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女性的贞操被过度强调?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导致了这样

  事实上,我很少谈论性别话题。但是前段时间讨论了一个有关于“女性的贞操应该被放在阴道/脑子里?”的辩题。

  而大部分的观点一致认为:贞操这玩意儿,在现代社会就不该存在。

  我是怎么想的呢?

  先下结论:贞操是曾经生力不发达的时期女性跳出群婚形式的不堪和屈辱的自救手段,是女性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其基因的保护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但是也在之后无数次地把女性推下了野蛮的父权压迫的泥沼中。

  在原始社会的时代,人类对于两性关系的认知十分的懵懂,他们不懂性行为的意义,对性行为不感到羞耻。他们结群而居,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群婚杂交,这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由于没有限制群婚杂交,在长期的人口繁衍生产过程中,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女性意识到父母辈和子女辈发生性关系之后所生的后一代有明显的生理缺陷和精神缺陷。之后又发现实行进一步限制血亲性交的集团人种要比那些依然实行血缘婚姻的集团人种要强壮的多,于是组建产生了乱伦禁忌。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革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剩余的野兽被人们驯养,由此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在群婚期间出现的个别存在的不稳定成对配偶之间,就开始交换食物和其他劳动产品。这种交换关系同时也成了经济的、社会的关系,它成为稳定和巩固性关系的手段。于是,最初的婚姻开始形成。

  随着女性对于生育观念的贡献,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群婚形式对于女性成为了一种负担,同时她们也感到屈辱与不堪。于是她们迫切的开始要求保持贞操,以此解救自己。

  但是后来它变了。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在社会劳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强,而女性在社会劳动中逐渐被排除在外。同时也由于社会道德观念的不断发展,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

  此时夫妻家庭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子女血统的纯洁。确定子女出自一定的父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求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同时这个时候夫妻关系存在以下特点:

  1. 男女平等。这时候的贞操并不单指女性,而是指一种契约关系。即一方将劳动生产所得如约贡献于家庭,另一方也将如约保持性行为的纯洁性。

  2. 夫妻关系较为稳定。除特殊原因外,一般都发展为终身的夫妻关系,要求双方对于对方都要保持贞洁。

  但是从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贞操逐渐的成为了全社会对于女性一种物化,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的体现。

  虽然从周朝开始,贞操就概念就一直存在了,但那时并没有那么恐怖残忍,而自宋朝开始,准确的说是理学的兴起后,妇女所受到的迫害才日益加深。宋之前的朝代,女子二嫁乃至三嫁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人会过多批评什么。在汉朝,汉武帝刘彻的母亲孝景皇后王娡在嫁给汉景帝刘启之前就嫁过人了,而且还生下一女。

  此外,在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被迫休离回家后,便有其他男子上门提亲,只不过是她自己不愿嫁,最后“举身赴清池”。可见,当时的社会并不看低嫁过人的女子,仍然愿意将其娶回家。

  不过,汉代时,大儒董仲舒开始提倡“三纲五常”,还出现了两本对后代女性影响深远的书,一是刘向的《列女传》,一是班昭的《女诫》,这都表达了“男尊女卑”以及希望女子守贞操。

  从这时候开始,贞操就变味了。?

  明代更加崇尚儒学,对理学也更加推崇,“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相夫教子、守节这些观念更加的强化,并且还更加的官方化。明太祖朱元璋就尤其强调男女有别,禁止男女混杂,以免败坏风俗。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有“三寸金莲”裹小脚也是在这时期强调的,还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这几点有男尊女卑的原因在:为了迎合男性审美以及让妻子更好的相夫教子。

  

  我为什么要在之前讲贞操的起源呢?因为我要告诉大家贞操从何而来,贞操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所以接下来我还要再提出一个暴论:如此的贞操,不仅不应该存在于阴道之中,如此的贞操,如今应该不要了。

  曾经女性的自救手段,如今已经成为了对于女性最大的压迫。我见识浅薄,提不出什么有用的意见。但我深知如此发展下去,对于女性的物化,对与女性的压迫以及对于整个人类两性文化的发展,都是一种莫大的阻力。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贞操这个束缚女性人身和精神自由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变得“深入人心”的,虽然我参考的材料不多,但对于古代妇女受贞洁观的束缚问题,仅从中也可窥得一斑。

  其实,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古代史,有半部是妇女的受难史。

  因此,由衷的庆幸:我们生活在开明的现代,尽管女性在某些情况还是会受到歧视,但与古代相比,我们敢于奋起斗争,为男女平等而战,妇女受贞操观的影响也在渐渐变淡,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所谓“以史为鉴”,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关注公众号【小洪书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