30.90张精神科医院床位、共计52.32张精神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14年世界各国按收入水平分组、每10万人口精神卫生床位数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014年世界各国按收入水平分组每10万人口精神卫生床位数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

  同时,Frost&Sullivan的报告[4]也显示中国在人均精神卫生床位数也明显偏低:

  注:[4] 本文所提的Frost & Sullivan关于中国精神卫生医疗市场的报告系由温州康宁委托调研出具。

  图:2011年世界各国每1万人口精神卫生床位数

  资料来源:Frost&Sullivan

  截止2015年末,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413人,注册护士57,198人,以国家统计局2014年末总人口137,462万人计算,每10万人口拥有1.99为精神病医院执业(助理)医师,以及4.16为注册护士。这一水平低于中高收入国家组每10万人口拥有2.2位精神科医生和7.1位精神科护士的水平,更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组每10万人拥有7.9位精神科医生和31.9位精神科护士的水平。2014年世界各国按收入水平分组每10万人口精神卫生医护人员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014年世界各国按收入水平分组每10万人口精神卫生医护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精神卫生地图集》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我国精神病人的监护、显好、社会参与等指标[5]未见好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虽然我国监护精神病人人数从2005年的274.3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463.5万人,但从2005年至统计及截止的2011年,我国精神病人监护率从92.4%下降至80.5%,且精神病人显好率从2005年的73.5%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66.2%,精神病人社会参与率从2005年的62.3%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51.7%。

  上述数据说明我国仍需加大对精神科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视与投入,以提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水平和诊疗效果。2005年至2014年我国精神病人相关指标变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注:[5] 精神病人检出率、监护率、显好率、社会参与率、肇事率是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五个重要指标。1)检出率是指经过摸底调查,已经建档立卡的精神病人数占该地区覆盖总人口数的比例。2)监护率是指通过监护小组、家庭病床、工疗站、社会就业及精神卫生机构,接受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治疗与康复的精神病人数占摸底调查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要达到9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90%以上。3)显好率是指通过采取有效治疗康复措施,病情稳定,症状缓解的精神病人数占所监护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显好率要达到6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60%以上。4)社会参与率是指生活能自理,参加家务劳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精神病人数占所监护精神病人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社会参与率要达到55%以上,新开展的市(县)要达到50%。5)肇事率是指精神病人肇事程度达到违反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以上的总次数占精神病人总数的比例。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市(县)肇事率要下降到0.2%以下,新开展的市(县)要下降到0.5%以下。

  图:2005-2014年我国精神病人相关指标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诱发精神疾病的社会环境外部因素不断增多,精神疾病患病率及风险也在持续增长。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全国仅登记在册的言重精神障碍患者就达到429.7万例。同时,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精神疾病的存在及严重性,并开始重视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这些因素是的精神科医疗服务市场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精神专科医院产业链

  专科医院行业的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产品生产和配送及代理商,中游的公立医院科室+民营专科,以及下游的患者三部分组成。

  图:精神专科医院产业链简图

  数据来源:和达资本、和亚化医基金研究整理

  二、需求侧分析

  1、常见精神疾患[6]

  注:[6] 本节内容(常见精神疾患)主要摘自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并经和达资本整理。

  我国常见的精神疾患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酗酒(男性为主)、痴呆等。

  图:中国精神疾病年龄分布(左图为男性、右图为女性),2013年

  资料来源:The Lancet,和达资本整理

  1)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也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残原因,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大因素。根据WHO发布的报告,2015年全球抑郁患病率约为4.4%,女性抑郁患病率(5.1%)要高于男性(3.6%);中国的抑郁患病率为4.2%,抑郁症患者接近5500万人。

  目前已有有效治疗抑郁症的疗法。对于中度和重度抑郁症患者,可以提供心理治疗(如行为激活、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际心理疗法[IPT])或抗抑郁药(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抑郁药])进行有效治疗。心理社会治疗对轻度抑郁症也很有效,但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而言,抗抑郁药不是一线治疗手段。同时,抗抑郁药不应被用于治疗儿童抑郁症,对青少年也应慎用抗抑郁药。

  尽管对抑郁症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但据WHO报告,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在许多国家中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影响有效治疗的因素有:缺乏资源,缺乏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人员,以及社会对精神疾患的歧视等。不能作出准确评估是影响有效治疗的另一因素。

  2)双相情感障碍

  全世界有约6000万人受双向情感障碍影响。它通常含有躁狂期和抑郁期,之间有情绪正常期。躁狂发作时,情绪亢奋或烦躁,过度活跃,急于表达,自尊心膨胀,睡眠需求减少。有躁狂期但没有抑郁期的人也被归为双相障碍。

  使用稳定情绪的药物可有效治疗急性双相情感障碍并预防复发,此外,社会心理支持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痴呆症

  全世界受痴呆症影响的人有逾4750万。痴呆症通常是慢性或持续进行性的,患病后认知功能(即思维处理能力)出现比正常年老过程更严重的退化。它影响记忆、思考、方向辨别、理解、计算、学习、语言和判断能力。除认知功能受损外,通常还伴有情绪控制、社会行为能力退化或积极性衰退,有时后几种情况较先出现。

  多种影响大脑的疾病或伤害都能造成痴呆症,如阿尔茨海默病或中风就是。

  截止目前,尚没有治疗方法可以治愈痴呆症或改变其持续发生的过程,但许多治疗方法已在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

  4)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的精神疾患,在全世界影响着约2100万人。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院病人的60%左右。

  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精神病的特点是思维、观点、情绪、语言、自我意识和行为出现扭曲。常见的精神病经历包括幻觉(听到、看到或感觉到不存在的事物)和妄想(就算有相反的证据仍坚定持有的错误信念或怀疑)。精神疾患让受其困扰的人面临正常工作或学习的困难。

  精神分裂症通常始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药物和社会心理支持可有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而且在有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社会心里支持的情况下,患者可有效融入社会,过上有生产力的生活。

  2、我国精神卫生医疗市场

  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根据Frost&Sullivan的报告,2011-2013年年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同时,其预测中国的精神卫生医疗市场在自2015年起保持17.1%-16.5%之间平稳同时略微下滑的增长趋势。

  从《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来看,其与Frost&Sullivan数据有所差别。根据2010-2015年的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精神病医院(应指专科医院,下同)总收入均保持15.0%以上的增速,从2010年的164.5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77.4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1%。从增速上看,2013-2015年三年的年增长速度逐渐趋于平稳,仍然保持在15%以上。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近年来精神病医院收入情况如下:

  图:2010-2015年我国精神专科医院收入情况及2016-2019年预期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由于统计年鉴中仅对精神专科医院的收入进行了统计,而未有包含综合医院精神科、康复机构以及门诊部的收入,因此精神卫生医疗市场的真实规模应大于上

  版权声明:内容均来自于和达资本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