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英丨从《澳门纪略》看明清时期的澳门

  

  (图片来自国家图书馆方志库,下同)

  此书从内容到体例,突破了志书的门类和框架,着重抓住“海防要地”和“边防重镇”两大特点,体现澳门历史、地理、社会、民情、风俗等地方特色,详实而具体地再现了明清时期的澳门。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该书的评价:“此书于山海之险要,防御之得失,言之最悉,盖史举大纲,志详细目,载笔者各有体裁耳”。

  该书作者为清代印光任,张汝霖。印光任,字献昌,号炳岩,江南宝山(今上海市宝山县)人,历任广东石城、广宁、高要等地知县,“所至有政绩”,尤擅长于中外交涉事务,乾隆九年(1744年)首任澳门同知。到任后,首订管理蕃舶及寄居澳门“夷人规约七条”,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澳门的管理,后任南澳同知和广西庆远、太平两地知府,因“以东莞税事,造册迟延”去职。晚年乡居,“卒年六十有八”,著作不少,有《炳岩诗文集》、《补亭集》、《话雨吟》、《碎琴草》……仅《澳门纪略》传世。

  

  张妆霖,字芸墅,安徽宣城人。先后在广东任河源、香山、阳春等地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权澳门同知事,十三年实授澳门同知,同年四月,澳门发生葡兵毙杀两个中国人之命案,张据理力争,但葡方横蛮食言毁约,不愿交出凶犯,致受朝廷申斥去任,乡居终老。著有《幸辛草》、《吴越吟》、《耳鸣集》等等,除本书外,其余多散失。

  二、《澳门纪略》记述明清时期葡萄牙逐步占领澳门以及我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和治权的历史

  葡萄牙是南欧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11世纪立国,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逐步成为当时拥有较强海上力量的欧洲国家之一。葡萄牙人从15世纪初叶开始,进行海外殖民活动,1517年葡萄牙驻印度总督派舰队护送特使皮瑞兹赴中国广州、北京,要求正式通商,被明朝政府拒绝。1535年,葡人为取得商船在澳门停靠码头便利,向明朝官吏行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人又贿赂广东海防官员,以货船遇风浪为借口,请求在澳门借地晾晒浸水货物,并上岸搭棚居住。人据成为事实后,葡人得寸进尺,逐渐用砖瓦建筑固定房屋居住,数年之间,聚落成村。《澳门纪略》云:“嘉靖三十二年,蕃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壕镜地,暴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初仅麦合,商人牟奸利者,渐运瓶璧撩桶为屋。佛朗机遂得混人,高栋尽亮,栉比相望,久之,遂专为所据,蕃人之人居澳,自汪柏始,佛朗机既据澳,至万历二年,建闸于莲花茎,设官守之,而蕃夷之来日益众。后来葡人修城墙,筑炮台,1557年至1626年的70年间,葡人在澳修建了6座炮台,共配备大炮70门,并自行设置官吏,实现其盘踞澳门的野心。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于1851年攻占幽乙仔岛,1864年派兵侵占路环岛,至此,葡人“雄踞海畔,若一国焉。”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葡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条约及专款议定(条约54款,专约3款),条约赋予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门”的权利,使得他们用行贿、蚕食手段占领中国领十,全面而合法地置于葡萄牙殖民统治之下,从此,中国政府完全丧失了对澳门的行政管理权。

  

  《澳门纪略》不仅记述了葡萄牙逐步占领澳门的历史,同时,详实地记载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和治权。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中华民族的先人在这一带生息繁衍。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岭南六郡,澳门属南海郡番禺县,晋属东官郡,隋属南海县,唐属东莞县境,至宋代属香山县并沿用下来。

  葡人从人据,盘踞到强据澳门的300多年间(从明至清),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和治权从未中断。1571年到1575年,担任两广总督的殷正茂,对居澳葡人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征收船舶税。将抽分法改为丈抽法,即按照船只大小征收舶税。这种办法一直沿用草清,称为船钞。二是征收地租。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开壕镜(澳门)为葡人通商地之始,年租银2万两。清代改为年纳地租银500两。三是建立关闸。1574年,殷正茂在离澳门5里、半岛最窄的莲花落处,建立关闸一座,设官防守,为通澳门户。《澳门纪略》云:“平时坐而困之,使之不易久居”,“倘有暴乱则可关闭关闸,扼其咽喉,断绝粮食供应。”葡人在明朝政府的管辖下,年年缴纳地租。又据书中《官守篇》,明代中国政府在澳门委任并设有提调、备楼、巡缉等官吏。1610年到1615年担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冈派广东海道喻安性和香山知县但启元巡视澳门,管束葡人的不法行为。1614年,喻安性就葡人违犯中国法令的5个问题,详请两广总督张鸣冈、巡按御史周应期,勒石立碑于议事亭,这就是有名的《海道禁约》。其内容包括禁蓄养楼奴,禁收买人口,禁兵第6期张振英:从《澳门纪略》看明清时期的澳门船骗晌,禁接收私货和禁擅自兴作等5款。《海道禁约》的颁布,是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的象征,也是管治制度化的标志。书中记载,设立关闸之初,即开始派驻军队防守。至1614年,在关闸的驻军已近千人。1621年,明政府将原设于香山与澳门之间的雍陌参将移至澳门关闸以北,驻扎陆海军队近2000人。又述,澳门是一个华洋杂居的地方,各种纠纷时时发生。中国政府规定,对中外人士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统由中国法律审理,香山知县对居澳民蕃具有广泛的管辖权。

  到了清朝,清政府继续向葡人收地租,作为租赁权的体现。雍正八年(1730年),两广总督郝玉麟奏请设立香山承一员,驻扎前山寨,分管澳门事务。次年,在前山寨设立了县承衙署。乾隆九年(1744年),专设“澳门同知”一职于前山寨“专管澳夷事务,兼管督捕海防”。更将香山县垂衙门进一步移入澳门关闸以南的望厦村(书内有《县承衙署图》一幅为证)。同年,首任澳门同知印光任制定管理葡人和船只的7条规定,1749年,续任澳门同知张妆霖和香山知县暴馒共同议订《善后事宜条款》12款,内容包括行政、司法、治安等具体条款。从明迄清,无论香山县承、知县、澳门同知、广州知府、广东督抚等,均可向澳门地方发布政府规定,行使主权和治权。

  三、《澳门纪略》记述澳门是中国的海防要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澳门纪略》云:“澳门为香邑一隅,其地孤悬海表,直接外洋,凡夷商海舶之来粤者,必经此而达。”又云“自壕镜(澳门古称)开市以来,诸夷时有窥伺,而澳门一隅实为海防要地。”诸如此类的记述,无不说明澳门是“海防要地”、商船往来之咽喉要道。

  明代,澳门在明朝政府严禁与葡人交往的情况下,广东地方政府偷偷地允许葡人在澳进行贸易。当时的澳门不仅对葡人开放,而且对东南亚各国开放。葡人占领澳门后,更把澳门建成一个自由港,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澳门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和中西交往的一个重要中心地区。自16世纪开始,我国通过澳门对外贸易主要有两条航路,一是西洋航路(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亚),另是东洋航路(包括琉球、日本、菲律宾及东印度),当时,东南亚已为我国通过澳门的主要贸易地区。《澳门纪略》中《澳蕃篇》载:“明初互市广州,嘉靖中又移嚎镜者,则有逞罗(泰国)、占城(越南)、爪哇、琉球、泽泥(文莱)诸国,其后筑室而居者,为佛朗机,继而通好求市者,和兰(荷兰)也。以澳为通效者,楼也。”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我国通过澳门对外贸易或来澳互市者。

  

  《澳门纪略》记载:葡人由欧洲运来白银、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商品,与华人交易,其中以白银为大宗。然后从中国运回生丝、绸缎、茶叶、瓷器、赓香、甘草、黄金、黄铜等,其中以生丝为大宗。由于利润高达20倍以上,令葡商趋之若鹜。但是,当时仍属非官方许可的走私贸易。

  只是从19世纪中叶起,英人强占香港以及《南京条约》正式签订“五口通商”之后,英国、法国、荷兰、等“列强”才取代葡人的东方商业地位,澳门才趋于衰落,但就历史上中国的对外通商而言,是“先澳后港”。

  四、《澳门纪略》记载澳门是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

  16世纪中叶后,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来澳进行商贸活动,大批耶稣会十也纷纷随着商船而来澳门,进行传播天上教活动,成为远东最早的传教中心,于是,澳门逐渐形成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多种宗教共处一于一岛的宗教文化兼容局面。宗教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传播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

  澳门文化,是东西方异质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具有浓厚的拉丁色彩。表现在语言、文字、音乐、戏剧、美术和饮食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以美术为例,在16世纪时,澳门就设有专门刺绣厂和画坊,专门生产衣服及宗教画,销往远东各地。《澳门纪略》记载:“有纸画、有皮画、皮扇面画、玻璃诸器画……又有珐琅人物山水画,织成各种故事画、绣花画。”

  

  澳门开埠之前,只是一个仅有少数渔户住的小岛。1557年葡人入住澳门后,澳门居民主要是葡萄牙人及他们从印度、马来西亚带来的奴仆,使澳门既存在葡人文化和葡人所信奉的天主教文化。(《澳门纪略》记载,当时葡人和外籍人士共4300多人。)同时,也存在传统的中国文化。澳门有耶稣会建立的第一所远东西方式大学—圣保禄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并懂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西方汉学家,同精通西方文化的中国学者一起,将西方的科学技术传人中国,后来也传人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与此同时,这些西方汉学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西方各种文字介绍到欧洲。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东方和西方的社会变革。

  澳门是东西文化广泛交流的一个地域,有中国与西方、东南亚与西方、甚至拉丁美洲与东方的文化交流,无不以澳门为桥梁。首先是葡商用经济贸易的纽带将西方与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相连,而西方及东方各国、甚至拉丁美洲的文化又通过相互贸易的关系进行广泛传播,而这一文化交汇之地就是澳门。其次是西方传教十在向东方各国的传教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传到东方。同时,又通过这些传教士将东方文化带回西方,这种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也与西方传教士在东方的根据地澳门有极大的关系。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如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史学、物理学、建筑学、军械学、语言学、哲学、音乐、美术等传人中国,同时也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在建筑方面,建筑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和遗存,澳门建筑具有拉丁风格和中国传统风格,澳门的三大古庙(妈阁庙、莲峰庙、普济禅院)是中国式传统建筑;澳门的大三巴教堂、市政厅是欧式西方建筑。中西建筑文化不仅在澳门并存,且相互渗透与交汇,在中式传统建筑中使用西方传人的装饰材料,在西方建筑中用典型的中式装修。《澳门纪略》食货记述,葡人向中国引进的食品品种有:玉米、花生、白薯、洋芋、蕃茄、卷心菜、木瓜、蕃荔枝、蕃石榴、菠萝、橄榄油、葡萄酒、咖啡、牛奶、腰果、香蕉、巧克力、薄荷、洋葱、西瓜、烟草、郁金草、黄油及各种奶制品,达百余种,其中有的品种,虽然中国原来就有,但葡人引进了一些新品种。这些食品有的来自欧洲,有的则是从非洲、美洲带过来的。

  同时,澳门的传教十又将东方文化的精华:佛教的禅宗、儒学的重农思想、实践哲学及伦理学、中国数学、中医中药学、中国考试制度、中国绘画、中国建筑、中国手工艺等传到欧洲。通过澳门向美洲、欧洲运去了大量的瓷器、景泰蓝、象牙雕刻、漆器、丝绸、木雕及其它纺织品、百合、月季花、水仙花、牡丹花、菊花及柑桔也传入欧洲。

  《澳门纪略》以简洁的文字和篇幅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再现了明清时期澳门300多年的历史。书中字里行间浸透了澳门被葡国占领后的辛酸和泪水;展示了澳门身居祖国万里海疆、独具优势地位和作用。今天,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明天,它必将一展英姿,再创辉煌!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中国知网),转换可能有误,引用请以该刊为准!

  

  澳门记略·澳门志略(特精装一函二册)

  编著者: (清)印光任、张汝霖、祝淮等 编纂

  定价: ¥680.00

  ISBN: 978-7-5013-4413-0

  出版时间: 2010-12

  装帧: 特精装 开本:16开

  本书收录清乾隆年间印光任(1690-1758)和张汝霖(1709-1769)所纂修《澳门记略》以及清道光间祝淮为修纂《香山县志》所做的有关“下恭常都”地区采访册——《澳门志略》二书。两书同为研究澳门历史的重要文献。此次整理出版,全彩影印,书前还有专业学者前言,详述源流和价值。

  特价购入“阅读原文”直达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