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幻片里“超人”的进化
1 科幻片
在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以后,从此,科幻电影迅速发展为好莱坞许多片种中,一个硕果累累的重要片种,科幻主题长盛不衰。
漆黑的电影场内,浩瀚无际的星际空间,孤独的宇宙飞船缓缓驶过。各种造型特异的外星人,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的一大特色,就在富于想象力的新奇场景,为观众带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司空见惯的景象中见到不一样的创新感觉。
若没有这些新奇场景,科幻片的魅力恐怕得打个折扣。观众欣赏着这些经典的科幻大片,欣赏着随场景变换而带来的情节推动力,超现实的视觉效果,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获得新奇刺激的非凡乐趣。
若除开富于相像力的场景,在内容上,科幻片与传统影片大体上还是一致的。比如,《》、《独立日》这类影片,不过就是战争类影片;《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影片是灾难类影片;《星际穿越》、《地心游记》等可归类为探险类的影片;而《大白鲨》、《异形》一类的,则毫无疑问就是惊悚片。
但如果以为科幻片只是换上了新奇场景的传统影片,这样的理解又未免过于简单化。电影界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娱乐圈,但在美国的这个“娱乐圈”里,似乎聚集着一群很认真的思想者,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说他们怎样调侃娱乐,而是认真的思考。在优秀的好莱坞大片中,可以发现娱乐性与思想性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不管是爱情大片还是战争片,科幻片都同样如此。
比如《蜘蛛侠3》甚至比《可尊敬的妓女》更像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电影,而《复仇者联盟4》的结束部分,几乎就是一部哲学反思片。“娱乐圈”这三个字,在好莱坞似乎得要打上个双引号才行。因为,那里面隐藏着一群态度认真的思想者,他们不仅提供娱乐产品,更是提供了思想产品。就仿佛娱乐只是表象,而思想才是内核一样。尽管奇幻的背景是许多科幻片获得成功的重要构成要素,但我们无法忽视的内容,还有影片中的思想性。
2 尼采
除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尼采的超人哲学更是好莱坞科幻片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源泉。
尼采的哲学因为被第三帝国采纳为官方哲学而在政治名声上受沾污了,但其影响一直存在。第二次大战前二十年,就是“五四运动”时期,尼采哲学在中国大热过一阵,之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又再大热一阵。
但尼采哲学在中国的影响有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都是在大热之后不久就冷了下来。“五四运动”之后,是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所取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又是被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所取代。可能是因为“五四时期”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属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关。
尼采在他的名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是这样定义的:“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人类之伟大处,正在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
兽是此岸,超人是彼岸。但此岸如何?彼岸如何?如果人类是要向超人进化的,那么,人作为把此岸和彼岸连结起来的存在,又应该是一根怎样的软索,一座怎样的桥梁?
在好莱坞的科幻片中,像电影《超人》系列、《钢铁侠》系列、《蝙蝠侠》系列、《X战队》系列、及《第五元素》、《阿凡达》等影片中,都有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的思考。
人作为从兽向超人进化的中间阶段,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可能是率先进化成为了超人的,但大部分人,则仍是处在自己原来的状态。像《X战队》就对这一超人与人的混杂存在状态而引发的道德矛盾进行了思考,类似这样的思考,使得在科幻片中,“超人”的主题成了一个独立片种。
3 工具
但超人的超能力从哪里来呢?
既然是科幻片,对这样的能力来源就应该要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尽管是一种幻想的,或超现实的。
在《超人》这部经典中,由克里斯托弗·里夫饰演的超人角色被设定为来自外太空,由人类抚养长大。在影片中,他的超能力并没有设定为与生俱来,而是在一件特殊的装备上,每当遇到危机,他就跑到电话亭里,穿上他的S型紧身衣和斗篷,这以后才能在空中自由飞翔,才可以是力量无比。《》也是遵循这一思路,他的超能力来自他的蜘蛛战衣,没有这件特殊装备,他就是人类中一个普通的分子。
所以,“超人”的含义,首先是装备或工具对人的超越。
在《超人》这部影片中,超人的装备本质上说就是一件阿拉伯飞毯,尽管《蜘蛛侠》中则是对这件阿拉伯飞毯作了一些材料科学的解释,还是一件简单工具。《钢铁侠》的装备与《超人》的战衣相比就现实了许多,也科学了许多。它不是一件简单的来自外星球的飞毯,而是一款人造的智能装备。到了《阿凡达》这部影片,不仅装备智能化了,所谓的阿凡达,实际上就是一款摇控装备的意思。
没有装备的进化,就没有人到超人的进化。进化论告诉我们,兽所以能进化成人而不是进化成另外一种兽,是因为学会了使用工具。尽管但有人提出疑问,鸟会使用树枝筑巢,黑猩猩也会利用树枝引蚂蚁吃,为什么它们没有进化成“人”?这是因为它们虽然能够使用自然的工具,却不能自己制造工具。
黑猩猩可以对树枝进行简单的“加工”,但它们无法把这些简单工具组合成为一种非自然的装备。于是,向“人”的进化就停滞了。猿人作为兽与人之间的过渡,所以能够继续向前进化,是因为猿人能够制造出多样化的石头工具。而且,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工具不是单一的,还能组合成非自然的石斧这样一种装备化的工具。
具有进化价值的不仅是工具的“使用”,还有不断的新工具的发明。如果只会使用,或制造某种单一的工具,那就是一种停滞,意味着进化的停止。人的进化若不想停留在半途上,就必须发明各种新装备,及各种新工具。
工具的重要性,那是毫无疑问的,通过非自然的人造装备获得超能力,这才是“超人”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人进化为超人的必要途径。所以亚里士多德写了《工具论》,培根写了《新工具》。
4 超人的身体
利用工具可以使人的身体超人化吗?
欧美人喜欢健身,这固然有来自古希腊的传统,像《超人》中的克里斯托弗·里夫,《终结者》中的阿诺德·施瓦辛格,他们健硕的体魄是利用工具训练出来的。
有些人喜欢玩极限运动,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尽管这只能是少部分人能玩,而且带有危险性。因为只有超越极限,才能继续进化。
但再健美的身体,终究仍只是人的身体而不是超人的身体。科幻片中是怎样思考超人的身体进化呢?
《终结者》里,阿诺德·施瓦辛格所扮演的杀手角色,是一个半机械半血肉的非自然生物体,影片中称之为生化人。他的身体外部是一层人形的有机体,包裹在内部的骨骼则是一套机械化装备。如果健美或极限运动,都无法创造出超人的身体,那么,超人的身体应该是一架由人创造出来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相结合的机器吗?
还有另外一种思考,《X战警》的片头是有一段是关于进化论的论述,认为情绪的极限激发会触发人的基因产生突变,使普通人的身体拥有了超能力。那么超人的身体,应该由有机体的基因突变而产生吗?这是与机器式不同的另一种超人身体。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拉·梅特里的名作《人是机器》,并非就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比喻,而是西方工业时代的文化基因,把一切都视为机器。
人的身体向机器进化,这已经不是有没有可能的事情。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结合已经走在路上了,比如,断了骨的人,会打一根钢钉在身体里;现在对心脏疾病的治疗,有了搭桥手术;人造膀胱已经有了,器官移植的手术也变得平常。随着机器的进步,从量变到质变,超人的身体不就这样演变出来了?
《透明人》和《超体》等多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通过药物来改变人的基因从而获得超能力的故事,由基因的自然突变进化为超人,这种可能性几乎零。因为在有人出现基因变异的苗头时,其所引起的不适,可能已经被作为疾病治疗了。但通过非自然的药物来促使基因变异,这固然也是一条超越自然极限的途径,但我们似乎不接受这是一条正确的进化之路,主要是涉及到了伦理道德的问题。
所以在体育竞赛中,人们反对兴奋剂,反对类固醇药物,因为在伦理上这样的竞赛已不是人的竞赛,而是超人的竞赛,或药物的竞赛了。但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在开展外骨骼装备研究,这是没有道德问题的,在人向超人的进化中,也肯定是站在正确的方向上。
5 智能超人
超人的大脑将是一个怎样的大脑?
《永无止境》讲述了男主角埃迪因服用药片发挥大脑潜能而成为人生大赢家的故事。这部影片把药物的副作用当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无疑是一种与毒品相类似的药物。有学者预测未来的人会进化成怎样一种样子,以“用进废退”的进化观点为依据,他们认为将来的人类将会是大脑特别发达,四肢逐渐萎缩。
但这一结果大概率不会发生,因为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出,未来的人对自身大脑的使用,不会比现在的人有更高的功能需要。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已经能代替人大脑的不少功能,并早已超越了人的大脑。就如人们常说外国人买菜不会算零钱,只依靠收款机一样。
《杀戮指令》讲述的是一个大脑被植入芯片的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故事。
影片女主角凯瑟琳·米尔斯因治疗瘫痪被植入芯片而成为了一个智能超人,芯片植入大脑后,人所需要用到的记忆的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思考,都交由智能化的芯片来处理。机器人具有不断自我改进的学习能力,这是《杀戮指令》一个令人恐惧的情节点。机器人也在进化中,并成为一个越来越恐怖的嗜血力量。这已经不是幻想,而是实在的现实。现在的智能手机就相当于人的外脑一样,随着未来的发展,芯片植入大脑也是一个必然的研究方向。
这部影片很精妙地反映了好莱坞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大概在他们看来,在人的大脑植里入芯片,与人工心脏是没有两样的。但这在道德上也仍然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手机会被定位,会被控制,如果人大脑在未来的进化就是植入芯片的话,还是有些令人感到恐怖的。
6 马蹬
2019年7月14日,法国国庆阅兵式,企业家弗兰基·萨帕塔(Franky Zapata)踩着他自己发明的飞行滑板飞越香榭丽舍大街上空,惊艳全球。飞行滑板在概念并不新鲜,电影《》里出现过了,是绿魔的重要装备。不同的只是在电影里,飞行滑板只是一块现代版阿拉伯飞毯。而这块真实的飞行滑板,阿拉伯飞毯上增加了两个古代马蹬。
马蹬只是一件小东西,其作用不过是让人在马背上坐得更稳些。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古代中国人有四项伟大发明,但现代西方有学者认为,马蹬的发明是比四大发明还要更伟大的中国发明。
马蹬是东方的发明这一点没有疑问。有人认为马蹬是匈奴人发明的,因为他们更善于骑马;有人认为是鲜卑人发明的,因为现存最早的一对马蹬,是在南北朝时期一个鲜卑化汉人冯素弗墓中发现的。
人有需要才会有创造。依照这一理论,只有不善于骑马的人才有使用马蹬的需要。春秋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一个经典故事,但他的骑兵部队并没有在其余六国中迅速推广开来,秦国的军团仍是以步兵为主。一种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中原没有马的原因。那赵武灵王的马从哪儿来?可见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中原人不善骑马,没有马蹬,赵武灵王的骑兵军种就难以推广开来。
如果是匈奴人发明了马蹬,或者是在那个时候的汉人发明了马蹬,那么在汉匈战争中,匈奴人的骑兵部队就必将会是一支尽善尽美的恐怖力量。但霍去病能够千里追击匈奴,说明匈奴的骑兵部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现在看来,这一弱点恐怕就是没有马蹬。这使得他们可以快速逃跑,但攻击力不足。
正因为有强烈的需要,马蹬才可能是汉族人的发明。西汉墓壁画中的描绘也印证了这一点,不是从一开始就直接发明了马镫,而是先有布马镫,而且是单侧的,以便于上下马。当然,硬马蹬也有可能是冯素弗发明的,至少他墓中那件不起眼的小物件,应是他生前钟爱之物,有特别的意义。而生活在传统游牧地区的人们,仍有不用马鞍马蹬来炫耀骑技的习俗,也可视为这一理论的佐证。骑裸马射箭,这才真正是他们的传统。
但马蹬不外乎就是一件简单的出行用品,为什么要拔高到这么伟大的意义?
7 新动力
我们自然不能认为火的使用使兽进化成为了人。因为动物的心理都是惧怕火的。所以,当能够使用火的时候,曾经的兽已经成为人,而不是在进化成为人的过程当中。考古研究也认为,人从四脚爬行改变为双足直立行走,远早于对火的使用。而直立行走也是人与兽的重大区别,更适于作为人别于兽的标志。
兽是四足行走的。直立行走把动力方式改为两条腿,把人的前肢解放了出来。从而得以腾空出来去创造出一种新文明——使用工具和使用火的文明。所以,人的直立行走实际上是一场动力革命。
动力革命是催生了新的文明。人力是原始人的基本动力。原始人也会豢养野兽,但只是为了获得食物,只有在发明出用牛耕田之后,刀耕火种的以人力为动力的生产方式就被革去。人力不再是唯一依靠,人类告别原始时代,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兽力的利用正是农业文明这一新文明的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被称为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因为这仍只是一架人力机器,仍然是属于农业时代的、以自然力为动力的机器。但詹姆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就不一样了,它被称为工业革命的标志。因为这是一架利用物质在形态改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使之成为非自然的可控动力的动力机器,人获得超越手工动力、兽力、以及其他自然力的装备,进入机器时代。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马蹬在本质上是一件革命性的动力装备。尽管它不能算是一件划时代的发明,但确实可以称之为一件伟大的发明。因为,它让人们可以更自由地控制兽力,从而促进了兽力的更有效的利用。
科幻大片一般都对超人的动力装备都有所表现。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编剧或导演要成为一个发明家。在一个新能源时代,动力装备会带来怎样的革命性的变化,这是很难预计的,我们只是相信,一件新的动力装备的发明,不管它是实用的还是不实用的,这一件新发明就肯定是站在人类向前进化发展位置上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新发明。
西方人一直把发动机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来把握,大概就是要把握着这个道理吧。
8 道德
猿人会怎样看待率先进化成人的曾经的同类?
猿人没有文字,没有记录,我们无从得知在他们的原始的脑袋里,曾经产生过怎样的想法,他们内心有什么感受。也许,他们只能默然无语地接受命运的改变,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率先进化为人类的个体,与他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而以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高于兽的,尽管他们身上仍带着自然的兽性,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兽永远无法具有的人性。
但若有这么一天,真在人身边出现了超越人的新种族,人又会怎样看?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如果你有一种道德,而它是你的特有的道德时,你切不可和其他任何人共有着它”。
猿人怎样看待人这是重要的吗?难道不是人怎么看待猿人更重要?在对待先于自己进化的人,猿人也许会像人对胜过自己的人一样,产生妒忌之情,甚至想方设法压制,因为,那是异类。但经过数百万年之后,人类终于从猿类中胜出。在中西文化传统中,妒忌心都被认为是一种低劣的情感,超越妒忌就如同是超越极限的运动一样,这意识也应该是具有先进性的。
人类应当被超越,而超人遵循的将是与人类不一样的道德。就像人类遵循的,是与兽的世界不一样的道德。当我们说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在指出自己与兽的区别。当我们说自己要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就是要超越自己的自己本能,拥有更大的人性。
在兽的世界里,弱肉强食,所谓“丛林原则”是最基本的道德法则。在人的世界里,就不应当是“丛林原则”的,以应当是以“人道主义”为最基本的道德法则。但在超人的世界里呢?
不过,就如尼采所说的:“人与树是一样的,他越想向光明的高处升长,他的根便越深深地伸入土里,黑暗的深处去,——伸入恶里去”。
于人而言,这里的“恶”,就是自然的属性。因为自然本身,并无善与恶之分,是人把事物分出了善与恶的不同属性。
以此模式,若我们认为超人也同样是与树一样的,越向着光明的高处升长,他的根便越要深深地伸入到土里,这就意味着超人在他的进化中,他的根是要伸入到非自然的人性里。
超人也许是无须接受人的自然的属性,因为他是对人的超越。但他要接受自己身上的人性。而人作为兽和超人之间的那座桥,这座桥的作用就是摆脱人身上的兽性,发现并强化人身上的人性。在超人的文化里,人性,就是他的根要紧抓着的土壤。
许多科幻片中,对超人的道德思考越来越陷于迷惘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外星人的形象越来越被妖魔化,都是硕大的脑袋,萎缩的肢体这么一种形象。大概当年猿类面对着人类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无助感。
在人与超人的关系上,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超人的种族怎样看待人类的种族。就像人类的种族如何看待猿类的种族一样,尽管这当中需要了数百万年的时间。
9 天问一号
《火星救援》是一部科学的写实主义佳作。一位因意外被滞留在火星上的科学家,通过制水和自制肥料种植土豆,在火星上维持了自己的生命直至等到救援队到来。没有不停的打斗场面,没有缠绵的男女情感,只是平平凡凡的生活日常,像换了背景的地球生活,但娓娓道来讲得十分精彩。
自从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人类开始了探索太空之旅。当"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出他历史的一步,就极大地刺激起了好莱坞的太空幻想。《星际迷航》、《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火星任务》等名片,都是极为吸引人的作品。
2020年的国际新闻,新冠疫情是最为吸引眼球的,但进入七月后,接连几则火星新闻,几乎抢过新冠疫情占据了头版。
首先是7月20日,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由日本日本H-IIA火箭从种子岛航天中心成功发射。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7月30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毅力号”火星车由“宇宙神5”型火箭发射升空。
原本,由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天局合作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车也是计划在这年发射升空的。只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使计划受阻,推迟到2022年的秋季。也就是今年的时候,只是不知会不会因为俄乌战争的影响再度推迟。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2017年时就表示,他的公司正在开发新型BFR火箭,并计划用这种火箭在2024年把人类送上火星。到2018年,SpaceX旗下的新型火箭——“重型猎鹰”(Falcon Heavy),就已经从美国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把一辆红色特斯拉跑车送往火星了。而现在,马斯克的星链已经布了几千颗,几乎像太空垃圾一样令人感到头痛。
人们为什么要去探索火星?这些耗资巨大的太空活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是获取太空资源?这样的计算,其实是属于太人类了的吧。人要向超人进化,就不能只站在地球上。既然人是要向着超人进化的,那么,超越地球的约束走向太空,是无可逃避的生存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