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知乎用户 @杀生丸 的文章水平?

  背景:我自己是一名外科主治医师,学生时期经过相对严格的科研训练,后来在美国一个著名血汗工厂当过2年科研苦力,发了一些对医生来说还算凑合的文章,现在开刀之余顺便搞搞科研。我在很早的时候(至少1年前吧)就看到了他的文章,曾经和他在免疫治疗上交锋过几个回合,最后因为嘲讽 @杀生丸 在免疫学上属于“在读博士生水平”被他拉黑 ,断了交流的途径。

  评价:杀博士是精力极为旺盛、业余时间充沛、文献检索能力很强、信息收集能力很强、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是一个优秀的知识搬运者。这种人做咨询是非常合适的。根据在网上表现出来的样子,他这张嘴是很凶、很狂的,不过这只是个人性格,无伤大雅。

  他在肿瘤治疗的理念上是很先进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十分认同他坚持根据肿瘤分子分型来进行治疗的做法,这是典型的精准治疗,代表了未来的肿瘤综合治疗方向。但是身为临床治疗的实践者,我非常清楚他给出的“方案”有不少时候是根本没有可行性的——但这一点他现在明显已经认识到了,所以这几个月,他将咨询级别分为1-5级,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因为他认识到理论到实践的差别了。杀生丸:向杀生丸咨询癌症须知(2020版)

  但是毕竟他没有临床经验,或者换句话说,没有实践经验,不清楚bench to bedside中间的巨大鸿沟。而他对于文献的选择性相信/否认——最典型的例子,MDM2/4突变的到底能不能用PD1治疗?——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个风险对于在网上咨询来说不值一提,但对真正的实践者来说,就是可能会发生的灾难性的事件。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能搞科研的医生,与他最大的分歧,也是导致他拉黑我的导火索。

  最后,关于肿瘤的话题,做个结论:我认为他的意见一定是有帮助的,但既然已经问到他了,不妨多问点人。

  这次关于新冠状病毒的话题,又是一个新的爆点。我在美国时呆的实验室正好是由某个顶级大学、顶级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主持的,他至今还活跃在临床和科研一线,他的团队里也有人一直致力开发流感疫苗,因此说他是一流流感专家应该也没问题。我借机向他请教了治疗方案,在我明确列出remdesivir瑞德西韦和lopinavir克立芝的前提下,他的回复如下:

  一个美国活跃在一线、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流感专家对此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只能给出十分模糊的建议。这也和国内目前的现状完全相符——医生们都不确定该用什么,只能一个个试。毕竟很多时候,理论上有效,不代表真的有效,无论是瑞德西韦,还是克立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模型令人欣喜,最后死在临床试验上的药物的成本能买下很多药企。

  毕竟我们连阿司匹林的机制都没摸清楚。

  连《流浪地球》都知道最后升起三根火柱子,很多人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我们需要程序员,也需要空间站的刘培强、开车的刘户口、破解硬件的老何、推动撞针的队长。

  循证医学有一个很基本的入门理论,叫做循证三要素。

  即临床医生做判断,需要依据三个要素:最新最优的证据,患者的特点和偏好,自身临床经验。

  所以一味举论文拆论文来做出理论论断,对于没接受过科研训练的人,看似很“不明觉厉”,很专业,但其实它在科研领域只是一个入门的技能(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者甚至连这个都做不好)。反而在真正的科研型临床医生眼里,这种简单粗暴的文献运用,只是一种医学领域的门外汉和半桶水无知无畏的错误举动(在循证医学理论里直斥其为菜谱医学,即cookbook medicine,把治人当按菜谱炒菜处理)。

  所以杀表现出的水平很明显是一个生物医学领域纯研究向的PhD candidate的特征,他对待临床文献的态度,并未表现出他接受过基本的临床医学领域的方法论学习和积累过临床实践经验,和具备进行临床诊疗的审慎思维,以及在此基础上能真正系统的去判断临床证据是否适用于具体的患者的能力。

  因此对他的推荐和意见,纯粹的研究者和好奇者作为文献拓展读读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有医疗需求者,将他的观点作为患者接受诊疗的专业医学判断,则可能蕴藏着相当的现实风险性。

  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上经常出现,问题题目也变了好几回了。线下也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是生物医学PhD背景,现在在药企做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相关研究。关注杀生丸已经很久,主要看他的肿瘤靶向用药推荐的一系列文章。我非常赞同精准治疗一定是肿瘤治疗未来的方向,而且这个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他的很多肿瘤系列文章,让我很受启发。对此我必须表示感谢。

  但他有些文章是有事实错误的。或者存在结果冲突的文章,他会选择性的忽视和他观点冲突的文章。他的用药推荐一般也不考虑患者的具体临床分型和到底是几线用药,不考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仅从突变和机理出发进行药物推荐。如果仅仅作为肿瘤遗传分析或者文献综述,这没有问题。但他很多文章,是来自收费咨询后的药物推荐,患者如果不再咨询药剂师或者临床医生的意见,直接上他的推荐药物,我认为潜在风险极大。

  因为现在的问题是对杀博具体文章的分析,我拿他昨天发表的儿童B急淋的用药推荐文章分析一下。患者是儿童B细胞淋巴系统白血病(B-ALL),携带FLT3和KRAS突变。杀博的用药推荐是MEK抑制剂曲美替尼联用多激酶抑制剂midostaurin。这个用药推荐我不同意。我一条条说我的意见:杀生丸:FLT3 D835Y/KRAS G13D双重驱动的儿童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案例分析B-ALL指南

  杀博是经常提起NCCN指南的。B-ALL是血液肿瘤里面相对预后较好的肿瘤类型,每一线按照NCCN指南推荐已经有比较好的有效率。NCCN刚发布了2020 v2版B-ALL的指南。指南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B-ALL一定要对不同年龄的患者分层治疗。而且即使都是非成人,婴儿和儿童的指南也是不一样的。需要儿童NCCN指南的可以去下面的网站看(https://jnccn.org/view/journals/jnccn/18/1/article-p81.xml),免费的。杀博推荐的两个药物都没在儿童B-ALL适应症上进行过临床试验,也没有进入NCCN指南。在NCCN指南疗法的预后已经很好的情况下,不考虑肿瘤类型,不考虑几线病人,不考虑年龄在儿童身上试用off-label的药物,我不推荐。针对血液瘤KRAS突变杀博推荐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合理吗?

  杀博引用的文献是在MD安德森做的一个曲美替尼单药用于复发髓系血液肿瘤的1/2期临床试验。首先第一点,这个患者是B-ALL是淋系白血病,不是髓系。血液肿瘤极端复杂,即使是髓系血液肿瘤甚至AML本身也有众多分型,不同分型间的预后和诊治差别巨大。用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结果推导到B-ALL也可以用这个药,步子迈的太大。

  退一万步,这种跨大适应症的联想是可行的,曲美替尼真的可以单药压制RAS突变吗?从机理上看,这个推荐看起来毫无问题,有文章报道过ex-vivo的数据也显示RAS突变的B-ALL肿瘤细胞对曲美替尼敏感(DOI: 10.1038/leu.2017.303)。这篇文章杀博在回复我的文章里面(杀生丸:461例儿童B细胞前体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RAS基因突变分析和靶向治疗展望)也作为主要论据之一,但这篇文章里面,曲美替尼对病人分离出来的白血病细胞体外杀伤,在0.14uM也就是100ng/ml左右的情况下,平均才能杀掉70%。这个药效是个什么概念呢,曲美替尼这个药在成人最大耐受剂量给药的情况下,巅峰血药浓度大概30ng/ml。。。。与此作为对比,对曲美替尼敏感的其他肿瘤细胞株,IC50大概在1nM以内,敏感度是儿童B-ALL细胞的100倍以上。曲美替尼的PK, 成人标准剂量2mg/kg达峰浓度20ng/ml

  曲美替尼治疗RAS突变的B-ALL临床上效果如何?先看杀博推荐的2016年的这个临床试验,主要入组的疾病类型是AML/MDS和CMML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超过50%的患者是0-2线前置治疗,所以不算特别末线的病人。实验分了三个Cohort:1、RAS突变的AML/MDS,2、RAS野生病人,3、RAS突变的CMML。三组的有效率ORR数据20%(CR 8%),3% (CR 0),27% (CR 9%)。看起来似乎RAS突变的曲美替尼有效率是比野生型的要好。但整体来说,这个临床试验结果很差。对于血液瘤的临床试验结果,部分缓解(PR)普遍认为是没有意义。不到10%的CR率实在是太低了。AML什么样的临床结果才算是“好”的临床结果呢,我们可以看一下ASH 2019报出来magrolimab联阿扎用于化疗不耐受的AML和MDS病人的临床结果,AML有效率 64%(41%CR),MDS有效率92% (50% CR)。这才是一个公认为“好”的临床结果。

  MD安德森的科学家可能也意识到曲美替尼单药可能没办法彻底压制针对RAS突变的AML,在杀博推荐的文章结论里面,研究者也认为联用可能才能增加有效率。潜在的MEKi耐药可能来自于AKT/mTOR通路的激活,所以MD安德森的研究者做了个曲美替尼联合AKT抑制剂应用于RAS突变的AML的临床2期试验,实验结果发表于2019年(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19 Jul;19(7):431-440.e13)简单的结论就是:联用也没效“Combined MEK and AKT inhibition had no clin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RAS-mutated AML.”。这就是杀博文章经常出现的问题,只采信支持他结论的文献。针对血液瘤KRAS突变杀博推荐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安全吗

  杀博引用的文献显示,常用临床剂量2mg组的3级+4级副作用出现频率是23%+11%, 总计34%,有26%的患者因为用药相关的副作用退出了临床试验(“Discontinuation of treatment due to AEs (irrespective of attribution) occurred in 25 patients (26%)”)。在临床监护的情况下, 这个副作用应该是可控的,但自己居家用药,尤其还是儿童,风险极大。针对FLT3突变推荐Midostaurin是否合理

  虽然杀博只使用了临床前的酶活数据来支持这个结论,但不考虑适应证不同、也不考虑患者年龄的情况下,这个推荐是合理的。Midostaurin针对FLT3突变的AML美国已经获批上市,中国刚刚申报临床。但是需要注意,获批适应症的患者年龄是>18岁。我坚决反对把没有在儿童身上进行过一期爬坡的成人药物推荐给儿童患者。

  非常感谢 @岳云潮 在评论里指出这个药做过儿童1/2期试验,针对的是FLT3突变的AML和KMT2A-R突变的ALL(常伴随FLT3的过表达),结果为AML 有效率50%(CR 11%),ALL 20%有效率(CR=0)。儿童安全性有保证,但药效不如成年人的。从药物相互作用来说曲美替尼联合Midostaurin可行吗

  从药物相互作用来看,联合使用可能降低各自的药效。 Midostaurin和曲美替尼都是CYP3A4的诱导剂。两者联用有可能会减低各自的体内暴露量,导致效果反而比不上单药。Midostaurin说明书中也明确提出不推荐和其他CYP3A4的诱导剂联用。杀博推荐联用时一般是不考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如果说二者联用只是出现这次这种可能减低暴露量的情况倒也还好,最多是无效。但一旦出现一种药物增加另一种药物暴露量,比如Midostaurin碰上CYP3A4的强抑制剂药物,安全风险极大极大极大!

  最后,我非常支持和感谢杀博进行的科普和知识分享。但涉及到推荐用药,涉及到极其复杂疾病分类,涉及到生命。我觉得不管是我、杀博、或是任何一个PhD, MD,都应该保持humble,慎之又慎。动辄宣称自己领先指南多少多少年不是一个成熟的做法。

  https://jnccn.org/view/journals/jnccn/18/1/article-p81.xml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19 Jul;19(7):431-440.e13Leukemia volume 32, pages931–940(2018)Lancet Oncol.2012 Aug;13(8):773-81

  20200307的更新:这个文章的的后续是杀博回了几篇文章,坚持他的推荐。在文章里不点名道姓的批评我“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从他那儿不声不响学了知识,还攻击他”。然后就把我拉黑了。

  20200416的更新:再后续大家也都看到了,杀博被大范围的质疑、举报直至禁言、退乎。我想再借着这个答案说一下看法。

  关于运动式反对

  我发这个答案的时候,知乎氛围对杀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反对意见需要匿名发,不然会被杀的粉丝围追堵截攻击举报。我因为这个答案也被不少杀粉骂过。最近舆论完全反过来,几个人追着杀生丸打,而且是通过人肉,他们攻击学历,攻击杀发表的文章,甚至攻击他的年龄。所有支持杀的回答,都需要匿名。我和他们的立场一样,反对杀的网络收费荐药,但不代表我喜欢他们的行为。无论是杀粉还是杀黑的运动式反对和互撕,都让我感觉深深的不适。

  关于杀生丸的网上收费咨询

  我很支持对杀收费荐药的咨询服务进行封禁,但不是因为临床医生不需要,也不是因为患者不需要,而是因为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把自己当成了全知全能的神,他的荐药给很多患者带来了风险。我看到其他答主说临床肿瘤医生都有解读测序报告的能力所以不需要杀生丸,这在顶级医院的也许是真的,但二三线医院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医生不具备这个能力,需要这样一个突变分析专业人员去协助临床医生的用药选择。但这是一个从突变分析,到生物学,到药理,到临床的全过程,杀的能力局限在第一阶段,但他确自信或者自大的认为自己可以做全过程的事。我知道肯定有患者因为杀的荐药而获益,但只要有一个像我这篇回答里面杀的荐药案例,那他被永远封禁就一点不冤。一个儿童B细胞淋巴系统白血病,他推荐这两个药联用,这个方案给世界上任何一个血液肿瘤医生看,他们都会说这是谋财害命。

  关于荐药的伦理

  根据肿瘤突变的荐药,推荐的药物一般是上市药物的off label use或者未获批的联用,甚至是还在临床试验中的药物。所以被荐药的病人实际上是参加了一个只有一个受试者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伦理审核的核心就是风险与收益比。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一般是从末线病人做起也是基于这个伦理:他们没有其他获批药物的选择了,只能从临床试验里博一线生机。如果是没有任何已知治疗方案的肿瘤病人,根据突变,试一下机理和安全性都说的通的的off label用药,我觉得伦理上没有问题。但杀博的咨询是不考虑这条伦理的,不管几线病人,他都会接受咨询。

  另外,临床试验方案撰写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入排标准,用药历史,不可控感染,基础疾病,年龄,心肺功能等等,都要考虑进去。荐药其实就是推荐一个人的临床试验,入排标准怎么能不考虑,而入排标准的设立怎么可能一个遗传学博士就能够一个人搞定?这里必须有临床医师的参与。

  关于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科学家的对立

  临床医生和基础科研人员的天然鸿沟是无法彻底解决的,两者思维方式就不一样,临床医疗是经验的实证的,科研探索是先验的假设的。但杀生丸事件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就是至少在知乎这个小圈子里造成了临床与基础的对立,这不是谁动谁蛋糕的问题,而是内行被外行指手画脚后自然的反感。但其实就我自己的经验,和临床同事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之后,我们双方都有收获。

  关于杀生丸的中美双标

  他有非常非常明显的双标。一个儿童横纹肌肉瘤案例,他引用了一个2011横纹肌肉瘤突变的组学分析文章,里面有60个患儿的肿瘤突变分析,他号称这些患儿在他手里会有7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并鄙夷地指出:“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现在对这个病的治疗肯定还没有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估计还是使用无差别的化疗”。结果有人在评论区指出去美国治疗的患儿也是手术放化疗,杀又表示:“那是因为有正确的成人治疗方案但是不能用在儿童病人身上”

  关于杀生丸的贡献

  他的账号已经注销,大部分文章留了下来。我看了还是有些感慨。他的这些文献提炼对很多人,包括患者也包括对我都是有帮助的。我反对他的收费荐药行为和其中的很多方案,反对他的双标和私货,甚至到最后很讨厌这个人,但还是要感谢他的知识分享。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在这儿分享知识。

  关于在知乎干什么

  我喜欢分享,也喜欢看别人的分享,这样在知乎瞎玩玩我觉得就挺开心的。非常同意下面链接里 @王郝 的回答,“医学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沾上钱就容易说不清。一旦想着挣钱,脑子也容易想不清楚,行为就容易越线。”如何看待知乎用户“杀生丸”被以违反知乎管理规定而禁言七天?

  最后,因为这个答案,很多肿瘤病人私信向我咨询用药,我在这儿声明,我不回答任何临床相关的咨询,实在是能力不够。我希望未来能通过肿瘤药物研发造福患者。

  粗略翻了几个回答,其中2老师认为题主和诸位答主这种“挂人”和“大字报”行为不可取。但我得说:我不认识杀博士,他的能力和脾气如何,也不是我关心的事情。但对于可能造成民众误判的错误观点,还是得就事论事提出并讨论。这也就是我无论以下内容是否受人欢迎,都要写下来的目的。

  之前杀博士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做”高血压新冠肺炎患者停用ACE2抑制剂的做法需要立即进入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肺炎治疗指南“。因为我专业正是病毒/免疫学,ACE2受体以前自然常有耳闻;加上家里有在医院工作、同时患有高血压的长辈,对这篇文章有兴趣便看了一下。杀生丸:高血压新冠肺炎患者停用ACE2抑制剂的做法需要立即进入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肺炎治疗指南

  文章开头是2005年发表于Nature的一篇letter,内容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抗急性肺损伤中的积极作用。尽管机理不完全明了,但目前ACE2已然成为了抗炎症研究的重要对象。以上结论已经过后续研究肯定,在此不再赘述。

  紧接着是2010年发表于Journal of Virology的论文,贡献了一个重要观点:SARS-CoV和HCoV-NL63病毒的Spike蛋白(S蛋白)均会导致宿主细胞ACE2受体含量下调;其中SARS-CoV下调幅度大得多,因此导致肺损伤也更加严重。

  从这两篇论文我们很容易作出假设:如果有一种可以上调ACE2表达的药物,那么它就有可能缓解2019n-CoV导致的肺炎症状。杀博士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表示:

  “最后说一件事,我知道中国应该没有人敢使用,但是我还是需要说。知道新冠病毒/SARS病毒通过下调肺部细胞的ACE2蛋白而促成急性肺损伤以后,停用ACE2抑制剂可以防止进一步恶化, 而使用ACE2激活剂就可以缓解患者的肺损伤。”

  “使用FDA批准的小分子药物Diminazene aceturate (DIZE), 这是一个ACE2的激活剂,有可能逆转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急性肺损伤和肺部纤维化,而这正是造成新冠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这是杀博士写在文末的结论。

  停用ACE2抑制剂,使用激活剂,这个逻辑上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我在这里先不管停什么药,而是看一下杀博建议使用的小分子药物DIZE。因为这里面不仅有问题,还挺严重。

  杀博列举了两篇论文作为依据,详情如下:

  其一,在2013年发表于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标题是:

  Diminazene attenuat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improves angiogenic progenitor cell functions in experimental models.

  DIZE可以减弱大鼠的肺动脉高血压,我怎么觉得跟杀博的文章标题有点冲突?

  其二,是DIZE改善小鼠肝损伤和胆管纤维化的例子,2018年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The small molecule drug diminazene aceturate inhibits liver injury and biliary fibrosis in mice

  乍一看都是“损伤”和“纤维化”,但我要问你:小鼠实验的结果,并非由病毒引起,涉及器官还不一样——你敢针对人类新型肺炎直接用吗?

  尽管杀博指出DIZE已被FDA批准,但此药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用于家畜锥虫病的治疗。为什么美国人直到近期才肯放行DIZE呢(此处存疑:Sci. Rep.论文所说“FDA批准”可能只是允许DIZE作为兽药;但目前数据库打不开,要再核对一下)?因为有研究表明,此药物有较高风险需要注意: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401718301018

  "However, it has toxic adverse effects with severe neurological signs which may be unpredictable even at therapeutic doses, and its safety index is considered low with doses above 10?mg/kg IM or repeated lower doses within a short duration causing a cumulative effect and severe to fatal toxicity."

  机翻一下:“但是,它有毒性副作用,有严重的神经症状,即使在治疗剂量下也可能无法预测,其安全指数被认为是低的,剂量超过10?mg/kg IM或在短时间内重复低剂量会导致累积效应和严重到致命的毒性。”

  如此看来,中国人不敢随便用是有道理的。美国人敢不敢,我就不知道了。

  接下来,再看一看部分抗高血压药物还能不能服用的问题。

  从ACE2激活剂DIZE的抗肺动脉高血压效应看,直觉告诉我ACE2抑制剂似乎不能作为降压药使用。当然,从逻辑上讲,也可能无论是ACE2激活剂或者抑制剂,都可以成为降压药,杀博只是说后一种类型对于新冠肺炎患者不能用。那么,先看看药理学课本是怎么分类降压药的:

  (上图摘自"Goodman and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13th))

  黑字给你们翻译一下:利尿剂、交感神经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第四类确实有几个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却不是抑制ACE2的东西。

  这里面包含怎样的原理呢?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动态平衡看,这就很明显了。降压药可以选择Renin、ACE或者Ang II抑制剂,或者ACE2激活剂也有潜力。唯独杀博说的“ACE2抑制剂降压药”是不可能存在的,患者也就无需翻自己的药瓶,去看是否需要换药了。

  以上就是杀博士一篇文章中的两个明显错误。由此管中窥豹,或许能让我们学会变得更加兼听和严谨,批判式学习才是正确的策略。

  关注这个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下面的回答也看了很多,其中 @Cool Ape 的回答、 @知之为知之 的回答、 @彪哥 的回答 、@Zeta 的回答 、@精准小天使的回答 以及 彪哥的想法 和 岳云潮的想法 都特别棒,基本上完成了对杀生丸知乎文章的专业评价,有效破除了杀粉“批评杀博的都不敢上干货搞学术对质”的洗白话术——尽管他们旋即就被杀博拉黑了。不过,我始终感觉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杀生丸作为一名蓝V认证用户、自诩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后,那么评价他的文章水平难道不是应该先看他的科研论文吗?诚然,要评议杀生丸的学术成果,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他的部分真实信息,而“挂人”在一些知乎用户看来完全无法接受——实际上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饱受此类指责了,不过我认为,既然杀生丸选择了借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遗传学博士”的名头在网络上开展事实上的付费医疗咨询(详情见文末的统一回复部分第6条),那么广大患者和网民们就有权知晓杀生丸是否具备相应的地位、水平以及资质来为他的宣传、判断和服务提供保证。因此,在经过慎重思考和多方查证之后,我决定将相关信息披露如下,以便大家进一步评价杀生丸文章水平、或作为咨询参考。

  如果大家关注过杀生丸的话,应该都还记得他以前的认证信息,根据下图可知,至迟在今年3月23日他还依然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遗传学博士”。图片来源见右下角水印

  然而,在短短两天之后,杀生丸的认证信息却突然变了,变成了“遗传学博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作”。为什么会发生如此诡异的变化?原来,是一位匿名答主对其学历的质疑引发了大量关注[1]。作为回应,杀生丸不得不在一条已删除的评论中声称:图片来源同注释[1]

  对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蓝V用户提出了严厉质疑,并现身说法[2]向我们展示了知乎的两种认证类型及其认证方式。按照他的说法和截图,知乎在提供学历认证服务时根本无需登记工作单位,而在进行工作认证时更是明确要求不得将学历学位证书作为材料。因此杀生丸“知乎认证输出格式(有误)无法修改”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那么,杀生丸是否有意“学历造假”,其动机又是什么?在获取更多证据之前让我们先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寻找杀生丸的科研论文。

  通过之前的回答[1]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位植物遗传学硕士、昆虫遗传学博士、现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工作,有人据此认为他是在籍贯所在地的武大读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通过目前仍然可见的杀生丸公开回答(如上图所示)可知其确系武大生科院毕业生,但是在其已经删除的三段回答内容[3]中我们可以整理出如下信息:1998-2001:在“国家植物分子遗传学重点实验室”[4]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稻淀粉酶基因;2002-2007: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果蝇锌指蛋白与转录抑制因子的基因调控;2007-2020: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癌症研究工作。

  根据上述单位信息、研究方向和毕业时间,最终我们在生命科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了一条比较符合的论文记录[5]:http://www.slas.ac.cn/cp_pub.php

  在知网同样可以查到类似文章信息:https://www.cnki.net

  而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生毕业情况表中其毕业去向为:http://www.sippe.ac.cn/jypy/yjspy/yjsbyqk/

  此时我们任然不能肯定其为杀生丸本尊成果,为避免误伤,我们继续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官网中进行检索,并发现了如下信息:https://search.library.wisc.edu/catalog/9910044366202121Drosphila zinc finger protein schnurri recruits multiple transcriptional corepressors to repress transcriptionC**, Y*, 1976-Thesis (Ph.D.)--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7.

  https://jhu.pure.elsevier.com/en/persons/yi-cai/publications/Y* C**Research AssociateSchool of Medicine2009The Drosophila Smad cofactor Schnurri engages in redundant and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with multiple corepressors

  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35214625600C**, Y*归属机构: The Sidney Kimmel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Baltimore, United States

  A novel epigenetic modulating agent sensitizes pancreatic cells to a chemotherapy agentAbout the Authors...Y* C**Roles Data curation, Methodology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Oncolog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现在,真相大白,我们终于可以肯定的说,杀生丸就是上面反复提到的这位C** Y*了。那么他的科研论文,或者说学术水平到底如何呢?

  对此有两位知友点评道:Elsevier上收录的论文15篇,大多挂名,一作只有2篇,一篇2014 Oncogene影响因子8.4,另一篇2017 Genome Research影响因子12.3。h指数只有10,国内青椒比他强的一抓一大把,考虑到杀生丸毕业工作13年只发了2篇一作,这种文章水平的确不怎么样。

  他博士毕业从09年到现在就2篇一作也太惨了,一篇genome research一篇oncogene,oncogene还抵不上他说的二流期刊Cancer research…如果说都是临床文章就罢了,两个都是基础癌症研究…所以他知乎上的文章看看可以,但是不要太过相信,当JC看可以,真把他的话当“圣经“那可就不太行。

  正文至此告一段落,这里放一个知友友情提供的信息:杀生丸的领英截图

  原来,杀生丸在领英Linkedin的简历中同样矫称自己为“D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这又要如何解释呢?难道领英的认证输出格式也和知乎有一样的问题?

  其实UW-Madison的生物相关专业虽然比JHU差得不止一星半点,但也还算拿得出手,杀生丸如此羞于展示自己在UW-Madison取得的博士学位,看来其对JHU博士的执念可谓深不可测,如果说这只是为了在网络上秀优越倒也罢了,知乎上编学历装X的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但用这个鸡贼的认证有意误导向他咨询的患者就过了,甚至可以说是欺诈,在这里给所有向他咨询的患者提个醒吧:

  杀生丸至迟于去年开始组建由自己控制的癌症患者QQ群[6],并冠之以青龙军团[7]、玄武军团[8]、朱雀军团[9]、樱花军团[10]、莲花军团[11]、菊花军团[12]、茉莉军团[13]等名号,任命一些死忠粉作为QQ群管理员,并将这些通过了磨合见习的“军团长”纳入更隐秘的微信群[6]——12军团长联席会议[14]进行管理。除此之外,他还设置严格的入群筛选、实名认证以及封杀措施[6],这对患者是极具威慑力的。由于多数癌症患者在现有科技水平下其实可以说是“无药可医”,他们无论是从情感上社交上还是现实利益上考虑都严重依赖病友圈子,因此杀生丸的威胁使得即使有患者不满也不敢去选择声张。

  另外,根据杀生丸在多篇文章中的自陈,早在去年组建各大军团之前,他就已经至少“看了几百份国内癌症患者的测序报告”(如下图所示),加上其发布的近两千篇文章中包含大量他精选出来的咨询患者病例解读分析(据某匿名用户透露其中很多关于患者咨询的案例文章已被杀删除),故其实际咨询量很可能达到了千人以上。发布于 2019-04-10

  最后,再引用几段其他知友的评论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一个植物遗传学硕士、威斯康星大学昆虫遗传学博士(PHD),并非医学博士(MD),未接受过医学及药学专业训练,未取得中国、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执业医师」资格,不具备美国「遗传咨询师」或「医学基因和基因组学专家」等专业资质,其提倡的癌症/肺炎治疗方案也遭到了王医生等多位专业人士质疑批评,仅仅因为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工作,就将自己认证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遗传学博士」,并在网上开展癌症和遗传病治疗的付费咨询(标准每小时60-100美元),而参与咨询的患者数量可能已达到2000人。那么上述行为(在美国)是否属于非法行医?(在美国)是否涉嫌违规收集生物信息及患者隐私?(在美国)是否构成犯罪?另外,他为什么会在拉黑质疑者之后删除个人简介中的咨询收费须知、联系邮箱以及居住地,还修改认证信息,并连删至少300篇文章?这些被删除的文章和被保留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什么样的「救世主」会在贬低国内医生医术及诊疗水平的同时,却鼓励国内患者去找论文发得多看起来厉害的外国专家当临床试验小白鼠?

  他本人能解答一定程度的理论性问题,但没有证据受过特别深入的系统药学专业研究训练,他在用药方面的一些言论非常激进,甚至可能存在事实误导,那这对患者来说有什么影响?因为美国对行医行为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行医资格基础上具备临床经验且得到伦理协会认证,如果被发现无证行医荐药给患者,可能会付出巨大代价。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杀生丸具备行医资格,也称不上“医生”,他只是一位高校Research Associate。

  我们可以做什么?杀生丸博士是不是学历造假?挂人是不对的,正确操作是把他的言论保存下来再给JHU写信,让JHU知道他们还有一位深藏不露的“神医”,我相信JHU会给他一个公道的。

  另外问一下,作为长居美国的税收居民,杀生丸通过值乎、微信、支付宝等平台进行有偿咨询荐药后是否需要向IRS如实报税?

  PS: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JHU肿瘤学专业留学生透露,Research Associate约等于国内的技术员,而其肿瘤内科的导师(Attending Doctor)对杀生丸的评价是:“这人感觉是个记者,哪里有新报道了就发表一下意见。”

  PPS:关于杀生丸月薪1600刀的说法出自一匿名用户转载之文章,按理说这样无根无据的网络文章是不足采信的,但诡异的是杀生丸在看到如此一篇高级黑他的文章之后,居然真的以为是在夸他,还欲迎还拒地专门发一条想法说再这么夸他就拉黑,结合杀博士毕业工作13年之后仍然只是一个Research Associate,让人不得不对其收入水平产生怀疑。

  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1.挂人不是目的,这里不提倡挂人,也不直接放真人身份信息。

  2.月薪1600刀只是一个梗,真假勿论,既然杀自己都不否认,我们去计较干嘛?

  3.我发现评论区老是有人来硬杠,说我只贴黑杀的回答,挺杀的专业回答就选择性无视,结果别人问他要链接他又不吭声了,今晚有空就来好好说道说道。所谓“挺杀”,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感情上对杀被挂多少有些同情,所以站出来讲些持平之论,例如谢黄瑞的、Tsy.H的;另一种是感情上对杀在知乎的宣讲比较支持/钦佩,认为杀在知乎的活动整体利大于弊,然而一落到具体问题上面还是在委婉批评杀(这一部分内容占据了其回答的相当篇幅甚至是主要篇幅),例如谢钧的、庞博的、龙鱼的、魏俊年的、233333333333的、Mr.Nine的、Jason Cole的、Ryne的 都是如此。这么多回答翻下来,真正挺杀的专业(人士)回答只有Monday的 和 芦中人的,而且除了煽情和站队之外没有任何专业讨论,所以我不放就叫假装没看到?

  4.本人不像杀博,评论区一概不拉黑不删评,但是我会部分折叠评论,所以那些擅长歪楼、抓不住重点还喜欢来评论区刷版的人自重,我没有义务纵容你破坏评论区的浏览体验。

  5.那些喷我是匿名小人的,大家都知道实名反对杀博被杀粉缠上之后有多麻烦,所以我是不会取匿的,你们爱咋地咋地。

  6.关于杀博是否涉嫌非法行医的问题,在各个提到杀生丸的问题、回答和想法下面都有大量杀粉在那强辩称杀博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些咨询,是在行善,根本不算非法行医,可惜某位癌症患者家属的自述却无意中曝光了杀生丸“咨询”的本质:关注了杀生丸博士...医生建议做基因检测...我做的是医生推荐的一家。知乎鼎鼎有名的杀生丸博士极为推崇一个小公司,但是没有说过名字...杀生丸博士是知乎网友推荐的遗传学博士,著名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常幸运,杀博不但回复了我的咨询,看了我父亲的测序报告还给出了一个方案,奥拉帕尼联合替莫挫安...奥拉帕尼正版药一盒约五万元,拿到药的时候...

  基因检测的点另一位癌症患者家属同样在某评论区同样提到过:以前我咨询过杀生丸,但是他推荐给我的基因检测公司我在天眼查上找不到,我怀疑他是骗子,他就把我拉黑了...还有,我母亲是乳腺癌患者,我在知乎混的也有段时间了,但是杀生丸是我母亲微信朋友圈(一个癌症患者的群)推荐的,在这之前我都没听说过他。我当时还奇怪,我说我母亲一个连微博都不会用的人,怎么会知道知乎的。

  其“咨询”结果受到了一位知情者的严厉批评[15]:有多几个咨询过他的患者,因为临床不认可来咨询我。有些解读完全错误,完全脱离了临床实际,出一些临床不会用的方案,无知的患者以为这就是高。医生不用药,就骂医生无知,连基本的伦理都不懂...

  在另一个案例中,杀的推荐用药方案更是被斥为“谋杀”[16]:之前翻了下他其他文章,还有不少讲肿瘤的...我自己不搞肿瘤,也没做过肿瘤临床,乍看这些文章从理论上还蛮像那么一回事的。但我们实验室有本院的肿瘤内科fellow啊,我把他的文章简单翻译成英文给肿瘤医生看,是一篇他建议一个老年人用CDK4抑制剂+MEK抑制剂的文章,也就是Palbociclib+Selumetinib。用该fellow的话说,“Is he insane? He's damn killing!”再追问了下,大意就是Palbociclib血液毒性太强,老年人很难承受,再加上个又贵又猛的Selumetinib,基本上是试试就逝世。当然了,杀生丸自己没用过药,他哪知道有这些幺蛾子事呢?水平差还不自知。

  收费的问题,杀自己的文章里已经无数次亲自承认过了,但这里还有一个震撼弹:铁证如山,用老婆支付宝账号收钱

  而对于这些“专家”的“方案”,医生们的评价是:明明是我们常规治疗就能治愈的肿瘤(目前无败迹),患者父母硬是弄了一堆测序,找国外专家解读了一些辣眼睛的“精准治疗”方案,在我们面前大秀优越感。感觉就像女文青面对歹徒狂舞防狼术,完全不顾身后其实有个派出所。——微黏王子的想法

  7.有很多朋友建议我向JHU以及中美相关机构举报杀生丸的这些行为,不然光是在知乎揭底没有用。其实呢这些我们都有在做,但是目前还缺失最关键的直接证据——即包括杀生丸收费和开药在内的诊疗过程记录,这个没有患者站出来举证的话很难,因为每一个癌症患者都希望自己能找到某种“被多数医生忽略”的新疗法,网上病急乱投医的韭菜也满地都是,但是最后站出来杠骗子的你见过几个?发布这个回答至少能在网上破除掉杀的神话,可能会有助于患者/家属的醒悟,哪怕只有一个也好,这也是我动笔的初衷之一。

  8.推荐一篇知友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陈英锐:魏则西之死四周年,知乎成了非法行医的乐园?

  9.杀生丸的其他问题:

  (1)杀生丸在此次疫情期间对各种非处方药的鼓吹已经造成了许多患者甚至是未患病群众擅自服药的严重后果,相关实例截图见 谢钧的文章 和 聂三的回答 。

  (2)杀生丸对待求诊患者的言论近乎邪教话术,杀生丸的“恩典与怜悯”全文截图见 Amber的回答 。

  (3)杀生丸在疫情初期提出的几个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除了妥珠单抗其他全部堪称“杀人方案”[17][18],其推荐原文从APP进入杀生丸主页搜索吗替麦考酚酯即可找到。

  (4)杀生丸除了看患者的基因检测报告外,还主动要求获取了大量的检测原始数据,由于他身处海外研究机构且国籍不明,这些数据最后流向完全无法控制,此举极有可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