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守”艺人!巧手传承,历久弥新!
伴随着舞蹈《丽人行》优雅的谢幕,由汤沟酒业主办、江苏城市频道承办的“汤沟国藏 致敬守艺人”活动在南京市栖霞区尧化门金地广场正式开启。活动现场邀请到三位重量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传递中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我国面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期《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就对捏面人有所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可供食用,谓之“果食”。几千年来,面塑作为传统节日中馈赠和装饰的信物,是研究民俗、考古和雕塑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市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立洋老师不仅带来了各色精致的面塑成品,也邀请现场观众亲自体验。在匠人们灵巧的双手中,“面”仿佛被注入生命,变化出栩栩如生的造型。多年来,郭老师积极参与社会文艺和非遗展演活动,为推介面塑手工技艺、保护优秀的民间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秦淮灯彩是南京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自明清以来由宫廷走向民间,为百姓们雅俗共赏。秦淮风光盛景,华灯初上,游人如织,水色荡漾,灯火倒影,一派繁荣欢闹、吉庆祥乐之景,这是属于金陵城的独特情怀。
活动现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红老师亲自介绍了制作彩灯的过程,曹老师5岁开始跟随爷爷学做花灯,长大后受父亲教导学做秦淮灯彩,传承着曹氏纸扎的百年工艺。造型样式丰富,色彩淡雅水韵,这份独具江南特色的手艺也在一代代巧手人的传承下不断发扬光大。
“旗装丽女显窈窕,地仰天倾山水娇。”旗袍是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被当代国际服装界誉为“东方女装”的代表,是我国悠久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季月琴老师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服饰技艺及文化的传承,带领团队成功复制十多项已经消失的手工制作技艺。在活动现场,季老师也邀请观众,近距离体会这份“古法传承”的精湛技艺。
汤沟国藏,致敬守艺人!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的脚步不会停歇,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积极学习非遗文化,传播非遗文化,让这些历久弥新的艺术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以上内容由客户提供,不代表本栏目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