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母范文
红楼梦贾母篇1
关键词:独立;尊重;慈爱
贾母是贾府的一家之主,虽年事已高,但她仍在贾府中享有最高的声望,代表着最高的权威,是贾府中一切大事的决策者。她在儿孙中享有如此高的威望,靠的绝不是倚老卖老,若倚老卖老,怎能让众人心服口服,她靠的也不是权谋心计,若权谋心计,怎么能让外人称贾府为仁爱之都。她靠的是自己的智慧,靠她的人间大爱胸怀,靠她独立乐观的高尚品格,靠她尊重一切的美得生命。她虽七八十的高龄,仍用颤颤之躯,支撑着贾府这座大厦。我们抛开诸多论者所定义的完美的老祖母的形象,我将其重新定义为一个懂生活的新女性,抛开特定时期的封建因素,拿贾母的情怀、品味、雅兴、风范等与现代的锋芒女性相比,她也毫不逊色。
首先,贾母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内心也无比强大。在生活方面贾母是独立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奉行养子防老的传统,养儿半生就为父母年老时、生病时,能够昼夜伺候,孤独时能儿孙相伴,承欢膝下,所以儿孙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生活中除去儿孙之外,恐怕再无乐趣可言,这便是一般老年的晚年所想要的生活,若是丧偶的,这种状况就会更加明显。
但贾母的晚年生活却不同,首先贾母做到了生活的独立,贾母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生病时也很少见到贾政及王夫人、贾赦及邢夫人昼夜不舍得伺候,他们一般每天只是来问个好,聊聊天,打打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有这样的描写“贾母笑道:“你舅母和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从这可以看出贾母连日常吃饭也是不要他们非陪着的。贾母把自己的衣食起居、吃穿用度都托付给了贴身丫鬟―鸳鸯,若鸳鸯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丫鬟,那贾母恐怕也难以在生活上能如此省心。贾母是很会培养人的,他的孙女都很出色,他把他调教好的袭人、晴雯给了宝玉,把鸳鸯留在了自己身边,在第四十六回“凤姐听了忙道:“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的,那里就舍得了?”,在第四十七回贾母又重申了鸳鸯的重要作用:“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1]所以鸳鸯甚至不同于贾府一般的一等丫鬟,连王夫人、邢夫人、凤姐也要给她点面子的。贾母亲自培养出这样一个丫鬟,成为自己的贴心的人,自然对儿孙的依赖就减少了很多,日常起居生活可以独立于儿孙之外,这也是她的聪明之处。
其次,贾母在精神生活方面是独立,内心是强大的,她之所以精神独立,内心强大,才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繁琐,命运中的种种转折。每日承欢膝下自然是天伦之乐,可儿孙也都要有自己的生活啊。贾母去世时享年八十三岁,在她的晚年生活中,我们从未看到她抱怨生活的文字,她不抱怨儿孙忙的没时间陪自己,她总是能自己找到娱乐的方式,她虽七八十岁,但并不是老态龙钟,,相反她在晚年依然能够有高雅的品味,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她主动组织了很多的活动,让贾府的上上下下都参与其中,如她提议留下刘姥姥,带她逛逛园子,在清虚观打蘸时,让家中的重女眷都参与,一来在家闷得慌,二来让姑娘们也长长见识。她还组织给宝钗、凤姐过生日。在自己孤独无聊的时候她不会强让儿媳,孙媳来陪,他们不来就独自生闷气。如在第五十回:忽见薛姨妈也来了,说:“好大雪,一日也没过来望候老太太。今日老太太倒不高兴?正该赏雪才是。”贾母笑道;“何曾不高兴了!我找了他们姊妹们去玩了一会子”那天下着大雪,薛姨妈也是中老年人了,外面又冷便没有出去看望老太太,老太太答何曾不高兴,言外之意便是你们不来陪我我当然不高兴,不过我也不是没有你们就不能高兴了。所以,贾母不把自己的精神生活也都依托在这些儿媳身上,她是她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大雪天的跑到园子里,找孙女们玩去了,尽管到那自己插不上话,只在那坐着看,他不是一般的老太太啊。读到此处我甚佩服,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若是一个人无聊了恐怕也难敌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而深陷其中,更何况贾母这个孤独的老人。所以,贾母是个精神生活独立,内心强大的女人,他不把自己的业余生活依赖于任何一个群体,她与老一辈的嬷嬷们,媳妇们,年小的孙女们,丫鬟们,出身不同的人刘姥姥等都能融入其中,打成一片,就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自叹不如啊!
贾母吸引我的另外一个闪光点是她懂得尊重她身边的人,所以她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样一位出身显赫家族,位高权重,富贵一生的一家之主,能做到如此实在难得,这也是她能处理好婆媳关系,及身边众多人关系的重要因素。她尽管威高,但她从不颐指气使的对待身边的人,他对这些小丫头们关爱多余责备,就如袭人所说,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受打骂。如第五十四回写到:“元宵……又说:“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烫的热菜,吃了在唱,”这样的描写有很多,她的关心出自心中的爱,但何尝不是更高层次的对生命的尊重。在带刘姥姥逛大观园时,更体现着他对人持尊重之心的这一人生信条,他并没有因刘姥姥是穷困潦倒的乡下妇而瞧不起她,这也是红楼梦描写中她最开心的一次,当天“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在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那天,并不因身份地位的差别歧视刘姥姥,开心的露出孩童般纯真的笑。贾母尊重儿媳、孙女们,这也是她能处理好婆媳关系的重要原因,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时写道:“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在宝玉摔玉时也有这样一段:“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从这些话我们便可以看出,贾母虽一味的宠爱宝玉,可她并没有剥夺王夫人作为母亲的权利,贾宝玉的事情更多的还是听从王夫人的,“仔细你娘知道”这句,说明贾宝玉还是怕她母亲的,她的事情更多的是做母亲的去决定。又如第四回,薛夫人进京时,“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未及王夫人留贾母就已经发话了,这一方面是贾母热情好客,另一方面是在亲戚面前给足儿媳面子。又如: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贾母又笑道:“凤姐儿也不提我。”对于此事,贾母自己觉得王夫人对于要丫鬟的事情多少是知道点的,贾府名义上是交给王夫人打理的啊,有事肯定会有人先请示她,贾母对于此先都批评了他们,但又没有证据证明王夫人确实知道此事,她随后又道歉,这个道歉就更意味深长了,也是给足儿媳面子,先向长辈薛姨妈解释,责备宝玉不提醒,又责备凤姐不提醒自己,可是贾母心中有气,气儿子们不争气,儿媳只是表面奉承,但她还是在别人面前尊重儿媳。但贾母也不是是非不分的人,私下里又狠狠的教育了邢夫人。贾母从不倚老卖老,她尊重儿孙们的自我空间,如第四十回:贾母向薛姨妈笑道:“咱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着,怕脏了屋子”……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她从不随便在孙女们的屋子里停歇。
独立的人格精神,高雅的生活品味,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生信条,使得贾母的形象形象成为《红楼梦》中的一个亮点成为老一辈的楷模,代表了中国古代老祖母的光辉形象。她的永不过时的高尚品格更值得我们新一代青年借鉴,学会她的从容处事,遇事不惊,心静如水,风轻云淡的生活态度,倘若如此,生活何尝不美好。
参考文献:
红楼梦贾母篇2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主子贾母,是一位慈祥,见多识广而又顾全大局的家长,然而她治家却很是不公道,有例可证,贾琏拈花惹草,凤姐撒泼告状,贾母戏言一句,“男人们都象馋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黛玉暗恋宝玉,身患沉疴重疾,贾母冷言如刀,“算我白疼她了”伤口上撒盐,不归路上加力,同是男女私情,一个淫荡,一个堂正,贾母前护后打,你说她公道不公道。
追根究底,贾母的不公道,首先源于她治家法宝伦理纲常的不公道。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对男人和女人是两个标准。帝王可以有三宫六院,其他人只要财力允许,娶个三妻四妾,天经地义。女人呢,统统“从一而终”。男人殁了老婆,可以续弦再娶,女子亡了丈夫,只能守寡至死。神州舞台只见《十二寡妇征西》之伟戏,难闻《十二鳏夫治国》之弦音。满清慈禧太后算得有本事的女性吧,年轻轻的守了寡,也得守着咸丰的牌位,青丝变白发,少妇变老妪,熬过漫长生涯。至于慈禧有没有象则天武后那样养几个面首,史书无记载,咱不敢妄议,反正就是有此心机,也只能藏着掖着,总不敢象男人一样,名正言顺地招亲续婚。慈禧尚如此,更遑论底层妇人。
不仅是如此,贾母的如此态度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贾母是这个大家族的家长,她要考虑的,还有要维持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百年兴盛,让权势百年不衰,而宝玉和贾琏是这个家族的香火当然要维护,而能让他们贾家兴盛的是薛家,而不是林家。固然她对自己的外孙女疼爱有加,如果林黛玉爱上的是不会动摇他家族的局外人,我想贾母是会成人之美的,而她偏偏爱上的是关系她家族兴旺的重量级人物,贾母当然不可掉以轻心。能帮助贾母实现这一目的的只有薛家,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实力,都是林家所不能相提并论的,贾宝玉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政治联姻。纵使王熙凤再有本事,如果没有幕后贾母的支持,她是无论如何也不敢上演“掉包计”的。
说到底,还是政治权利在幕后指使,那个时代的女子何谈自主,幸福,她们都是那个政治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存天理,灭人欲”存的是男权当道的天理,灭的是女性附庸的人欲。纵观上下几千年,男女不平乃父系社会的通病,而吾国此病尤深。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激进青年将“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改为“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淫者是指追求正当人欲,恋爱婚姻自由,改得有点道理。
红楼梦贾母篇3
王太医所说的感受风寒,即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及外界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寒、发热和咳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统称为感冒。此病因感受的病邪不同、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感受风邪轻重深浅的不同,故在证候表现上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及体虚感冒几大类。贾母的病证属风寒感冒,主要症状为鼻塞声重、打喷嚏、流清涕、喉痒、不渴、无汗、咳嗽、痰多稀薄,甚则恶寒发热,主要为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这是因为风寒外束、内袭肺脏、肺气失宣、卫阳被遏所致,多采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之法,可服用苏叶、杏仁、淡豆豉、荆防、葱白组方的葱豉汤;中成药可服用清瘟解毒丸,以发散风寒、清瘟解毒。食疗可用鲜葱白、淡豆豉、生姜,水煎服;也可用橄榄、葱头、生姜、苏叶,以沸水冲泡代茶饮,饮时可加盐少许。外治可用麻黄、香薷、板蓝根、蒲公英、桔梗共为细末,撒入神阙穴(肚脐),然后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成人用量约3.5克,儿童约1克,一般贴敷1个小时即可揭去;亦可按摩迎香穴,先顺时针揉10-15次,再逆时针揉10-15次,按摩后喝1杯热开水,能有效地治疗鼻塞、鼻流清涕;亦可切三段葱白,放入碗中,以开水浸泡,然后鼻子接近水碗让水蒸气熏鼻3-5分钟。这些验方治疗风寒感冒有效。
除风寒感冒外,另一类为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出、鼻塞涕浊、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舌质红、苔薄黄,这是由于风热上受,首先犯肺,卫气失畅,肺失肃降,伤津灼液所致,治宜用辛凉解表肃肺清热之法,可用银翘散,水煎服;中成药银翘解毒丸就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化裁制成丸剂,起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效,现已提炼制成银翘解毒片,使其疗效更加迅速,可用于风热外感重症。食疗可用金银花、桑叶、淡豆豉、芦根等煎汁,加入粳米煮粥服食,亦有很好的疗效。
第三类即暑湿感冒,多发于夏季,症见头重体倦、胸闷泛恶、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薄腻,这是由于感冒挟暑、湿热熏蒸、津液外泄而身热汗出,热灼津伤而口渴,署邪扰于心胸而致心烦胸闷,治宜清暑利湿,方选香薷饮煎服;中成药可服用藿香正气丸(水),以外散风寒、内祛湿滞,对治疗暑湿感冒有很好的效果。食疗可用鲜藿香煎汁,再以粳米煮粥,空腹食用。
第四类即体虚感冒,多因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外卫不固而感受风邪所致。
气虚感冒可选用参苏饮加减;中成药可服用参苏理肺丸。以散风解热,止嗽化痰;食疗可用苏叶煎汁,与粳米煮粥服食。
血虚感冒治宜采用养血解表之法,方用葱白七味饮加减;食疗可取荔枝肉人黄酒煮之,每次服用1盅。
阴虚感冒治宜采用滋阴解表之法,可选用葳蕤汤加减,以滋阴除烦、祛风解表。
阳虚感冒治宜助阳解表,方选参附再造丸加减,此方发汗解表而不伤正气,扶正而不恋邪。
治疗感冒关键要区分风寒和风热,只有辨别寒热虚实,才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罹患感冒要多注意休息,少活动,发热时要卧床,居室要保持空气清新,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可饮淡茶水、姜糖水,或以梨水、芦根水频饮效果更佳。
红楼梦贾母篇4
文/李文祥
[原诗]
衰病邻新鬼①,狂豪尚故吾②。
棋常先客著③,行不许儿扶。
砚润闲蟾滴④,香残冷鸭炉⑤。
自怜风味在⑥,尚欲泛江湖⑦。
[注释]
①邻新鬼:即临近逝世之意。②狂豪尚故吾:不服老,认为自己还年轻。③棋常先客著:指下棋常获胜。④砚润:砚池有墨汁。闲蟾滴:使蟾滴空闲。蟾滴:即蟾蜍形的砚滴,用其盛水并滴水于砚池的小壶类用具。此句是说因为自己动手研墨,使蟾滴闲了下来。⑤鸭炉:鸭形香熏炉。此句是说因自己常不在屋里待着,故香烧完了也不续,使鸭炉闲置。⑥怜:喜爱。风味:风韵。⑦泛:乘舟。
[赏析]
此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作。诗人说自己年老多病,可能不久于人世了,但是还要振作起精神来,保持年轻的心态,做到生活上自理,乐观地过好晚年的美好时光。所以,诗人用下棋、散步、书法等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平时坚持适度活动健身,还想到江湖中去荡舟垂钓,这充分表现出诗人有着一种年轻人的心境。
正是诗人这年轻的心态、乐观顽强的意志、不被衰老疾病所吓倒的精神,才使诗人得以长寿。身体衰老,而意志不可衰老;情志可致病,同时也可以治病。诗人的乐观向上的心态,说明了他善于养生。注重养生则能延长人的寿命,此诗就告诉了人们这一点。
《红楼梦》贾母高寿九字诀
文/郭庆伟
《红楼梦》里的贾母,人称老祖宗,不见她打拳做气功,吃这液那精,却是精神抖擞,耳聪目明。她的养生之道在哪里呢?贾母的长寿法,其实也简单,适合每一位老人,即“不贪吃、不孤独、不找烦”九个字。
不贪吃贾母平时想吃什么不多吃,贾府有很多山珍海味,美食佳肴,贾母不过略尝尝而已。她爱吃甜烂之物,如莲子羹、各种糕、各种汤之类,吩咐下人去做,只是让大家尝个新,自己吃得极少。倒是刘姥姥带来的瓜果蔬菜,她情有独钟,欢喜得不得了。
不孤独贾母爱与小辈同乐,贾母亲近小辈,因为小辈血气旺,乐事多,这样,她也受到感染,其心情也获得调节,不至于闷出病来。贾母对人心平气和,不爱发脾气,甚至连对宝玉挨打如此大事,也不像王夫人那么呼天抢地,而是先把儿子贾政赶走,一家子又亲亲热热说笑。
不找烦贾母对钱财及权势看得很淡,整部《红楼梦》,只看到凤姐想法捞钱,公子哥儿花钱如流水,以及下人们勾心斗角,从不见贾母大权独揽,事无巨细。贾母一概让凤姐去打理,不自己找烦心,无事一身轻,乐得潇洒!
郑板桥给儿子的养生家书
文/灵灵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郑板桥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人生七十古来稀,郑板桥享年72岁,跳出了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怪圈,历经康、雍、乾三代皇帝,在当时算是高寿之人。
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听说儿子体质虚弱,读书怕苦怕累,很是着急,于是给他在家中的四弟写了一封家书,把自己的养生之道和盘托出,希望儿子终身行之。
家书是这样写的:“来书言吾儿体质虚弱,读书不耐劳苦。功课稍严,则饮食减少;过宽,犹恐荒废学业。则补救之法,唯有养生与力学并行,庶几身躯可保康健,学问可期长进也。”养生之道有五:一、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二、饭后散步,以千步为率。三、默坐有定时,每日于散学后静坐片刻。四、遇事勿恼怒。五、睡后勿思想。
红楼梦贾母篇5
【关键词】刘心武;秦学;《红楼梦》
《红楼梦》以其塑造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使学术界产生了以之为研究对象的“红学”,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很多,如胡适、蔡元培、寿元鹏等人,近年来,刘心武对《红楼梦》中“秦学”的研究别具一格。
一、刘心武的“秦学”要旨
刘心武指出《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神秘的作品,在于它暗示了康、乾、雍三朝的政治时局,《红楼梦》里主要的人和事都能在康雍乾三朝找到影子。有一位人物是联系这些人和事的关键,那就是秦可卿,她是破解《红楼梦》秘密的总钥匙,刘心武对《红楼梦》的揭秘,就从探究秦可卿这个人物开始。
缘何以秦可卿为研究对象?刘心武认为,秦可卿是《红楼梦》中最大的谜,这个谜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个小小营缮郎抱养来的女儿,如何成为贾母口中“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第二,嫁入贾府的秦可卿为何如同鱼游春水般悠然自得且深得人心?第三,秦可卿死后,何以用得上被贾政称为“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一上等杉木也就是了”的樯木棺材?第四,秦可卿卧室的古怪描写,就连秦可卿也都说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
以上便是刘心武先生的“秦学”要旨。刘心武对《红楼梦》的揭秘就是从秦可卿这一人物着手的。
二、刘心武对秦可卿的探究
(一)秦可卿的出身
原著第八回末一节补叙写道:“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营缮郎只不过是一个品级低微的小官,但正是在这样小官人家的女儿,却嫁入贾家,成为宁国府的长孙媳妇,打理着全府上下几百号人,还受到贾家上下一致赞叹。《红楼梦》第五回对秦可卿出场的交代:“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贾母作为贾家最高统治者,看重门第出身,所以看来秦可卿有可能是某个与贾家“素有瓜葛”的豪门贵胄的遗孤。贾府念及旧情,再加上秦可卿本就长的“形容袅娜”,遂嫁入权势熏天的贾府。
刘心武先生从秦可卿卧室的描写看出秦可卿出身大有来头。原著中描述:“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刘心武断言:“它绝不仅仅是隐喻秦可卿生活很奢靡,它实际上应该是影射秦可卿的血统就高贵到是帝王家的公主的地步。”其实作者对秦可卿卧室的种种描述,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显示宁国府生活奢靡。正如原著中的说的“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二)秦可卿的生存状态
秦可卿最后又怎么会沦落到养生堂成为弃婴,又怎么到了贾府,她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七回回前评提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元春出资做三天平安法事选在五月初三,恰为废太子生日。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听说要将他再次罢免,圈禁,妻妾中有一人即将临盆,为了不让这个孩子一出身就成为囚徒,因此便通过各种方法将她偷运出去,送往贾家藏养,也就是送到了江南曹家藏养。说他是由小吏秦业养大的这只是一个幌子,其实是由贾府养大的。正因为是这样,贾府上下才非常重视秦可卿,才能嫁与贾蓉做正妻,由此可见秦可卿在贾府的地位非同一般。
(三)秦可卿之死
秦可卿之死,是一个谜。刘心武先生认为秦可卿之死是由于政治斗争失败而不得不上吊自杀。刘心武先生认为秦可卿的原型就是废太子的女儿,并且刘心武猜测秦可卿最后之死是因为元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密,透露了秦可卿的真实身份,皇帝赐死了秦可卿,被藏于贾府的她只好自缢身亡,来保全贾府。刘心武抓住《红楼梦》“张太医论疾细穷源”一回中张友士开出的一张药方大做文章。将药方的那头十个字“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用索隐式的拆字法,谐音法断为两句分读,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判断皇室夺权最终失败后让秦可卿在她自小寄养长大的贾府自尽。
(四)秦可卿是破解《红楼梦》秘密的总钥匙
刘心武认为秦可卿这一神秘人物是破解《红楼梦》秘密的总钥匙,在她身上,隐藏着《红楼梦》的巨大秘密。刘心武通过对秦可卿的探究得出了“秦可卿抱养之谜”、“秦可卿出身之谜”、“秦可卿被告发之谜”等。从秦可卿着手,刘心武先生探究出了秦可卿是康熙太子允的女儿。从她这里就破解出了《红楼梦》是暗示康雍乾三朝政治格局的书,作者曹雪芹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其紧密相连,曹雪芹把自己家族经历的事件和印象中的人物,一一展现在了《红楼梦》里,《红楼梦》里主要的人物和事件,都能在康、雍、乾找到影子,书中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贾元春就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
三、刘心武的“秦学”是否可靠
刘心武从秦可卿在贾府得到的待遇得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并破解出秦可卿实为金枝玉叶,这一观点是否可靠呢?秦可卿“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丝毫不亚于其他媳妇,嫁与贾蓉做媳妇完全高攀得上,不是不可想象的。秦可卿之弟秦钟来到贾府,在王熙凤眼中竟把宝玉比下去了。贾母称秦可卿为“重孙中第一得意之人”,这可以从书中第五回说到的“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由此可知贾母为何喜欢秦可卿,而且在重孙中比起,秦可卿确实算是第一优秀之人,而且贾母说的是“乃重孙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后面的重孙媳妇中也可能还有第二个得意之人,并非只有秦可卿一个。就秦可卿金枝玉叶一说,沈治钧在《红楼梦学刊》中说到:“所谓公主和曹妃,没有任何的历史凭据,纯属子虚乌有。”可见对于秦可卿的出身还有待商榷。
秦可卿之死是否是死于政治病呢?秦可卿之死是寓意红楼人物命运的不幸与诡谲,是悲剧的开始。秦可卿嫁入贾府,受到了贾府上下的尊重,还受到贾母的高度赞扬,她的生活状态是很好的。然而却早早的因病死去,从秦可卿的命运可以看出红楼人物的悲剧命运。例如本应嫁与宝玉的黛玉被“调包计”所害抑郁而死,平时耀武扬威的王熙凤大权旁落郁郁而死,心性高洁的妙玉坠入风尘,宝玉出家为僧......
以上看来,刘心武的“秦学”并不可靠,但是我们也不能全部否定。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刘心武先生的探究成果,毕竟他破解《红楼梦》有着他自己的看法与破解的方法,他揭秘红楼人物的命运结局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参考文献】
[1]刘心武.刘心武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3]刘心武.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J].红楼梦学刊,1992(2).
[4]刘心武.刘心武揭谜《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红楼梦贾母篇6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尊贵的长辈们更是讲究诸多,不要说烹茶、饮茶的用具追求奢华,所饮茶类也要显示出名门望族的身份,以不失高贵的地位,彰显贵族之家的风范。据统计,《红楼梦》全书270余处写到茶字。 其中文中提到的“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等,均为古代朝庭贡茶。可见贾府的地位之高,连日常小饮都和皇宫不相上下。
小说第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当妙玉捧茶给贾母时,贾母初以为是“六安茶”而不吃,当被告知为“老君眉”后才吃。明人屠隆《考余事》中曾列出最为当时人称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六安茶”列为六品之一,以茶香醇厚而著称于世。在《红楼梦》诞生时代,“六安茶”与西湖龙井茶同属天下名茶,为珍贵的贡茶,属于不发酵的绿茶类。而“老君眉”为岳阳洞庭君山所产的“君山银针茶” ,属于轻微发酵茶中的黄茶类。贾母不爱吃“六安茶”,而喜欢“老君眉”,首先是因为日常生活习惯所致。贾府在北方,而北方居民多喜饮花茶类和发酵茶类。贾母方才吃了酒肉,而茶叶功效中就有醒酒去肥腻之效,加上贾母年事已高,脾胃虚弱,饮滋味醇和的茶较为适合。因为发酵茶的去腻消食功效要好于不发酵茶;其次是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
茶具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大有非名器不饮之嫌。比如在王夫人的正室里,茗碗瓶花俱备;在贾母的花厅上,摆着洋漆茶盘,里面放着旧窑什锦小茶杯;而妙玉用的绿玉斗精巧雅致,更不同一般。在“品茶栊翠庵”中,对茶具的描写尤为详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里所说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及脱胎填白盖碗都是明代成化年间官窑所产的青瓷茶具,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为清代福州所产的“雕填”品种的名贵漆器茶具。
《红楼梦》中妙玉论茶道有一段精彩的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通过这些关于水的描述给人以更多的烹茶用水的知识,同时也表现了曹雪芹在茶道方面的深厚修养。
名茶、好水、美器均已齐备,然而“烹”和“沏”也不能忽略。在小说中妙玉的沏茶用水也多有详述。在给贾母沏茶时,她用贮水得法的隔年雨水烹了茶来;在给宝钗、黛玉等人沏茶时,她却亲自到风炉上扇沸了水沏,而且用的还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说明了她已完全掌握了用多高的水温,用什么样的水来沏怎样的茶。茶已沏好,待众人品饮之时,妙玉也有名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借助妙玉的茶道展示,我们也不难看出曹雪芹对茶道的圆熟与独到。
《红楼梦》之外的古典小说中写到茶、饮茶,大多显得空泛,谈不上高雅的“茶道”, 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完全不能与《红楼梦》同日而语。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茶祭祀和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红楼梦》所写茶事活动,都是为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服务的。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饮茶表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饮茶中看人物的知识和修养。
红楼梦贾母篇7
摘要: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方面。人物形象深刻生动,语言简洁传神。本文从称谓、语言、文化、人物性格等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两篇译文做对比赏析。
关键词:红楼梦;霍克思;杨宪益;称谓;文化环境
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给红楼梦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译者所处文化环境的和对红楼梦本文理解程度的不同,译文风格也大有不同。本文本文从称谓、语言、文化、人物性格等方面对比赏析了红楼梦第三回霍克思译文和杨宪益译文的优胜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两篇译文做了对比赏析。
1.称谓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既精彩又复杂。由于文化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称谓的表达上并不完全对应,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往往比较笼统。所以霍克思和杨宪益对称谓语的翻译也有不同程度的把握。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
(1)贾母笑道:“你不认识她。”
在这句话中,杨宪益将贾母译为The Lady Dowager,而霍克思译为Grandmother Jia。贾母在荣国府中地位尊贵,是荣国府中的至尊。Dowager被解释为:“(有威严的)富裕的年长贵妇,雍容华贵的老妇人”与贾母在荣国府地位相吻合。杨宪益的翻译考虑到了红楼梦原文的语境,将人物的身份地位考虑在内,有助于英语读者充分体会和理解“贾母”这个人物形象。霍克思却将“贾母”直译了,Grandmother Jia 这个称谓只反应了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却没能反应出贾母无尚的权利和尊贵的地位。所以杨译胜于霍克思译文。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
霍克思译文: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she is more like a Jia.
杨宪益译文: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血缘关系的远近分明."嫡亲":只有自己儿子的子女才算嫡亲,女儿的子女只能算是外戚,不算是一家人.王熙凤的这句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分明的宗法关系。在英语中,孙女和外孙女都是granddaughter,这个嫡亲的翻译增加了难度。霍克思译为"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虽然翻译出了字面意思,却没反映出王熙凤此句话对贾母的讨好之意。而杨宪益的译文看似对林家有点不恭,但却讨好了贾母.准确翻译出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语言“笑道”的翻译赏析
(1)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
(2)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3)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霍克思译:“Fancy changing……”Grandmother Jia chided indulgently……
Having completed his survey,Baoyu gave a laugh:“I have seen this cousin before.”
“nonsense!”said Grandmither Jia .“How could you possibly have done?”
杨宪益译:With a smile at Baoyu,the Lady Dawager scolded,“Fancy changing……”
“Ive met this cousin before,” he declared at the end of his scrutiny.
“Youre talking nonsense again,” said his grandmother,laughing,…..
以以上例句中的3个笑道为例,在(1)中,霍克思只翻译了“道”没翻译“笑”,翻译“道”用了这样的词语chided indulgently。贾母责怪宝玉客未见就脱了衣赏。从原文中可以看出,贾母对宝玉宠爱有加,此处的责怪并非真正的责怪,而带有溺爱的口气。译文中的indulgently恰好表达了这种意思。杨宪益译文着重点在“道”,用“scolded”表达出了责怪的意思,而“笑”用了With a smile这样的介词短语来补充说明。(2)中,霍克思可能认为原文语境重点落在“笑”,没有把“道”翻译出来。杨宪益为了体现宝玉说话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强调的语气,将笑道译为declared,我认为很恰当。在(3)中霍克思没有翻译“笑”,把“道”均译为said,杨宪益译文翻译了“笑”也翻译了“道”。
3.其他例句翻译赏析
(1)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
霍克思译:On the day her arrival in the capital……,
杨宪益译:To return to Tai-yu. When she disembarked……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静态语言,多用名词介词,而汉语是动态语言,多用动词。在翻译时应注意动静的转变。由于两位译者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对英语把握程度的不同。在第回第一句话中,霍克思用了介词短语来翻译,简单明了并且地道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杨宪益在这点上则没有考虑到英语的用词习惯,用了动词return。
(2)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霍克思译:“Oh dear!Im late,”said the voice.“Ive missed the Arrival of our guest.”
杨宪益译文:.”Im late in greeting our guest from afar!”
霍克思的译文“Oh dear!Im late,”将人物说话的语气翻译出来,把王熙凤那种胆大泼辣的形象生动的呈现给出来,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原文所塑造的深刻且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杨宪益的译文则稍显生硬平淡,无法读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结语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霍克思的译文优雅、生动、活泼,因母语是英语,译文语言地道。杨宪益的译文准确,对原文理解透彻,成功的传递了中国文学和文化。对比两篇译文,霍克思没有杨宪益对中国文化理解深刻,而杨宪益没有霍克思的语言地道生动。总之,两篇译文都各有千秋。译者都表现出了超强的实力和丰富的文学知识。(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128)
参考文献:
[1] Cao,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Trans.David Hawkes.London:Penguin,1973.
[2] 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北京:中国书店.2005.
[4]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 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红楼梦贾母篇8
关键词:红楼梦,经学
红楼梦自面世以来,经多家解说,多家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做红学,红学有新、旧红学之分,旧红学主要有评说派,其代表为周春、徐凤仪、陈毓罴等;有索隐派,其代表为王梦阮、蔡元培等;有考证派,其代表为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还有文学思想派,其中以索引派和考证派影响较大。现在,红学研究的内容愈来愈广泛,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现学”“脂学”“版本学”还有“探佚学”,被称为红学的“四大支柱”。还有红学家把红学分为“曹学(外学)”和“红学(内学)”。
评论家一致认为《红楼梦》包含了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儒、佛、道思想都有所体现,“单是命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一个伟大的作家,其思想必定是齐各家之精华。曹雪芹,正是集各家先进思想于一身的作家。曹雪芹与中国古代众多文人一样,儒家经学思想在他的思想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 红楼诗词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主题曲《好了歌》,很多评论家认为《好了歌》反映的是道家虚无主义思想:人们热衷追求功名利禄、妻贤子孝的理想,都是空幻捉摸不定的,人类的欲望、悲欢、荣辱兴衰都是毫无意义的。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佛家思想的反映,认为“了”,出家及出路。我认为,这是儒家思想的脚注,《好了歌》是曹雪芹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看似消极的批判,实际上却深刻的反应出作者的期望,具有它的真正价值。《好了歌》是一首批判现实社会堕落的悲歌、是一首慨叹伦理道德文明的挽歌。
《好了歌》第一二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众多追求功名利禄者的真实写照,这与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思想不谋而合。
《好了歌》体现出了儒家经学思想之孝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从这几句诗中作者对世人无以为报父母之心的质问?可以看到作者赞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顺。在中国对孝最为推崇,在汉代,国家官员是通过“举孝廉”的方法来选拔的。到清代时,对考取的举人,仍用孝廉公称呼,这是沿用汉代的习俗。
二.红楼梦名物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出现了女娲石,石上有偈语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②这块顽石就是书中的贾宝玉,也是生活中的曹雪芹,他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的趣味,在全书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迷离倘恍的寓言世界,借人们都烂熟于心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出一块顽石幻化入人世间的故事。当作者在人生的旅途已走过大半之时、从“温柔富贵之乡,烟柳繁华之地”走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③的地步以及自己对这个家族深感绝望“补天无力”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已涌动着一股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能兼济天下,只能独善其身,这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贾雨村在进京前吟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④这是比喻美好的东西没有被发现。其中的“善价”、“时机”是当官做宰的代名词,这和中国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不谋而合。这种思想曾被批判为“孔老二的读书做官论”,由此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
《红楼梦》中人物、事物名称,富含深意,作者精心安排的。书中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名物是一种隐喻,如太虚仙境茶是“千红一窟”,酒是“万艳同杯”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同名词,暗喻《红楼梦》中的好女儿悲惨的命运。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是假托神人之意,预决吉凶,告知政事。谶书是占验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⑤《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一回中,元春差人送来灯谜,谜面: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身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迎春作算盘,探春作风筝,惜春所作海灯。“贾政内心便是一沉,大元宵佳节的,都作些不祥之物,令人心里怎么也不痛快。”⑥殊不知这些都预示了贾家四位小姐的命运,贾元春像爆竹一样散了,迎春与家人阴阳两隔,探春远嫁他乡,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作者运用谶语的这种写法,多多少少的反映出作者受经学的影响。
三. 红楼梦言语思想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内容所透露出来的经学意识比比皆是。经学思想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写到,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顽石,一僧一道答应它道:“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⑦一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就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原来“诗礼,即圣门文教的简词,此指曹氏宗族门风的文化品格。
《红楼梦》第三回写到: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本回稍后内容,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则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⑧短短的时间内,黛玉的回答截然不同。评论家把黛玉的前后回答解说成是黛玉寄人篱下,不得不委曲求全。这也表现出贾母的思想取向,贾母的思想是占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家正统思想,统治阶级要求她怎么做,她就怎么做,一言一行,都遵照规矩行事。而贾母在这的话语则是表现出她要求自家的女孩内敛含蓄,可以说,封建社会的大部分女性都失去了自我,这样的个性积累下来,就形成了我们民族内敛的性格。黛玉可谓聪颖机灵,很会看眼色,真是孺子可教。贾母对黛玉当然不薄了。
而贾政对待儒家文化则是提倡“经世致用”,第九回说道:‘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⑨表明贾政强调学会儒家的为人处世最要紧的。
总之,《红楼梦》从方方面面透露出经学思想的气息。《红楼梦》中的人名,事物名,诗词,娱乐项目等,都带有经学观念的印记。只要细心体会,都能看到《红楼梦》中的经学思想。我是一个《红楼梦》迷,却不能领悟《红楼梦》的精髓,只是鹦鹉学舌而已。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正。
注解:
① 鲁迅《集外集拾遗? 绛洞花主》小引,第1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②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页。
③ 《挽曹雪芹诗》敦诚。
④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3页。
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总纂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出版。
⑥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69页。
⑦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4页。
⑧ 《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0页。
⑨ 《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