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票拾趣
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藏书票是阅读活动的一种文化副产品。最早,各国的藏书票各有差异,西方以铜版画为主,东方则以木刻画为图像。后来阅读文化融合,现代书籍逐渐普及,藏书票也成为一种收藏品。哪些藏书票值得收藏,收集藏书票又要注意什么?
漂洋过海的舶来艺术珍品
严格来说,藏书票属于舶来品。因此,现在的藏书票几乎都有一个英文“EX-LIBRIS”标识,这是由一个拉丁文词组ex-librīs演变而来的,意思是“某人的藏本(或某人书斋的书)的一部分”。西方书籍多为书脊装,皮革质封面,扉页可以贴上一张藏书票。
张允和藏书票,蜡染材料。
西方的藏书票除了铜版画,也有木刻版画,其所用的木口木刻工艺,是艺术家在木板的横断面进行雕刻,对技法的精细程度要求极高,一幅作品通常需要2到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东方的,如中国、日本、朝鲜的木刻画则多使用木板的平面,面积大小可以调控。
了解藏书票,先要了解图像印刷术。
自从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后,书籍不再像以前那样稀有且昂贵,印书代替了抄书,羊皮卷也被纸质书替代。批量的复制,加快了知识的普及,藏书也不再是贵族“专属”。与此同时,昔日手绘的插图被铜雕版插画代替。早期的藏书票其实也是铜版画。目前所见的最早一张藏书票出现于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藏书人为德国人约翰内斯·克纳贝恩斯贝格,制作时间在1470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中后期。
但是到了18世纪,“木口木刻之父”英国人托马斯·毕维克的创作被大量用于书籍之中。早期的出版物《四足动物的历史》《英国鸟类通史》《伊索寓言》等,及至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集,小说《简·爱》插图,都有其作品的出现,有些读者甚至是冲着毕维克的插画去购买书籍。
版画家何为民评价说,毕维克改变了以往铜版凹雕版画的插图形式,从而节约成本、加快效率,且其精美程度不逊于铜版画,使得印数和印刷速度成倍提高。
目前毕维克的木版画价格颇高,动辄几万元,市面上还有不少“仿品”;其制作的藏书票更是少之又少。早期藏书票的题材多为徽章式、自然风物、人物特写,或者外加一句谚语。值得关注的是,藏书票的收藏,首先要看年代。笔者以为,在毕维克之前的藏书票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如果是皇族、贵族,或者名家等使用过的,那就更是极品了。
中国木版画“变形记”
众所周知,中国是木刻版画的发源地,早期有佛经、书籍插图,后来有画谱、年画、日用品等图像。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一张藏书票”是“关祖章藏书票”。该票画面为一古代书生在满室书卷中夜读的情景。据说关祖章是广西人,曾赴美留学,自然而然地制作了这枚藏书票以供自用。此书票是夹在一本书里的,创作年代约为1910年。
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印刷术对中国本土印刷的冲击,很多地方的书籍、报刊印刷、广告也渐渐开始流行金属活字版。毕竟对于经商者来说,效率才是第一的。
藏书票对于一些新派读者来说,是个时髦的产物。早期的洋务派以及20世纪初期的文人,都喜欢这种“小型张”艺术形式。藏书票买来可以贴在书的扉页中间、右上角或者在最后一页内部,当时被认为是爱书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这之前,中国有没有书票呢?严格来说没有。但有类似的艺术形式,即藏书挂签。国内有名的藏书楼都有自制的藏书挂签,这种纸质签上有木刻的栏目,有竖写、有横写,朱丝、蓝丝、黑丝皆有,如天一阁、嘉业堂、过云楼等。但不一定是藏书楼名,也可能是以主人斋号,过云楼第三代顾鹤逸便是以鹤庐为藏书挂签,上面还刻有书名、册书、年代等,设计典雅,印刷精美,不亚于藏书票。此外,我国还有大型的藏书印,如主人头像、二十字长文、文图并茂印章等,也可以作为藏书票观赏。
后来的藏书票相较这些只是有了固定格式,比如铅笔字签名和落款、总数量和编号数字等。
西方藏书票到了东方,首先在日本流行开来。日本传统的浮世绘创作形式,是以木版画的形式复刻印刷。早期不少国内文人都曾通过日本购买藏书票,国内从事藏书票创作较早的艺术家,有版画家李桦、李平凡、陈烟桥等。
国内的木刻版画,形式一变则可成为有趣的藏书票,而且题材多样,如仕女图、古董图、动物图样、花草纹样、神话传说、作家肖像等。
“纸上宝石”的别样风采
随着读书人、藏书家慢慢增多,藏书票渐渐成为一种文化。尤其是在一些大学,其图书馆藏书一般贴都有自己设计的藏书票。如原中央大学藏书的书票设计画面是一棵六朝松,为木刻版、蓝色印。原中央卫生研究院的藏书票图案则是显微镜、实验室用量杯、稻穗和齿轮组合。
有些书籍设计师也会涉足藏书票创作,如钱君匋、丰子恺、闻一多、刘仑等。这些名家设计的原版藏书票多为木版印刷,发行量不会太大,值得收藏。
随着技术更新,藏书票从木刻版、铜版、石版、油印版、丝网印刷,走到了胶印版。因此在收藏时要注意甄别,限量的木刻版、铜版具有较大升值空间。而涉及名家的,如巴金、冰心、茅盾、郑振铎、臧克家等,都值得收藏。吴冠中、黄永玉、韩美林、杨明义等著名画家也都曾设计过藏书票,其作品是收藏的热门。
国内著名版画家,如郑野夫、彦涵、古元、杨可扬、汪刃锋、力群等创作的藏书票,尤其是早期作品,一般不过一百张,少则十几张,非常值得集藏。
另外,国内不少著名漫画家,如丁聪、华君武、陈涓隐、张光宇等,也都制作过藏书票,构图新颖,深受市场喜爱。只是要注意甄别其是否为签名版,是否为原版原印。收藏者最好还是去旧书店或者专门经营藏书票的机构购买。
这些年来,中国藏书票市场发展突飞猛进,题材更是“百花齐放”。国画、剪纸、园林、服饰、乐器、花卉、风景、戏曲、书法等,都可以拿来作藏书票题材。成系列收藏很有意义:要么是以作家系列为主,要么以铜版画为主,要么专注于某个时期。总之,这项收藏相对于书画、瓷器、古籍等来说,投资小,乐趣多。
有人曾以“纸上宝石”比喻藏书票艺术,是不为过的,小小书票,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阅读的档案缩影。