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杜牧范文

  过华清宫杜牧篇1

  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引发轰动真不易

  《长恨歌》是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倾心打造的实景历史舞剧。该剧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帝妃爱情传奇为主线,在这“长恨歌”故事的发生地重现了盛唐陕籍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欢离合。在“杨家有女初长成”(序幕)――“一朝选在君王侧”(第一幕)――“夜半无人私语时”(第二幕)――“春寒赐浴华清池”(第三幕)――“骊山高处入青云”(第四幕)――“玉楼宴罢醉和春” (第五幕)――“仙乐风飘处处闻”(第六幕)――“渔阳鼙鼓动地来”(第七幕)――“花钿委地无人收”(第八幕)――“天上人间会相见”(第九幕)的宏大结构中,荡气回肠地演绎了千古爱情的绝响。

  锦荣、耀晗、正华和我都还没有观赏过这部被誉为“中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之作”。耀晗半开玩笑地批评我的弧陋寡闻说:“刘老师是临潼人氏,在香港和海外华文报刊一版又一版发表骊山的特稿,没看《长恨歌》实景历史舞剧,有点儿说不过去吧!”我自嘲说:“此一时彼一时嘛,穷文人囊中羞涩呗!”

  虽然尚未观赏《长恨歌》舞剧,我对家乡上演高水准的实景历史舞剧仍然洋溢着自豪感。即以该剧各场次选择白居易七言叙史诗《长恨歌》的一句命名,也体现了钻研故事情节乃至刻画人物艺术细节的严谨。从唐代白居易创作《长恨歌》、陈鸿创作传奇《长恨传》,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笔记《次柳氏旧闻》《明皇杂录》《杨太真外传》《梅妃传》等,再到元杂剧《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浴罢华清宫》《罗公远梦断华清宫》与白朴的《梧桐雨》,清洪N《长生殿》;鲁迅当年想写长篇小说《杨贵妃》并到华清池实地考察后又放弃了,如此等等,将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搬到实景地,引起国人与洋人岁月持久的点赞、轰动,当真不易。

  以假作真的“杨妃池”,现已成为文物

  骊山温泉是河谷两组断层与骊山北麓大断层的相交处形成的涌水口――千百年来地下热水的天然出口。温泉有四个涌水口,每小时总涌水量112吨,水温终年保持摄氏43度,化学成分有重碳酸――硫酸钙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总矿化度为每升0.964克,属于中性淡水。不仅可供饮用,而且用于沐浴,对风湿症、关节炎、肌肉痛、消化不良以及各种皮肤病,有极佳疗效。唐玄宗于天宝六载(747年)诏令房g“益治汤井为池”,易名温泉宫为华清宫,使该皇家离宫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张继《华清宫》)。唐诗吟咏的,正是那时的景象。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一门成为攻击的目标,殃及骊山温泉,皇帝游幸日稀。宦官头子鱼朝恩竟将华清“宫观楼及百司行廨”等建筑拆除,解运到长安,盖了寺庙。北宋以来,历朝已不在长安建都,华清宫也在后晋改名灵泉观,赐给道士。尽管包括清康熙大帝在内的少数封建帝王曾来这里游览,诸代当政者也先后修茸过多次,但远不能与盛唐同日而语。

  到了近代,人们在温泉之源东北部,修建了一座“飞霞阁”。阁下修筑了状似海棠花的“杨妃池”,阁上筑亭,号“晾发亭”,取民间传说杨贵妃沐浴后登阁“垂发”赏景之意。

  “杨妃池”三字,是郭沫若先生书题的。由“杨妃池”南侧登上十多个台阶,便是当年蒋介石的行辕――五间厅。蒋氏及其军政大员以假作真,都以在“杨妃池”沐浴为乐。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总理周恩来陪外国国家元首来骊山观光,也是请贵宾入“杨妃池”沐浴的。以假作真的“杨妃池”,也已成为文物。令我铭记不忘的是,1973年我也购票与夫人在那座“杨妃池”沐浴过。由于要对此文物进行保护,这座汤池已停止对外营业。

  仿建中掘出盛唐遗址,海棠汤最引人注目

  1982年4月,陕西省骊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拟在“杨妃池”西侧依史籍仿建一座宏伟的杨贵妃汤殿。施工人员开挖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真正的唐代“汤殿”遗址。陕西省府下令停工,一支考古队进入了施工现场抢救文物。经过五年多考古发掘,清理遗址面积4600平方米,出土有唐代陶质管道10条,总长约200米;石墙32.4米,枋木18米多。用青石和沙石混砌而成蛇形水源道长约18米。还清理出五个石砌浴池和莲花柱石、方形柱石、莲花纹方砖、带工匠印戳条砖、筒瓦、带纪年陶文的板瓦等唐代建筑材料。

  已故中国史界权威人物夏鼐来到骊山北麓,慷慨激昂地说: “这是唐代宫殿遗址之中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务求原地保护。”

  盛唐汤池已在原址之上建仿唐建筑物予以保护,并已对外开放了20多年。我们看到,遗址广场座落了一座用汉白玉雕塑的杨贵妃入浴像,那雕像不远处,凌冬灌木罩满“交枝红豆”,犹如染了“为君滴尽相思血”。(赵崇蟆豆槌欢》)拾阶步入海棠汤的保护殿宇,扶栏杆俯视,可以清楚看到,该汤池形似盛开的海棠花。遗址平面呈椭圆形,池底距唐代地平面92厘米,用墨玉砌筑成两层台阶。上层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90米,由18组弧形墨玉券石拼筑而成。从两头的石台阶可以下到池内。池底中心残留有直径30厘米的圆形砌筑线,那是当年安装汉白玉莲花喷水头的痕迹。唐诗“贵妃汤殿玉莲开”(王建《华清宫感旧》)、“玉莲闲蕊暖泉香”(杜牧《华清宫》)者,即指此。在状似海棠花的汤池中央,雕有一朵白莲花,温泉水由莲花蕊喷出,如珍珠似的撒落在玉莲花瓣及池面上。亭亭玉立的白莲花,与雪肤花貌的杨贵妃交相辉映。花静水动,影随人去, “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凡读过自居易《长恨歌》的人,身临其境,脑海里必然会浮现一幅“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浴罢出水,体娇无力,不胜罗绮,光彩焕发,转照动人的“贵妃出浴图”。

  唐玄宗的“九龙殿”,唐太宗的“星辰汤”

  “玉L琼梁九龙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专用浴池――御汤,紧贴杨贵妃的海棠汤,两殿屋檐重叠,难分彼此。九龙汤上层东西长10.60米,南北宽6米;池壁由6组互相对称的券石砌筑而成;下层平面呈规整的8边形,两层组合成抽象化了的墨玉莲花状,故“御汤”又名莲花汤。该汤池储满水后,容积100立方米,为海棠汤的6倍,充分显示皇帝的至尊地位。“御汤”的汉白玉雕刻附件,是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供奉的。

  安禄山为了麻痹日趋昏聩的唐玄宗,获知扩建的华清宫汤殿十分宏丽,便请能工巧匠在范阳(今北京)雕刻了一批汉白玉艺术品,运往骊山。但是,唐玄宗解衣入水沐浴时,看到微波荡漾,鱼、龙、野鸭(凫)奋鳞举翼,欲飞欲游,惊呆了。他当即下令撤走玉雕品,只留下白莲花喷头。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打破了唐玄宗、杨贵妃玉楼醉春、舒歌曼舞的生活。李隆基逃蜀途中,在今咸阳市西的兴平马嵬坡,这位皇帝老儿面对抗命“不发”的六军,亲口下令缢杀了杨贵妃。

  在九龙汤、海棠汤正南面,温泉水涌流而出的两座涵洞以北,是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建造的星辰汤。自北门步入“星辰汤”保护殿,可以看到平面90平方米的长方形水池。它东西长19.20米,南北宽50米,深74厘米。池底出土时较为完整。星辰汤池壁、池底呈双层结构,内层砌砖,表层砌墨玉。考古人员由残留的唐砌凿线分析,池壁有模仿自然界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雕刻艺术品,故以星辰命汤。星辰汤出土时,发掘柱础3个,东西一字排开,用条砖砌筑的西墙长7.50米,南北走向的台阶,长3.60米,这些是唐星辰汤的遗址。星辰汤殿西墙1米处,出土有面阔3间、进深两间而柱网清晰的偏殿基址一座。如今,星辰汤与偏殿遗址都被南面的仿唐建筑物保护起来了。

  由《旧唐书》记载可知,星辰汤及其偏殿,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644年)诏令建造的。两年后,李世民游幸骊山温泉宫,亲书《温泉铭》,对这一建筑杰作称赞备至。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他重书《温泉铭》赐赠日本、朝鲜使者。次年四月,便在骊山病重托孤,驾晏于温泉宫。星辰汤与《温泉铭》显然是初唐中外友好交往的地方。

  这些经发掘、修复而开放的唐汤殿遗址,包括与偏殿毗邻的尚食汤,现在全被用仿唐楼宇保护起来。太子汤则由于位于星辰汤与海棠汤之间,加上地方狭窄,当局用围栏砌筑,露天陈列,供游客观览。

  以30分钟穿越时空,重现盛唐圣境

  长生殿为供奉唐代自高祖李渊、太宗李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以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灵位之地,故又称“七圣殿”“集灵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追根究底,白居易《长恨歌》误读了长生殿。

  2005年,华清宫仿建 “长生殿”,并未在唐代原址骊山西绣岭晚照亭东修复重建“七圣殿”,而是做了唐代文物与遗址资料的历史陈列厅。当我们参观结束时,华清宫的工作人员说,仿唐建筑“长生殿”将改造成为唐玄宗、杨贵妃传奇爱情为主题,由贵妃入宫――梨园春晓――贵妃沐浴――七夕盟誓――安史之乱――天宫相遇诸场次,集画面、声音、气味、触觉、动感为一体的又一大型旅游体验项目,在2016年春暖花时与中外游客见面。

  猜想起来,《玄境长生殿》将让“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的诗意,多了几分神秘、朦胧,以及与科技的离奇融化,也是再次误读了长生殿的祭祀性质。

  赵锦荣会长对耀晗、正华和我说:“明年无论如何得来华清宫,看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还有《玄境长生殿》,从学术研究课题说,这也算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创新嘛!”

  冬日重游唐华清宫,走着走着,我多次与北方红豆打照面。象征男女相思的火似的红豆,已传递了一千多年爱情信息,并将继续传向久远。

  其一,本刊对以华清宫为代表的骊山景区有着独特的认识。这一景区的内涵之丰富在世界独一无二,因为它有五个融合而其他景区很难达到:一是“四名效应”即名人、名胜、名景、名诗这“四名效应”的融合。二是古今三个历史典故的融合:烽火台、华清池、兵谏亭。三是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融合,既有历史上的唐玄宗、杨贵妃多次来此,也是白居易《长恨歌》、白朴《梧桐雨》、洪N《长生殿》里的艺术形象唐明皇与杨太真活动的平台。四是历史文化与现今文化的融合。唐玄宗曾创作并亲自演奏《霓裳羽衣曲》,而伴舞者恰恰是杨贵妃。现今的《长恨歌》舞剧与当时的《霓裳羽衣曲》有传承关系。五是旅游与健身的融合,洗洗汤池可以治病、可以健身。世界哪个景区能达到如此完美的“五融合”?这五个融合,无一不与旅游密切相关,只是我们当前对其宣传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如果让大家都能认同这一景区内涵之丰富的独一无二,宣传就到位了。所以说,以华清宫为代表的骊山景区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其二,以华清宫为代表的骊山景区在西安、陕西乃至全国举足轻重,其他报道可缺,这个报道不能缺。为此,本刊主编薛耀晗先生发起并特邀陕西传播学会会长赵锦荣先生、秘书长王正华先生以及传播学会专家刘荣庆老先生亲履临潼大地,目睹大唐华清宫芳容美姿,为撰写堪与这一名胜相称的新闻报道与游记式散文,进行充分的前期铺垫。随后,由本刊与陕西省传播学会发起了专题研讨。

  过华清宫杜牧篇2

  汤泉宫依古重建

  西安骊山的温泉,自古有段传说。相传秦始皇在骊山得罪神女,被女神唾了一脸,即生浓疮,无法治愈;后秦始皇求恕,神女就用温泉水替他洗脸治疮,所以,这儿的温泉自古称作“神女汤”。骊山温泉在3000年前西周时现,汉代时建造了不少行宫,到了唐代就建了富丽堂皇的华清宫,“华清池”名字由此而来。

  骊山行宫早已因历年战争而摧毁消失,如今所见的华清池行宫,大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重建,加上解放后又发现了一个温泉泉源,经过近年修葺,如今的华清池已显得瑰丽豪华得多。这儿远在唐朝(644年)已建汤泉宫,眼前所见的亭台楼阁,就是依照古代规划而建的。至于温泉建筑,亦是在古汤池之上加盖增建,这一切,确是值得一看的博物馆。

  贵妃池海棠花状

  沿公园的华厦顺次参观,杨贵妃使用过的“莲华汤”、“海棠汤”和“贵妃池”,建筑都极具风格和特色,特别是贵妃池的格局,乃仿足唐朝杨贵妃的澡堂而建。这座两层台式的建筑,浴池用大小不同的券石砌成椭圆形海棠花形状,池底还有莲花喷水头作为花蕊。池虽不大,但泉水清澈见底,因此池千古留名。不少游人,也就乘人不备,悄悄的向池水中扔银币。

  在贵妃池对面有“太子汤”,太子汤既是皇帝出浴之处,气势自然壮观得多。浴池内有水槽去水,用过的温泉水,会直流到毗邻的“尚食汤”。尚食汤是宫中宦官与贵人入浴之处,泉水虽是用过的水,但泉水来自天子浴室,再浸再洗,在古代亦算是三生有幸了。

  飞霜殿赏景绝地

  华清池园林中,“飞霜殿”最有宫廷气势。飞霜殿就是唐玄宗(唐第七代皇帝685-762年)与杨贵妃的寝宫,据说当年贵妃与唐明皇常在此赏景。严冬时温泉喷水,水珠与冷空气接触,凝结成冰霜在空中飞舞,于是称之“飞霜殿”。

  汤池附近有高设楼台上的“彩霞阁”,据说杨贵妃浴罢,就会上阁,一边梳发晒发,一边欣赏华清池景致,好不闲适。

  华清池还有知名的“五间厅”,近代历史上抗日时期的“西安事变”就在此地发生。五间厅内仍有蒋介石的办公处与卧室,一切依当年原样布置。无论是春、夏、秋或冬,公园里的景色,永远悦目迷人。温泉在骊山山脚,山秀池清,再添上幢幢古典建筑,美如诗画的景致,也难怪叫当年的帝王与贵妃陶醉。

  长生殿定情之处

  公园中一块碑是唐朝杜牧的文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嗜食荔枝,荔枝熟时,专人快马加鞭,自南方赶送往皇廷让她享受。这短短数字诗文,将华清宫腐化生活,刻划透彻淋漓。

  骊山上还有老君殿(位于西绣岭),那正是当年华清宫“长生殿”所在地。当年七月七日,杨贵妃与唐玄宗在此定情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一切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只是在公园舞台上,仍有为游客而表演的“皇帝选嫔妃”节目。

  杨贵妃早已香销玉殒,奢华的君王梦亦已消逝无踪。倒是这骊山、这温泉、这山光水色,仍千年互映互辉,让后人留恋品赏。到西安,你又岂能不去见她一面?

  ■ 旅游备忘

  交通:自西安市前往骊山,在火车站、南门汽车站、人民大厦、解放饭店等,都有旅游车前往,另外亦可乘306号公共巴士。

  过华清宫杜牧篇3

  在给职高导游班上古代诗词鉴赏时,发现学生喜欢怀古诗作,而怀古诗作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导游专业的学生的帮助也极大。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怀古诗作的兴趣及效率,经过多年的教学与总结,得出如下教学经验。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纵观中国古代诗歌,怀古诗占的比重并不轻,学习怀古诗,是了解历史,传承祖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何为怀古诗?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诗歌。此类诗歌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之感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怀古诗的主题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世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达到借古抒情,借古讽今。像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石头记》等。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代英雄人物的建功立业,抒发自己相同的心愿与理想,并在作品中,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怎样才能学好怀古诗?从本人多年的教学来看,因为怀古诗往往是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从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发感慨进而抒发情怀抱负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学生读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习怀古诗,必须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弄清史实。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学习怀古诗,首先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地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例如,学习杜牧的《过华清宫》,我们首先要了解发生在华清宫里的历史著名事件:唐明皇为了博得爱妃杨玉环的一笑,不惜劳民伤财,不远千里,从南方快马加鞭赶运荔枝。

  赏析章碣的《焚书抗》,就要了解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为了确保秦朝的江山牢固万年,于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并规定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由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文化浩劫――焚书抗儒的历史事件。

  其次,要体会意图、领悟感情。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他们要么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要么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过华清宫》就是作者有感社会现实,借古讽今的作品。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歌,更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整首诗重在感慨世事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章碣的《焚书坑》里,一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把作者的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秦始皇和李斯等人的眼里,“书”是祸乱的根源,他们以为焚烧了书籍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哪曾料焚书坑儒的结果,导致了即使有险固的关河作保护的秦国仍然避免不了迅速灭亡的悲剧,而领导这场灭秦运动的领袖,不是读书人,而是“不读书的刘项”,这是多么辛辣的嘲讽!

  再者要分析写法。怀古诗的写法多种多样,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有作正反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而对比及夸张是常见的技巧之一。《过华清宫》是一首以景衬情的佳品。而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一改前人把隋朝灭亡原因归罪于修建汴河的历史观点,认为“若无水殿龙舟事”这等荒淫腐化的行为,那么,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功劳可能比大禹治水的功绩还大。皮日休从历史旧案中翻出新意的观点,让这首诗充满了新意。诗人以议论为主,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让人们辨证地认识了历史。再看章碣《焚书坑》,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夸张,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做到了在议论中剖析事理,显示意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过华清宫杜牧篇4

  骊山风景区的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得天独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们翘首遥望着海拔1301米的骊山,形似一匹青苍的骊骏。据导游介绍,这座山是登山和避暑的胜地。早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就在此筑成我国最早的帝王宫殿。秦、汉、唐历代帝王也都先后在此修建离宫别馆、亭台楼阁、庙宇道观、园囿池沼,以供其与妃嫔避暑消寒,沐浴享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秦始皇骊山脚下修陵墓;西楚霸王新丰鸿门宴刘邦;唐玄宗赐浴华清池;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重见天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等,都在这片富饶的黄土地上演绎而出。

  我随同游人至骊山脚下的华清池,这里自古以来是著名的沐浴胜地。周朝帝王在此建“离宫”,晚间沐浴可见星辰,故名“星辰汤”。秦始皇在此砌石起宇,名曰“骊山汤”。唐玄宗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修过登山夹道和通往京城的复道,与长安的兴庆宫、大明宫连接起来,赐名曰“华清宫”,又因宫殿建在温泉上,所以也叫“华清池”。

  华清宫辉煌壮丽,布局雄伟,面积约有6平方公里。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间,玄宗先后出游华清宫36次之多。白居易、杜牧也曾在其诗文中反映了唐帝王及妃子游幸的侈糜生活:“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骊宫高》)“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奢侈之至,令人发指。

  一踏进悬挂有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华清池”匾额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似伞如塔,松前两侧宫殿式的浴池东西对称,那朱红色的圆柱高撑着廊檐,廊檐毗连,端庄朴素,美观大方,松树之后是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浴池。1961年10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游华清池时,曾在双人池七号洗过澡。据载,鲁迅为了写长篇小说《杨贵妃》,1925年来西安考察时,也曾在华清池洗过温泉澡。当然,后来小说因故未写成,是件憾事。

  我们行至华清池南部,那里便是温泉水源,泉水墙壁上书有“温泉水源”四个大字。水源用木栅栏护在人工砌成的壁洞中,小潭清澈见底。泉西有“骊山翠秀”园门,南壁上书写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笔锋清新有力。温泉旁西壁上镶嵌的北魏雍州刺史元苌撰文并手书的《温泉颂》碑石,是华清池内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物,也是我国古代碑石宝库中的精粹。碑文记述温泉水的医疗功效和当时各地民众前来水疗的盛况:“盖温泉者,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千国万城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粮而来宾,疗苦于斯水。”碑文书法机圆体方,唐代欧、褚诸书法家都受此影响。华清池温泉出自骊山北麓断裂带中的裂隙热水,其医疗功效在周、秦代为人所知。现有4个温泉泉眼,四号泉以抽水方式供水,昼夜产水3900立方米,水温长年恒止43摄氏度。经化验,水中含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等,适宜沐浴疗养,能治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病、皮肤病等。

  领略了华清温泉2000多年沧桑巨变后,我们开始沿骊山山道,拾级而上,约半小时,便行至骊山半山腰的“虎斑石”处,但见一座巨大的亭台矗立在石级右侧,背靠岩山,上书“兵谏亭”,庄严肃穆,在亭内石壁上的一块碑上介绍了“兵谏亭”的来龙去脉。我们的思绪回溯到1936年民族危亡的年代里。当时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西北军被蒋介石调到陕甘一带进行“剿共”,受到红军的沉重打击。张、杨两将军改弦易辙,与红军达成停战协议,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亲临西安督战,并对张、杨进行威胁。于是,张、杨于12日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卫队营乘载重汽车从西安急驶临潼华清池五间厅。此时,酣睡中的蒋介石被枪声惊醒,披衣翻窗跳墙而逃。在五间厅内,士兵见蒋的衣服、日记、信函零乱,被窝尚有余温,假牙泡在牙缸中,断定他不会走远,便立即搜山,最后,一个班长和一个士兵在虎斑石隙中把狼狈不堪的蒋介石拉出来,押往西安新城。今天,五间厅玻璃窗上弹孔尚存,蒋介石用过的沙发、床头、穿衣镜等原物依旧,另外还展览着当时许多珍贵的文物。当时经中共代表周恩来调停,蒋介石满口答应联共抗日,而在行将乘飞机离开西安时,张学良为表抗日一片赤诚之心,主动陪蒋飞抵南京,但一下飞机,张即被捕,终身遭拘押,55年后才被释放。1946年3月,由胡宗南等人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士官捐款,在“虎斑石”处修建起高4米、宽2.5米的钢筋亭子,名曰“正气亭”。同时,王耀武、陈诚、卫立煌等人在岩石上题“艰苦卓绝”四字,后被铣刷。这块岩石曾一度叫“卧虎石”,也叫“民族复兴纪念石”,更有人建立“蒙难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由郭沫若书写。1986年12月7日,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兵谏亭”,用蓝田美玉制成的“兵谏亭”匾额悬于其上。其实,亭名的更迭,表明了人们对事件认识和评价的变化。至于蒋介石之所以关而不杀张学良,据后来的史料表明,是因为张学良送蒋去南京前夕,交给夫人一份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的电报,电文称:对日本军队要“绝对不抵抗”。其后,张夫人至香港,扬言一旦蒋杀张,立即将电文公布于众,给蒋“不抵抗主义”卖国贼形象。故蒋不敢杀张。再说杨虎城将军1937年被捕后,蒋介石于1949年下令将其杀害于重庆狱中。张、杨两位抗日英雄的悲惨结局,给了今日每个中国人以无穷的悲愤与反思。

  我们驻足于兵谏亭平台上,思绪翻滚,极目俯视渭河平原,秦川之胜尽收眼底:陇海铁路上火车在鸣叫,滚滚渭水,曲折蜿蜒,而东北面,一座银灰色巨大拱形建筑物明晰可辨,那便是秦始皇的陵寝和兵马俑坑了。我不禁想起了1955年郭沫若参观骊山后所赋之诗对骊山胜景的历史地位的高明评述:“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荒冢掩秦皇。”(《咏骊山》)

  过华清宫杜牧篇5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经过长安华清宫时,驻马停立,想起唐玄宗因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令传送公文的驿站,为她飞马传送,奢侈至极,便写了一首《过华清宫》的名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儿时,心存疑惑,华清官竟有这样多的门?除了夸张之外,恐怕还是有些依据的吧?

  门()是一个象形字,从二户,“半门日户”(《说文》)。门原是指建筑的出口处,《白虎运》中说门是“闭藏自固”的,也就是说门是种安全设施。关于门的称谓特别多,如殿门、堂门、侧门、腰门、穿堂门、仪门、内塞门、宫中门日闱;室内小门日闺,闺门上圆下方如圭形,垂花门是在二门之上修建屋顶样的盖,四角下垂短柱,柱顶雕花饰彩。军中则有旌门、辕门,旌门是指古代帝王出行,帷幕前所树旗帜若门;辕门是立起车辕为门,戏文中常有推出辕门斩首的情节,指的便是这个地方。在皇宫中,金马门是宦宫的门,门前置金马:司马门为宫外之门,掖门是宫内的旁门。

  “中国古代建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走过了一门又一门,越是规格高的建筑,其门也越多。因为中国建筑是一个在平面上展开的空间,门就担负起引导和带领人在平面空间进退的作用”(钱正坤《世界建筑史话》)。门不仅是某一空间的“闭藏自固”,以及变换封闭空间的交接点,同时也是建筑中等级概念的反映。我们参观故宫,著从前门(正阳门)入天安门、端门、午门,不知要经过多少个大门才可到达太和殿。门已变成内外、尊卑、高低、大小的象征。以此推断唐代的华清宫,杜牧的“山顶千门次第开”,并非完全是夸张。

  门的等级之分,从皇宫到平民百姓之家,在古代十分明显。

  贫寒之家的门称衡门、柴门、蓬门。“一木为门而上无屋为衡门”(《诗义问》),《诗经?陈风?衡门》说:“衡门之下,可以棒迟。”柴门和蓬门,指以散碎木柴、茅草编制的门,“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唐?杜甫《羌村三首》),“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容至》)。

  而权贵和豪家的门,称为侯门、豪门、朱门。“朱门酒肉臭,路有:东死骨”,则是杜甫对当时贫富悬殊的高度概括。古代的衙门,是牙门的讹变,牙门者,乃王之爪牙之意。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出祭宗祠,庄肃隆重:“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至正堂,路正门打开。”仪门者,明清官府第二重正门称为移门,讹音为仪门。内塞门者,是塞口墙上的门,塞口墙是厢房和穿堂或仪门之间的填空短墙。

  说到门,不能不说到贴门神画的旧俗,在古代其意在于驱鬼,《山海经》又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茶,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汉?王充《论衡?订鬼》)。可见,最早的门神是神茶、郁垒。到了唐代,秦叔宝、尉迟恭成了门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七说:“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唐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愿同尉迟恭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警。”后来,唐太宗请画师画二人之像悬于宫门左右,鬼魅俱寂。以后,民间亦沿袭此风。门神像在造型上有浓郁的民间装饰画特色,在今天顿为收藏家青睐。

  因为门“闭藏自固”,便由“门”引申为关塞要口,如雁门、玉门、虎门、江门等等。门的再引申就是门路、途径,如现今所说的“走后门”之类。

  栏杆拍遍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用栏杆作为空间围护之物,它常与楼、台、亭、阁、廊、桥、堤结合在起,成为一种别有意味的艺术形式。栏杆原本的功能是给人以安全感,但因它特殊的款式,往往在衬托其主要建筑物时,产生一种美感,并因不同身份的人的凭倚,使它涂上一层浓郁的缘情色彩。

  栏杆,其制作的材质,有木、石、铁等等,其形式有直栏、曲栏等等。栏杆,又写作阑干。古本中的栏,亦是指栏杆,“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宋?归有光《项脊轩志》)。栏杆,又称之为槛,”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晏殊《蝶恋花》》,这里指的是花园里的栏杆。高楼上的栏杆称为危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宋?辛弃疾《摸鱼儿》)。以石头砌的栏杆,名曰玉栏以红油漆涂过的栏杆叫做红栏、朱栏。

  “将许多自然对象人化,染上伦理色彩,然后加以形式化,在建筑上作为装饰处理,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惯用的手法。……但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许多出自非伦理的象征语言。所谓非伦理象征,是指缘情或畅神的意象”(沈福煦《人与建筑》)。而栏杆,就是此中的一种。栏杆本身并无什么象征意义,但在使用功能上却具有感情色彩,“它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的感情是真正的缘情的审美基础,作为象征,是把这种精神功能升华为审美,因此栏杆这个物质的对象才会产生象征作用”(同上书)。

  栏杆,有时是一种朋友亲人离别后孤苦心境的象征“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唐?杜牧《初冬夜饮》):“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杆”(唐?崔橹《华清官》),“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宋?晏殊《蝶恋花》)。栏杆,有时又是志士仁人报效祖国激昂情绪的渲泄物,“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栏杆,对于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的闺阁女性,成为一种闲适无聊的伙伴“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南唐?冯延已《谒金门》)。对于南唐李煜,栏杆却充满了凄凉况味,他由一个奢侈而多才的君王,“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破阵子》),大好江山沦入他人之手,做“臣虏”的日子何其惨痛:“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过华清宫杜牧篇6

  既然是比较鉴赏,所选的二首(浙江卷选了三首)诗歌应有可比性,具体来说有三个可比方面: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一、题材相同,思想内容相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1 (江西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两首诗都以古都金陵为题材,借金陵周遭的景色表现其衰败,借以讽喻现实,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表现手法上,高诗触景生情,表达伤心之情;韦诗是通过观看金陵图生发议论,抒发感慨。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例2 (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解析 三首诗词都以咏史为题材,由燕子触发议论,表现对盛衰兴亡的感慨。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大相径庭。

  刘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写景之中蕴含了作者无尽的感喟,含蓄深沉。

  吴词主要化用前人的诗句典故。“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借以表现兴亡之恨。“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表现盛衰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将古人的感慨引到眼前,借歌姬曲中的词意表达自己的亡国隐痛,温婉悲凉。

  赵曲借“山坡羊”末句格式的特点,将“兴”“亡”对举,在对举中展开议论,直抒胸臆,点破全曲兴亡主旨,明白晓畅,一览无余。

  【参考答案】(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发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例3 (重庆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解析 两诗均以花为题材,均借花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其中苏诗用了拟人手法写韶华的易逝,诗中寄寓了对自己的不得志的感叹。白诗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与人物动作来表明自己爱花惜花,借以表现对青春难驻的感慨。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相同

  例4 (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华清宫为题材,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通过宫内外生活的对比,批判了统治者醉生梦死、耽于享乐,不顾百姓生死的荒淫腐朽的生活;第二首则通过华清宫昔日乘着玉辇、欣赏霓裳的游乐与今日宫殿凄清,杂树横生的对比,生发盛衰的感慨,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

  【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三、题材相近,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5 (辽宁卷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夜景为题材,但表现手法与表达的思想内容均不相同。王诗的诗眼是首句的“悲”字,借秋夜山中果随雨落、灯下草中虫鸣的景象,表达自己悲哀孤寂的心境。周诗的诗眼是“虚”“静”两字,借门外春雪初霁、峰挂残月、溪水结冰等景象,表现自己悠远清静、自得其乐的心境。王诗采用的是反衬,以动衬静,突出内心之悲;周诗采用的是正衬,以不知变化烘托夜读之专注,内心之虚静。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峰、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过华清宫杜牧篇7

  历史辗转了千年,那段情爱的绝唱随风而逝了,人们却真切地记住了以肥硕为美的杨玉环。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737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740年,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美人,三千宠爱集于一生,衣袂飘动,暗影浮光,《霓掌羽衣曲》的旋律,淹没历史的钟鼓。

  杨贵妃靠一身姿色赢得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真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来。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分王小管》诗云:“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五)就是咏此事的。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时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谣。(《杨太真外传》))李肇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证: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代帝王被几颗“妃子笑”迷倒,那才是历史的真正悲哀啊!

  渔阳的鼓点惊醒一夜春梦,马嵬坡、早就为《长恨歌》填上了一个苍凉的休止符。古藤老树昏鸦,有幸与千载难逢的凄美拴到一处。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这些是为安禄山后来造反奠定了基础,杜牧《过华清宫》诗: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755年11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能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云: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杨贵妃写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烟芙容,若隐若现;复比之岭上风云,飘忽无定,人生无常,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动香,可谓出神入化。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旅”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为千古绝句。贵妃死后,玄宗人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杨太真外传》)这就是后来宋词《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一条丝巾怎能悬住生命的沉重?

  一代帝王啊!你不是万人之上吗?却护不住自己柔弱的爱妃;你不是一言九鼎吗?却眼睁睁看着落鱼沉雁闭月羞花的容颜伸向死神的白绫。

  把一场战争的罪过,加到妩媚的女人身上,这是男人莫大的悲剧。

  红颜祸水?坐在龙椅上的帝王,你这样说吗?

  帝王啊!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帝王,江山已失,美人蔫存?

  过华清宫杜牧篇8

  关键词:马嵬之变 马嵬诗 杨贵妃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011)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奔蜀。在经过马嵬坡时,将士饥困,六军不发。《新唐书?后妃传》载“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1]这在《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记载得更为详细。[2]安史之乱是唐王朝走向衰微的转折点,马嵬之变也成为中晚唐诗人永远也解不开的结。他们广泛地将马嵬题材写进诗歌中,《全唐诗》中40余首马嵬诗,或表达对杨贵妃之死的同情与追思,或赞美李杨爱情,有的探究治乱的根源,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唐太宗,有的还写了马嵬之变时的战争场面。但每一首诗都并不是只简简单单的表达一种感情,除其主旨之外,还有诗人们对过往的思考,对历史的沉思。总体上写出了诗人们对于马嵬之变的看法和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思。

  一、六军不发无奈何

  在马嵬诗中,诗人对这场变故进行反思,围绕杨贵妃在诗中追溯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如李益云“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过马嵬》),李商隐云“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马嵬二首》其一),黄滔云“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祸胎自峨眉”(《马嵬》)等,总的来说“在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利角逐中,这个从未参预过政治的女子,只是因为唐玄宗对她的迷恋和对她家族的宠幸,便成了迷惑君王、误国招祸的罪魁,横遭缢杀,还背上了千古骂名,当了不择不扣的替罪羊”。[3]所以诗人们对杨贵妃寄寓了同情心理,这类诗颇有为她翻案的意味。

  除了追溯过去,探寻原因,也少不了对当时场景画面的描绘,如写六军不发的声势浩大和杨贵妃缢死时的情景。李益“金甲银旌已尽回,苍茫罗袖隔风埃”(《过马嵬二首》其一),李商隐“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马嵬二首》其一),“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二首》其二),杜牧“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华清宫三十韵》)。综观这些诗句,可以发现诗人们普遍采用了较为美丽的意象替代血腥战场厮杀的描写,诗人都是多情的,马嵬之变在他们眼中不仅是一场事变,更是一代美人的凋落。

  白居易云“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中“将马嵬兵变浓缩、隐括为一句‘六君不发无奈何’,对结局则用饱蘸凄情的诗笔详作描绘:‘宛转峨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如此,让读者充分体味到玄宗当时的心理矛盾:一边是如胶似漆、日被呵护的真爱,一边是江山社稷、祖辈流传的不朽基业”。[4]白居易以“出世之才”写这一“希代之事”,更多地引发了人们对马嵬之变不同的诗人对马嵬之变、对杨贵妃的深思。

  二、留记千年妾泪痕

  杨贵妃倾国倾城,白居易在其《长恨歌》中毫不吝啬地用大量的笔墨描绘她的美:“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从诗中隐去了作为历史人物杨玉环的不美之处,着力写其形貌美和对玄宗的钟情。

  当诗人重新回顾历史,来到马嵬坡旧地,想起杨玉环香消玉殒,难免会激起他们心中的惆怅。如李益“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过马嵬》),杜牧“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华清宫三十韵》),温庭筠“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马嵬驿》),高骈“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蝉鬓不随銮驾去,至今空感往来人”(《马嵬驿》),黄滔“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出陇头”(《马嵬二首》其一)。当诗人追溯过去的时候,心中愤懑无法释怀,故只能用冤魂一说,用亡灵化的叙事手法,体现出对杨贵妃之死的惋惜。而当写到杨妃墓的时候,则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如:李益“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过马嵬二首》其一),白居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赵嘏“马嵬此去无多地,只和杨妃墓上生”(《咏端正春树》),罗隐“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马嵬坡》),这些诗句都饱含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张祜《马嵬坡》“尘土已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与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于濉堵磲玩洹吩啤俺>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好像替杨贵妃代言,说出了她的心声,在当年受宠之际,“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长恨歌》),而当杨贵妃死后,则是“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封建时代的悲剧,更是杨贵妃及其姐妹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的悲哀,受宠之时,一荣俱荣,但是在杨贵妃死后,所有人都受牵连。又如苏拯《经马嵬坡》“一从杀贵妃,春来花无意。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宠既出常理,辱岂同常死。一等异于众,倾覆皆如此”,更是从贵妃的角度,对唐玄宗做出谴责,“宠既出常理,辱岂同常死”,这仿佛一声声尖锐的啼哭,隔了千年,仍然在一声声地质问着唐玄宗。唐玄宗总认为杨贵妃一笑倾国,所以李商隐写下“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马嵬二首》其一),对唐太宗进行了深深的讽刺。温庭筠也写下“才信倾城是真语,直教涂地始甘心”(《马嵬佛寺》)。

  三、此恨绵绵无绝期

  中晚唐马嵬诗的另外一种思想感情是表达了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惋惜,尤其表现在杨贵妃被缢死后唐玄宗的惋惜和痛心,以及唐玄宗在此后很多年都活在悲痛之中。在马嵬诗中,有不少这样写唐玄宗充满思念,无法抑制的诗句。如白居易“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李夫人》),张祜“无复一生重语事,柘黄衫袖掩潸然”(《马嵬归》),黄滔“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马嵬》),唐求“凤髻随秋草,鸾舆入暮山。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马嵬感事》),崔道融“天子还从马嵬过,别无惆怅似明皇”(《銮驾东回》)等,都体现了明皇对贵妃的思念及其惆怅之情。李商隐“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马嵬二首》其一)更道出了明皇的这种痛苦,两个“自”字更是极为形象放大了这种痛苦,冯浩注说“两‘自’凄然,宠之适以害之”。[5]

  李商隐《马嵬二首》其二写道“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揭示出明皇贵妃之愿,他生未卜而此生先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则从唐玄宗的角度写来,与马嵬诗中写杨贵妃的诗句形成对照。这和于逅说“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马嵬驿》)何其相似,宫廷生活看似荣华富贵,但实际上危机重重,所以他们的命运或许还不如寻常人家之平平淡淡才是真,“当时嫁匹夫”,而得白头偕老,痴人说梦。郑贰督蜓裘攀》云“花肤雪艳不复见,空有香囊和泪滋。銮舆却入华清宫,满山红实垂相思”,写玄宗的刻骨思念之情。诗人在“香囊和泪滋”后自注:“时肃宗诏令改葬太真,高力士之其所葬,在嵬坡驿西北十余步。当时乘舆匆遽。无复备周身之具。但以紫缛裹之,及改葬之时,替已朽坏。惟有胸前紫缛香囊中,尚得冰麝香,时以进上皇。上皇泣而佩之。”[6]从中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用情至深。

  刘禹锡《马嵬行》诗云“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这和苏轼的悼亡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每每徜徉在他们以往朝夕相处的地方,难免回忆起往事。同样是睹物思人,《明皇杂录》载:“其夜,上复与乘月登楼,唯力士及贵妃侍女者红桃在焉。遂命歌凉州词,贵妃所制,上亲御玉笛为之倚曲。曲罢相睹,无不掩泣。……舞罢,阿蛮因出金粟装臂h,云‘此贵妃所与。’上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呜咽。”[7]毫无疑问,杨贵妃的死成了唐玄宗心中的执念,他甚至寄希望于求仙问道,让方士去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所以白居易才会在《长恨歌》中写下那些缠绵悱恻的诗句――“上穷碧落下S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四、今日不关妃妾事

  范祖禹《唐鉴》载:“以天子之尊,独与其所爱脱身而逃,委其子孙皆碎贼手,明皇自取之也。自是以后,天下有变,则京师不守,人主先为出计,自明皇始,其可丑也夫。”[8]在封建时代,尤其在帝王后宫中,女人终究只是帝王的一个附属品,在江山还是美人这个千古难以逃脱的问题上,几乎所有人还是选择了江山,而美人最后都成为了帝王为了堵住悠悠众口的一个牺牲品。韦庄的“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立春日作》)同样的诗句还有狄归昌“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题马嵬驿》),罗虬“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比红儿诗》)等,如果把这些诗串联起来和那些同情杨贵妃的诗一起来看时,则可见其相同的感情,即都是为杨贵妃翻案,历史的罪人并不是杨贵妃。

  徐夤诗云“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马嵬》),将矛头直指开元宰相张说的儿子张均、张,《新唐书》卷一二五载:“力士曰:‘张兄弟世以恩戚贵,其当即来。房g有宰相望,而陛下久不用,又为禄山所器,此不来矣。’……g曰:‘臣之西,亦尝过其家,将与偕来。均曰:‘马不善驰,后当继行。’然臣观之,恐不能从陛下矣。’帝嗟怅,顾力士曰:‘吾岂欲诬人哉?均等自谓才器亡双,恨不大用,吾向欲始全之,今非若所料也。’遂与希烈皆相禄山,死贼中。”[9]佞臣当道,祸乱的产生正是由于这些人引起的,怎能怪罪于杨贵妃。故袁枚《随园诗话》曰:“余雅不喜陈玄礼逼死杨妃,《过马嵬》云:‘将军手把黄金钺,不管三军管六宫。’吴《过马嵬》云‘恒恒枉说陈玄礼,一矢何曾向禄山?’亦两意相同。”[10]可见这些诗含有安史之乱错不在杨妃,而有谴责唐玄宗治国不力之意。

  晚唐僖宗时唐王朝衰微,诗人们更是开始深深地反思过去的这场祸乱,当时的宰相郑畋写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马嵬坡》),将讽刺藏在了褒奖之中,看似夸赞唐玄宗在马嵬坡舍弃杨贵妃这件事情做得好,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这个所谓的“圣明天子”。

  中晚唐马嵬诗,只是众多写李杨爱情悲剧中的一种,因为涉及杨妃之死,所以诗人的感情也复杂多变。但大多还是对杨妃抱着同情态度,为一个生命的凋落,更是对一个绝世美人的凋落!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等.新唐书?后妃传[M].中华书局,1975:3495

  [2]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一八)[M].中华书局,1956:6974.

  [3] 高世瑜.唐代妇女[M].三秦出版社,2011:20.

  [4] 付兴林.《长恨歌》及李杨同题材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14.

  [5] 李商隐.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05.

  [6] 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6564.

  [7] 郑楚海,撰.明皇杂录[M].中华书局,1994:46.

  [8] 范祖禹,撰.唐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6.

  [9]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二五[M].中华书局,1975: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