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成为一个动词

  

  任何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在过去两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艺术成为了一种我们在干净、洁白、明亮的艺术画廊和博物馆里观看的东西。它被塑造得很被动:只是你旅途中另一个拍照留念的景点而已。然而,艺术在其历史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其实都是主动的:它或对我们产生影响,或为我们所用,推动事情发生。即使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艺术都要高于我们。它在你对面的房间看着你,说:“你,走近点。我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不久前,艺术家龙荻、艺术史研究者张宇凌与《如何成为艺术家》译者英尔岛一起做客北京SKP-S RENDEZ-VOUS书店,和读者朋友们一起走近艺术家和杰里·萨尔茨(Jerry Saltz)的世界。以下为活动实录摘编。

  “艺术是个动词”

  张宇凌:因为Jerry有一章的名称就是“艺术是个动词”,今天看到本次活动同名主题,我一下想起来之前看的赵汀阳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发言,他说:“要拒绝名词的诱惑,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名词,无论多好听的名词,而要去成为一个动词。”

  做名词和做动词之间有什么区别?

  赵老师在那段话里,我依稀记得是说不要太在意你身上的名词,无论你是不是一个艺评家,是不是一个艺术家,或你是不是一个好太太、好先生,名词有它的功能,但是不要特别在意,在你肩负着这些名词的同时,你要努力地去做一个动词。

  回看Jerry这一章,他的意思则是说艺术不是静态的,不应该只是放在那里由大家观赏、让大家膜拜的二元关系,艺术在更古老的时候是有功能的,里面的信息跟我们今天在美术馆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张宇凌分享自己的观点

  英尔岛:如何鼓动我们的观者或者艺术小白开始和艺术品互动,而不是只是站在那里很怯懦地看着艺术品呢?

  龙荻:今年3月份的时候有一篇展览的评论里也提到了“艺术是一个动词”,这位艺术家是做装置艺术的,已经去世很久了,展厅地上摆了很多糖,那天我去的时候和朋友一起,拿了糖之后朋友还问我这是可以拿的吗,我说当然可以。

  在闭幕的那一天,Jerry因为要写艺评就又去了一趟,他观察到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人去拿地上的糖,大家都只是很怯地站着看展,后来就有一个女生和她的朋友蹲下开始玩那些糖,把糖果摆出不同的样子,其他观众们发现他们在玩就都慢慢加入了,他当时就非常感动,因为这就是“艺术就是一个动词”的现实意义。

  比起刚才说的大家比较怯懦地跟装置和展品互动,更有人非常怯于如何才能进入艺术领域。

  Jerry在导言中提到了冒充者综合征,这是我特别感同身受的一种现象,我觉得大家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创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现场读者

  起床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开始工作

  张宇凌:我不认识Jerry,但从他从语言的节奏和语气里可以感受到他的朴实。

  有的时候在生活中,我明明已经在给自己打鸡血了,但是自我的鼓励常常没有效果,就像做按摩必须要别人做一样,自己按没有用,在这种时刻翻翻他的书其实会有奇效,当看到他突然跟你说两句赶快去工作,反而我会赶快去工作。

  英尔岛:他有一章写到人要有自己的日程,每天起来的两个小时之内必须开始工作,不管几点起来,午前也好,午后也好,晚上也好,但是你起来的两个小时之内必须做事情,不然一天整个人都垮掉了,精神气儿就不在——我当时看到就觉得应该对我很有用,实践了一下,发现真的是这样,因为我本人的睡眠时间特别长,一起来的时候是需要做事的,不然我又想睡觉了。

  

  张宇凌

  如何踏进艺术的门槛

  英尔岛:对于一些刚入门的艺术鉴赏者,想要欣赏一些艺术却欣赏不来的时候,怎么办?

  龙荻:我觉得你首先得了解这个艺术家,大部分外行或者是入门的人都没有这个意识,尤其是当代艺术,更需要了解它背后的创作理念,当然不喜欢就不喜欢,没人强迫另一个人去喜欢这些东西。

  张宇凌:首先,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对艺术没有兴趣,就没有必要为了附庸风雅去美术馆拍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培养自己的美学鉴赏力或者艺术的水平,不一定必须通过视觉艺术,比如你喜欢做菜,你同样可以把它做到有审美境界的状态。或者也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有关美的事,就像飙车一样可以达到审美境界。

  如果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就应该至少给自己一点接受每个作品的时间,就像Jerry说的,要给观看这个行为足够的专注强度和时间长度,艺术家可能是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做了这件作品,画了这幅画,你一分钟扫过去,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作品的背景就判断不喜欢,是有点对不起艺术家了。

  我还想说,无感和特别讨厌是两件事,有的作品在了解背景和艺术家的前提下,看了10分钟了还是无感,那么就可以pass,因为也不是在做专业批评。但是如果你特别讨厌,感觉很受刺激,这个时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你有反应,你反应如此强烈,在艺术品的刺激下,你当下的反应正是你了解自己的绝佳机会,不妨再多待那么一小段时间,再去了解一下这个作品谁做的,他在什么环境下做的,在反映什么讲述什么,为什么会让你有这么大的反应。

  这个时刻大家可以抓住,至少你会发现你自己很有趣的一部分。我为什么讨厌这个作品,为什么对这个作品有这样极端的反应?就像崔健那句歌词,“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现场照片

  拥抱你所遇到的瓶颈

  英尔岛:绘画创作或者写作创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瓶颈?怎么去克服它,或者怎么去拥抱这个时刻?

  龙荻:我感觉我没有瓶颈,我比较缺的是时间,现在是太忙了,我也有认识的艺术家,毕业了十几年,每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可能他们好多都是这样和自己较劲,也有朋友在创作中会感受到痛苦,想不出来要画什么,或者想不出来怎么画。

  张宇凌:我跟她情况有点类似,在完成了一本书之后,常常会觉得自己有关这方面的知识需要积蓄了,只能写点别的内容再重新充电,积累一些,会觉得在已经写完的这一方面的表达不那么丰沛了。

  我很害怕在写作或者创作的时候,没有什么想要写的时候却硬写,好像有个魔咒,写作者到了写第三本书你必须弄一个什么出来,那个时候对于写作者而言其实是对瓶颈的掩盖。

  

  《如何成为艺术家》实拍图

  没必要去读艺术院校

  观众提问 ?

  怎么看待艺术创作的门槛和自由拥抱艺术之间的冲突?如果这样的冲突是存在的,那么它跟艺术的具体形式有关联吗?

  张宇凌:艺术不是没有门槛,但艺术这扇门是敞开的。

  艺术作为一个领域,跟任何领域一样,比如做蛋糕也有门槛,做蛋糕作为一个领域,其难度并不比艺术这个领域更低,甚至它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回归到Jerry的意思,为什么要做动词,正是说我们要去迈过这道门槛。大家都可以去行动,因为那扇门是敞着的,只是有门槛。

  

  现场照片

  龙荻:Jerry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要成为艺术家,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创作。我有很多朋友都已经是家长,小孩都在学画画,他们都非常想知道小孩要怎么去找个启蒙老师,怎么样才能画得好,但是我觉得重点是先培养创作的兴趣,再去考虑能不能画好。创作是没有门槛的,我们随便拿一根圆珠笔也可以画。

  艺术批评也肯定是有门槛的,虽然说Jerry是一个大学没毕业的人,但他一直都在阅读,一直在看艺术作品。

  英尔岛:这本书里Jerry也写到这些内容。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们艺术创作的机会并不会很多,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地参与到创作里面去。

  

  英尔岛

  艺术批评,还有很长一段路

  观众提问 ?

  国内目前的艺术批评好像大部分都是比较正面的,听不到特别尖锐的声音,目前国外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如果国内继续以只说好话的形式发展,对未来的艺术领域会有哪些不好的影响?

  龙荻:国内批评,基本上大家都是在说好话,国外因为独立评论人比较多,往大了说,是因为他们做媒体是有钱和地位在的,所以说话是有分量的,能用薪水来养活他的评论,但中国现在很难有这个环境。很多艺评人也同时在做策展或者在机构供职,但一旦你既做评论人又当策展人,就会丧失一部分的独立性。

  

  龙荻

  张宇凌:其实就是社会经济问题,比如说Jerry夫妇在给《纽约时报》和《纽约》杂志写艺评,他们的工资足够他们在纽约作为中产阶级生活,而且很充裕很愉快。这样他们就不用再通过策展或者买卖艺术品去赚钱。所以Jerry的老婆不社交,因为她可以不屑地对所有人说,我的idea是我自己的,是完全自由和受到尊重的,她不管你是什么大画家,依然可以觉得一幅画不好。

  但在别的国家可能就不太是这样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深的社会-经济环境造成的结果,我们当然必须尊重头脑里的东西,可以期待逐步出现一个不一样的生态,或者期待一个有分量的身影的出现带来改变。

  

  

  《如何成为艺术家》译者英尔岛为读者签名

  写给所有人的创作生存指南》

  

  [美] 杰里·萨尔茨 著

  英尔岛 译

  世纪文景×湖岸

  淘口令:48¥ CZ3457 716sdnRJ35r¥

  ☆普利策奖文艺批评奖得主、资深艺评人杰里·萨尔茨,写给所有人的创作生存指南

  ☆63条从艺指导,12项实操练习,所有职业/业余的准艺术家/艺术家面临的问题,一本解决!

  ☆田霏宇、曾焱、张宇凌、龙荻、游骁、祝羽捷、Cici项偞婧、辛迪·舍曼、翠西·艾敏、金·戈登等国内外艺术人诚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