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成熟后,带宽足够且云计算力够大,会不会对 PC 的升级需求放缓?
PC只负责操作输出,对CPU要求不高。
2019/11/20更新:
首先,这个问题下,很多答案都说不会。但这个问题是问“对PC的升级需求放缓”,而不是说用类似瘦客户机这样的设备去淘汰PC——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其次,精简一下原回答中的观点:不用等5G成熟,自从互联网流行,大量web应用出现以来,主流家用PC的升级需求放缓已经快十年了,尤其是CPU。近两三年,PC市场有所回暖,一方面是AMD推出锐龙后,Intel跟进(也许Intel本来也有这样的计划,只是晚于锐龙的上市),主流配置从原来的4核提升到6核甚至8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是随着直播、短视频等应用流行,更多用户有了使用PC创作视频内容的需求——这是需要高性能CPU的应用中最为常见的。5G的普及会倒逼骨干网带宽提升,加上其它因素会促进4K视频内容的普及,届时将会需要性能更强大的CPU。
以下原回答:
其实近十年来一直就是这样了。
2010年以前,大部分企业应用还都是CS(Client-Server)结构,Server端很多就直接是一个数据库。稍微复杂点的,有一些包括数据检验之类的业务逻辑,大部分的计算处理都在客户端,除非某些计算需要使用大量服务器上有的数据,为了缓解网络瓶颈也会放到服务器端。
但随着网络带宽增长和服务器端计算性能的提升,很多企业应用都换成了BS(Browser-Server)结构。客户端就是网页,一个浏览器就行。现在连Office这样的传统客户端应用,微软都搞了个Office Web App,除了界面交互处理以外,计算工作主要都在服务器端了。
也是因为这样,Intel挤了7~8年牙膏,从Core 2 Quad一直到7代,主流桌面的高端CPU核心数都只有四个,虽说一直有小幅度的频率提升、架构优化和新增加了AVX/AVX2指令集,但毕竟提升有限,尤其是很多不适合使用多线程也难以对AVX指令集优化的传统应用,性能提升幅度其实很小。大家喊了这么多年牙膏厂依然故我,而一般消费者也没觉得CPU不够用——不玩游戏的,当年买了2/3代的四核i5、i7的,加根内存换个固态也没什么应用跑不动。
作为对比,服务器端的至强,最高端型号是4核-6核-8核-10核-15核-18核-24核-28核这样一直在逐步增加。即使是高端桌面的Core X,最高端型号的核心数也是6核-8核-10核-18核,5~6年间核心数提升了三倍。
也就这两三年,一方面是AMD翻身,锐龙的性能对Intel造成了压力,而且因为低价多核心大受欢迎;另一方面是Intel自家的10nm工艺难产,基于新工艺设计的新架构迟迟不能推出;而应用方面,随着4G普及宽带提速带来的直播、短视频的兴起,更多人有了视频制作、编辑的需求,对CPU的计算性能要求阶梯级提升,主流桌面才有现在6核/8核的配置。
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5G的发展,带宽进一步提升,4K分辨率显示设备的逐步普及,手机端高像素摄像头、大容量存储在更多机型上出现,4K分辨率的视频也会逐步普及。在 这个过程中,视频内容创作者对CPU性能的渴求还是不会停下的——不过等哪天CPU或者显卡对4K@60FPS的视频的处理能力可以达到一个大众基本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后,对PC的性能需求可能又会放缓一段时间——不是贴着屏幕或者墙壁投影看的话,桌面/移动显示设备4K已经达到人类视网膜的分辨极限了。再下一次,或者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海量数据运算,或者是裸眼3D/VR带来的双倍画面数据吧……
直白讲
你只看到了一个低时延的可能性,而这个恰恰是最难实现的一个,
目前云PC,思路不复杂,要求时延不高的环境,比如华为的办公云,操作有点延时实际上是无所谓的,这种1080P在3-5M 30帧的传输模式下,更多是异构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手机,PAD)访问办公资源。
目前云游戏,各家你看到的云游戏方案,本质上来说,解决时延问题,都是以城市为单位,考虑就近覆盖的原则,解决时延问题,一旦涉及跨运营商,甚至于跨市,立马萎了,要求绝对低时延的场景中,目前仍然是就近原则,至于5G是否可以解决低时延场景,5G只能解决同城问题,跨城,跨省问题是物理限制,目前看不到什么突破的可能性。
另外,反过来说,你若说PC升级是否放缓?
实质上,8年前就放缓了,在intel主流普及了4核以后,电脑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普及了SSD,基本解决了存储瓶颈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你现在拿一台8年前的主流电脑,
除开没有 USB 3.0外,当年是H61,当时如果是8GB显存,任意当年的独立显卡,只要是SSD,基本上,你到现在为止上个网,做个办公,简单的PS,CAD都是可以用的,甚至于显卡主流一点,你可以玩现在的中小型游戏,低画质一些基本都可以玩转,而如果是这些普通的娱乐与办公需求,现状就是如此,当然这种配置风险在于故障率变高,毕竟是8年前的平台。
而从多数人的体验来说,PC作为游戏主力实际上是下降的,毕竟游戏全面手游化趋势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花在手机端的娱乐体验时间远远超过PC,当年电脑是信息集合的处理的个人终端,现在早过度到了手机,想想看,你随时刷抖音,看视频,用什么多?在想想社交需求 微博 微信在哪里?早全面移动端化,除开办公,普通人几个在用电脑呢?
至于应用的实际情况,
单纯运算力来说,这里仍然是本地居优,原因其实就一个,
假如某一个游戏,需要1的运算力作为画面展示所需的性能,那么云端堆到10,成本可以接受,如果这个游戏10000人同时在线,需要对到10000的算力/带宽的时候,那么成本是无法接受的,除非单个用户的收益可以覆盖成本,达不到的情况下,亏本买卖没人干嘛,所以游戏行业通常情况下是用的CS构架,只传输关键数据,其余运算在本地。
尾巴 (电脑软硬件相关问题有时效性,答案仅供参考)
欢迎加入知乎PCDIY QQ 群(非官方)
更多硬件知识加入DIY群一起评测开车捡漏,群里已有 上千知乎小伙伴咯!
群号:964509468
商业与网咖电竞酒店问题请走值乎或微信yeswjh
不会的。PC仅作为输入输出,算力放在云端,在一些特定场景下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但是大面积在个人PC上推广,在5G时代行不通,原因有以下三点:
1、即使是5G,速率依然远远达不到将所有算力放在云端的要求。
先看看国内5G商用的速率:下行1G,上行100M
从测试数据结果来看:国内运营商下行最高速率达到1617Mbps,上行最高速率为139Mbps。
也就是说,如果将终端算力放在云端,由于原始数据和处理结果是需要双向传输的,最高实时传输效率是139Mbit/s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来看看我们PC上的Intel-I865PE芯片组双通道DDR技术的内存宽带
算力放在本地CPU,实时传输效率最低也有2.1GB/s
单从速率上来讲,云端完败。
再举个例子,自动驾驶汽车,每秒产生1GB的数据,它需要实时处理车辆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实时的决定。如果需要将所有数据发送到云进行处理,5G时代,带宽依然是最大的限制。所以,汽车上会有算力,每台汽车就是一台计算机,大量数据在边缘计算解决实时问题,少量关键数据与云端交互。
2、隐私保护需求
大量企业和个人,会对隐私有特别的需求,不希望自己的私有数据通过公网进行传输,更别说实时交互了。
3、无线通信模块的耗能问题
5G基站能耗非常大,将算力放在云端节省的个人PC硬件资源及能耗,可能远不及数据传输带来的无线通讯模块的能耗消耗,从整个社会节能发展和商业趋利性上,都不会向那个方向演进
5G不会有任何影响
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处处限速才能维持运作的体系
先给大家看一张图:阿里云服务器80M带宽一年的费用为6万块,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的代价是极为高昂的,这不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能解决的。
80M带宽仅仅够一个人以10M/S的速度从服务器下载数据,这就是为什么百度云必须对免费用户限制速度的原因,市值几百亿的百度跟一个普通的小网站一样——他们也用不起电信的宽带。
与其天天想着5G画的低延迟、高带宽的大饼,不如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为什么B站只有大会员才能看高码率的视频?
2、百度云会员为什么这么贵?
3、为什么国内的视频网站都不支持4K分辨率?
4、开一个网站买服务器硬件真的很花钱吗?
谢邀。利益相关,嘻嘻。
由提问来看,我们事实上能看到三个部分。
第一点是前提,5G成熟,那么所谓5G成熟,在我们看来,不单单是大家一直提到的5G速度能达到2GBs,同时,延时性,也就是大家玩网络游戏一直讲的ping值,必须不单单是5G的理论“链路延迟”,还需要加上周围的辅助设备的延迟性也减少。这一点是比较常见在5G讨论当中忽略的。
现在的主力4G,链路延迟大约是在50毫秒这个量级,所以现在很多网络游戏,视频等高流量应用,一般针对200毫秒的总延迟做出优化,让用户觉得使用流畅。而5G时代,链路延迟可以被降低10倍以上,这就对周围设备提出了要求,不能仅仅维持4G时代的总延迟,应该也由更进一步的提高。
所以,5G成熟,带宽和延迟,缺一不可。
在这一点上,阿里云目前正在和中国移动合作,建立起5G时代的基础网路设施,同时解决带宽和延迟的问题,重点在于vCDN领域,解决最终流量的分布式和下沉式分流,同时,借助阿里达摩院无数高手的能力,进行AI数据传输处理,让大家的数据不会在传输过程当中”塞车“。
第二点是条件,云计算力足够。事实上,对于云端计算的要求,是随着网络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很多时候,不得不放在本地计算的事情,当网路成熟了以后,都可以放到云端。比如大家熟悉的一些游戏,之所以外挂屡禁不绝,有一个重要的技术原因,就是网络和云计算力,因为传输速度不够快,就要求云端计算速度增加,当云端计算速度不够的时候,就只能放在游戏者的电脑上计算,这就给了黑客外挂可乘之机。
而阿里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投入了大量研发团队来解决计算力的问题。比如我们和杭州政府合作的城市大脑项目,能够为整个城市提供充足的计算能力,能够实时地计算整个城市熙熙攘攘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数百条公交线路上飞驰着的无数公交车,还是整个城市路网上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又或者是市政供水,救助,每一个细节都能计算清楚,提供宏观和微观数据,让决策者能快速制定或者改变策略。
第三点,就是结论,在5G成熟,并且有着强大的云计算背书的时候,PC升级会不会需求放缓?我们的回答,是 ”是也不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不同的PC用户来说,提供了充足的选择性,”有得选”,这其实是阿里云一直在追求的为客户服务的目标之一。
当5G成熟以后,有部分用户,可以把大量的计算移动到云端,这时候,他可能会减缓对PC的要求,转而向便携性,轻薄型,外观时尚发起挑战。而更快的网络,更强劲的云端性能,又可能催生出更多新的玩法需要更强的PC来支持。比如你可能会不满足于二三十寸的显示器,而购入全墙显示器,即使网络和云计算能承担显卡的大部分工作,但是在本地将内容显示在巨大的设备上,仍然需要更强的PC性能。就像我们无法在2G时代,想象有朝一日我们会用手机直播抖肩舞,或许,到了5G成熟的时代,新的娱乐方式也会应运而生,说不定到了那个时候,新的PC设备也会应运而生,除了声光电以外,触觉,嗅觉的人机接口也会因为基础设施的成熟而蓬勃发展,让我们可以坐在家里就和远方的朋友一起开烧烤派对。
当然,我们想要在这个话题上,稍稍引申一点。也就是稍稍跳出PC这个范畴。提一个5G时代绕不开的概念,边缘计算。
在5G时代以前的互联网云计算玩法,主要是上云。将大量分散的物理机房和机器,集中起来管理,从过去的机器为单位,变成计算力为单位的使用。而5G时代到来,尤其是5G基础设施完善以后,下沉,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在今年3月的北京峰会上,阿里云边缘计算技术负责人杨敬宇表示:“5G时代,边缘计算将发挥更大价值,或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所谓边缘计算,就是再次重新利用PC,智能手机,乃至于任何能够联网的计算设备,参加计算,提供算力。
这一点上,在过去网速和云计算力不足的时候,是力图避免的事情,而现在,当边缘和作为核心的云平台之间的链路被5G技术打通以后,过去被物理隔绝的两个端点,可以重新联通起来,组成一个牢不可破,并且能无缝沟通的整体。将一些采集,低敏感计算分散到边缘去,再通过高速高可靠的5G链接传送回中央的云处理平台,这可以大大增强整体计算能力,并且减少对现有设备的浪费。到那个时候,或许在你手机当中正在运行的游戏,是由周围成千上万的人的设备加上云中央服务器一起计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