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致敬科幻与反科幻,诺兰的典型与非典型
原标题:《星际穿越》:致敬科幻与反科幻,诺兰的典型与非典型
《星际穿越》的想法最早来自于曾在1997年的《超时空接触》中有过合作制片人琳达·奥布斯特和基普·索恩。《星际穿越》在2006年曾经吸引到斯皮尔伯格进行准备,而在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与2009年从派拉蒙转投迪士尼之后,乔纳森·诺兰向派拉蒙推荐了诺兰。
在华纳兄弟与派拉蒙达成协议之后,诺兰得以执导《星际穿越》。在这部电影中,诺兰使用了35mm胶卷和IMAX70mm胶卷进行拍摄。这次,诺兰没有使用御用摄影师沃利·菲斯特为电影摄影,因为后者在制作自己的导演处女作。雇佣了霍伊特·范·霍特玛来替代他。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改装了一台IMAX镜头,让它能在室内拍摄时候手持。IMAX片段长达75分钟,是目前影史最长的IMAX拍摄记录。整部电影耗资1.65亿美元,而时长169分钟,可以说每分钟都是百万美元。
《星际穿越》在视觉上有相当高的掌控力。与《盗梦空间》中天马行空不同,这种掌控力并非光凭布景或是视效部门达成的,而是一种科学与特效的结合。整部电影都是基于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理论架构之上,剧组甚至曾邀请他来演他自己。前期制作开始时,基普·索恩博士制定了两条需要严格遵守的原则:“啥也不能违反物理学定律,所有猜测都需要来自科学而不是编剧的创造性思维。诺兰接受了这些原则,只要它们不妨碍电影制作。不过他们没有避免这个矛盾:有一次索恩跟诺兰讨论关于超光速旅行,讨论了两个礼拜。
以电影中震撼人心的黑洞场景为例,黑洞的引力导致即使是光线也会被捕捉进去,带来光线弯曲的情况。因此,黑洞本身并没有光,人类只能通过一个被称为“吸积盘”的圆环观察黑洞的存在。
当特效人员跟基普·索恩所提供的黑洞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时发现了问题:特效渲染器都是基于“光的直线传播”这一原理,而黑洞周围的光线并不遵循这一准则。最终视效部门只得根据基普·索恩的公式进行修改。团队基于这些创造了新的CGI软件来模拟黑洞。其中一些独立的框架耗费了超过100小时的时间去渲染,最终整个CGI数据量达到了800TB。这些成果为索恩在围绕黑洞的“引力透镜”和“吸积盘”效果方面提供了新的洞察,他撰写了两篇科研论文:一篇给天体物理社区,一篇给计算机图形社区。
诺兰最初担心科学来说很精确的黑洞描述,可能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不好接受。但看了完成版的效果,他觉得还不错,“只要我们没有过度改变相机的位置和视角,画面看上去完全能够理解。”
正如诺兰之前的《盗梦空间》和《黑暗骑士》一样,诺兰尽可能地聚焦在真实环境的拍摄。在玉米地的场景中,剧组真的播种了玉米并在拍摄完成之后将其卖掉赚了一笔。在拍摄太空场景时,诺兰建立了封闭的布景并且像真实发生一样地拍摄纪录片。他提前制作了电影的视觉特效,投影到片场的飞船布景上,这样当演员看向窗外时,他们能看到真实的环境而不是绿幕。
电影中的飞船Ranger,Endurance和Lander都是微缩模型技术的产物。这部电影的宽屏全景以行星际景观为特色,并且建造了一些在当时几乎是最大,最详尽的星际飞船模型。但是他在这里营造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巨大的行星和云雾的渲染也营造出一种真正的迷失感。最终,这部电影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了最佳视觉效果的奖项。
诺兰并不是以描写人物情绪而著称的导演。然而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角色在镜头前近距离地哭泣。马修·麦康纳的表演也相当令人信服,诺兰在看了2012年的电影《污泥》之后选择了马修·麦康纳饰演男主角,因为他“需要这么一个平凡人来经历这些不凡的事件”。对于诺兰来说,马修麦康纳表演天赋极佳,相当适合作为主角。
情绪也离不开配乐的渲染,配乐师汉斯·季默与诺兰合作了《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三部电影。在进行《星际穿越》的配乐工作之前,好莱坞的制片人们都开始有限厌倦他的流水线作品。于是在这部电影之前,诺兰并没有给他剧本进行创作,而是以一页纸取而代之:这张纸上写下是父女亲情,而非科幻,而非宏大。诺兰将这种私人情感作为电影的灵魂,定下电影的情绪基调。
即使是这样,仍有影评评论这部电影的人物不过是“技术呓语和哲学辩论的喉舌(mouthpiecesfor techno-babble and philosophicaldebate)”。在诺兰的电影中,人物总是被一个坚定的目标驱赶着。笼统地说,他电影中的死妻情节创造了人物动机,具体来说,这种情节在《记忆碎片》中是真相,在《蝙蝠侠》中是正义,在《盗梦空间》中是家庭与子女。
尤其在《蝙蝠侠》之后,诺兰的作品逐渐变得高概念起来。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中,往往都要消耗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引入基础的概念再一鼓作气完成故事。唯一的例外《敦刻尔克》则是一个命题作文,不用引入额外的设定。在概念上高级,视觉上复杂的前提下,人物的塑造并不是诺兰电影中的一大看点。
在叙事上,诺兰的时间把戏从来不曾让人失望。影片同时发生在太空与地球之间,而这两者并不独立存在,而是有着越来越强烈的相互影响。《星际穿越》引入了对于相对论的坚持:引力的大小扭曲了时空,使得太空和地球对同一时间的反应不同。这意味着当他们进入一个预期可居住的世界时,星球上的几分钟就意味着飞船或者是地球上的数周或数月。
同时,在地球上,每个人都在衰老并失去找到新居住地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飞船上的交流变得很重要:在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之前,人们必须三思而后行,因为在争论发生的同时,其他地方的人们正在逐渐老去和凋零。
在《星际穿越》中,诺兰减少了在过往几部电影中存在的标志着时间的符号。观众很难将任何一种时间作为电影的基准作为参考,因为电影中不仅存在地球时间,太空时间,时间甚至被当做一个新的可操纵的维度进行描写。当时间的确定性不复存在,诺兰在《盗梦空间》中的陀螺,《致命魔术》中的日记变得毫无作用。在这里,时间就是一切,这比诺兰的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明显。
诺兰采取了一种类似于《盗梦空间》的策略。其中的一层会影响另一层事件,并逐渐放大。在《盗梦空间》中,诺兰用时间的放大与重叠重新讲述了一个“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故事,而在《星际穿越中》则运用了某种环形叙事作为推陈出新。
诺兰描述这个电影为“人类太空旅行的长诗”,并称这部电影受到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影片中多次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TARS机器人站直时像是《2001》中monolith的缩小版。虫洞被放在土星附近也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一种致敬。当时库布里克本来打算把电影收尾在土星,但是由于当时技术做不出土星的环,他改成了在木星。
此外,他还提到多个影响了这部电影的电影:1927年的《大都会》,《2001太空漫游》,1977年的《星球大战》,1979年的《异形》以及1982年的《银翼杀手》,这些电影在太空旅行和科学描述方面影响了本片。而电影塔科夫斯基在1975年的《镜子》则影响了本片伦理剧情的部分。除此之外,诺兰还提到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大白鲨》以及《第三类接触》的影响,这些电影探讨了严肃的话题但仍然深受观众喜爱。最终,诺兰给全体员工播放了1983年的电影《太空先锋》,让剧组在开拍之前理解他们的角色。
然而,即使是受到了这么多太空科幻电影的影响,诺兰的《星际穿越》仍然有别于其他科幻电影。当其他科幻电影能够站在其他维度反思人类世界的情感关系,《星际穿越》却选择了在电影中以爱作为最重要的元素,让电影回归到亲情的主题。这是一部典型的诺兰电影:时间戏法,实拍场景……但这又不是最好的那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诺兰,他在《盗梦空间》中以回家作为人物的核心驱动力,用凝视显示出人物的状态。而在这部中以爱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以升维作为剧情的改变点,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地踏步的。
在电影的结尾,最后一个人类也濒临灭绝。随着时间的流逝,马修麦康纳困在另一个维度当中,星际穿越在这个世界维度成了一张近三个小时的照片。最终,马修麦康纳通过与这幅图片互动,实现与过去的交流。这是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景象,它使我们感到敬畏,让我们面对这一维度产生宗教性的感受而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