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辽宁卷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版)

  第2023高考辽宁卷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word版)

  辽宁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察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招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

  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

  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表1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D.争取在华利益

  8.图1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

  图1

  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9.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A.平衡地区差异B.调整工业结构C.应对朝鲜战争D.恢复国民经济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2.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

  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A.王权的衰落B.对自然的崇拜C.文字的发展D.对科学的探索

  13.图2为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

  图2

  该图中领地变化体现出法兰西

  A.民族国家形成B.封建社会衰落

  C.诸侯势力扩大D.王权不断加强

  14.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1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A.贵族传统的延续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D.政府职能的护大

  16.表21980~2023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

  组织名称时间

  1980年

  1990年

  2023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5.7%

  6.3%

  4.8%

  中非共同体

  1.4%

  1.4%

  0.9%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9.6%

  8.0%

  9.6%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0.4%

  3.1%

  11.9%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0.3%

  2.9%

  2.2%

  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

  A.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B.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C.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D.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

  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图3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图3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3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辽宁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C4.D5.A6.B7.D8.B9.C10.C11.B12.B13.D14.C15.A16.A

  二、非选择题

  17.(1)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有所发展;西学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18.(1)相同:①政府积极扶持;②学习他国制糖技术;③重视甘蔗等制糖原料的供应(或原料基地建设);

  (2)①中国制糖业发展成效很小;②近代以后日本制糖业发展迅速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启示: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②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③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④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1)史实依据:1862年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允许叛乱诸州奴隶参加联邦军队;1865年签署法令,废除所有州的黑人奴隶制;1861年到1865年,林肯以美国总统身份率领美国民众打败了南方蓄奴州发动的叛乱,并由此受到极端分子仇视,被刺杀。

  (2)原因:史学研究的发展和新视角的出现;史学方法的创新和文献资料的发掘;州权主义的抬头;美国内战前,林肯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内战爆发后,只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真正推动奴隶制废除的是奴隶长期不懈斗争。

  20.示例:

  论题:中华民族发展史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狄夷等民族交往增多,通过战争和生产、生活等交往,民族认同感增强,为民族间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各族人民在强大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交往增多,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东汉后期,五族内迁,各民族长期交往促进了民族交流和交融增强,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创造了条件,推进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和封建盛世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各民族间通过多种形势的交往,生活、地域和结构性联系不断深化,推动了回族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综上,中华民族的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通过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为民族交流和交融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不断深化。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选择题

  一、选择题部分:48分

  (一)三看,一确定

  一看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

  二看设问,明确出题老师问的是什么;

  三看选项,抓住每个选项的关键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综合分析,确定答案。

  (二)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

  1.选项是以片概全;

  2.选项的说法绝对化:完全、彻底、消除等;

  3.选项的说法带有明显错误词语:开始、衰退等;

  4.选项的关键词与材料的关键词不一致;

  5.选项的说法与题目的设问不相关;

  6.选项的说法明显与课本所学知识相矛盾;

  7.选项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节点;

  8.选项的说法,材料中不体现;

  9.选项的说法是片面的说法;

  10.选项的说法被其他选项的说法所包含;

  11.选项的说法属于幼稚型即非常表面化的说法;

  12.偷换概念;

  13.立竿见影;

  14.只是对材料的直接概括的选项;

  简答题

  (一)41题的解答技巧和方法:常见的设问及解答的模版

  1.设问“......的背景”题

  ①时代大背景:时代特征;

  ②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③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④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2.设问“出现......的原因”题

  ①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②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③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④目的:为了什么。

  第二种答题方式: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其他方面:

  3.设问“......的特征”题

  逐句概括,分清时间、范围、主体、性质、内容、方式、变化、影响等。

  ①时间:起源早或起步晚;

  ②范围:覆盖面广、领域广、涉及的地方多;

  ③主体: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

  ④性质:某某阶级的什么运动;

  ⑤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

  ⑥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样;

  ⑦变化:由......到......;逐渐完善;不断发展;

  ⑧影响:影响深远。

  4.设问“......的变化”题

  ①由......到......;

  ②逐渐怎么样;

  ③不断怎么样;

  ④蕴含有变化意思的词语句子。

  5.设问“......的影响”题

  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如果是设问“作用或意义”的题目,则全部都是答积极影响的。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社会生活上:

  ⑤缓解了或解决了具体问题;

  ⑥消极影响。

  6.设问为“比较异同点”的题

  这个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目,一般为东西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的比较。

  (1)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

  ②目的相同:

  ③方式相同:

  ④性质相同:

  ⑤内容相同:

  ⑥影响相同: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

  ②目的不同:

  ③方式不同:

  ④性质不同:

  ⑤内容不同:

  ⑥影响不同:

  (二)42题的答题模版

  主题:

  说明:①政治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②经济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③思想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第二种说明:

  ①分析原因1;

  ②分析原因2;

  ③分析原因3;

  总结:写一句启示或者认识或者将主题换一种表述。

  (三)45题:改革题的常见设问和答题模版

  改革史总认识

  一、改革的含义: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的种类: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币制改革、税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数民族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等。

  三、各种改革的作用:

  1.政治改革:

  (1)完善民主政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缓和社会矛盾。

  2.经济改革:

  (1)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3)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3.军事改革:

  (1)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2)增强国家实力。

  4.教育改革:

  (1)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公民意识;

  (3)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5.少数民族改革:

  (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3)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

  (4)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6.社会习俗改革:

  (1)营造改革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